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院对民商事纠分的解决既是司法裁判,也是一种服务。因此提高法院民商事纠纷解决效益就是对WTO规则的最好的对策和适应。而中国现行的民事诉讼程序在平等、透明度、当事人自主权和解决纠纷的成本与时限等方面都不能满足WTO规则的要求。为此,必须构建法院内设ADR体系,以不同的ADR程序解决繁简各异的民商事争议,使当事人的民商事纠纷在充分自愿和透明的基础上得到公正、及时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仅限于双方当事人之间,但随着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纠纷发生的主体也涉及到第三人而对第三人权利受侵害的救济方式也存在漏洞。本文旨在通过对民事裁判侵害第三人权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我国设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现行行政合同司法救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程序适用行政诉讼程序抑或民事诉讼程序,司法实践尚未统一、作者认为它非双方私法上权利平等的合意,它所体现的内容是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主要应受行政法规的支配与约束,对它的司法救济程序应是行政诉讼程序,这也是行政合同作为行政法上的争议排斥其他司法救济途径的唯一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4.
旅游投诉处理决定的行政可诉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裁决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平等主体之闯发生的与公共行政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处理。从旅游投诉处理决定解决纠纷的性质以及做出处理决定的种类来看,旅游投诉处理决定应当属于行政裁决行为.基于限制权力的考虑,对此项行政裁决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是必须的。同时,为了切实保障行政裁决相对入即旅游投诉主体的民事权益,应当扩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司法变更权的适用范围,在审查行政裁决行为合法性的同时对其提出的民事请求进行审理,符合条件的可以依法做出变更判决,从而解决行政裁决相对入提起行政诉讼的终极目标——解决民事争议(旅游争议).  相似文献   

5.
源于英美法系的司法认知,因在提高诉讼效率方面功效卓越而被我国研究者纳入制度移植的话语空间。当前借鉴的必要性已然达成共识,因此就司法认知移植后能否与我国既有民事诉讼制度良性互动予以探讨显属必要。由于我国已确立了公平与效益兼顾的多元化诉讼价值取向,初步形成了协助当事人处分型的诉讼机制,同时由于新类型纠纷不断增加、民众对纠纷处理结果的心理期待日益提高,故而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已为司法认知的生存长养提供了理念、制度和现实支撑。  相似文献   

6.
《新智慧》2007,(2):46-51
一、单项选择题 1.甲、乙在X地签订合同,将甲在Y地的一栋房产出租给乙。后因乙未按期支付租金,双方发生争议。甲到乙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后,又到Y地人民法院起诉。Y地人民法院于3月5日予以立案,乙住所地人民法院于3月8日予以立案。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该案件的管辖法院应当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医患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理论及司法实践中均存在争议,这既不利于化解日益尖锐的医患矛盾,也有碍于对医患双方利益的维护。在明确医患纠纷法律适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基础及关键的基础上,提出医患纠纷应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医患纠纷原则上应属于《消法》调整,但由于医疗服务的高风险性的特征,应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目的是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构建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正因如此,大陆法系国家一直比较重视民事诉讼目的的研究,并形成了诸如私利保护说、维护私法秩序说、纠纷解决说等诸多学说。笔者结合国内外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主要学说,提出了应当将纠纷解决和程序保障确立为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的观点,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家事诉讼程序是用来审理和解决婚姻关系纠纷、收养关系纠纷等身份关系案件的诉讼程序。在我国,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在内的所有现行民事法律,都认为身份关系诉讼有其特殊性,并针对其特殊性做了一些规定,但其规定不但分散,还不科学,使得家事诉讼程序在理论上不统一,在司法实践中也难以操作。因此,我国应当制定专门的家事诉讼程序,对家事诉讼程序的立法模式、适用对象等作出具体规定。这样不仅能够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立案难、起诉难现象,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对理论界呼吁已久的立案登记制做出了具体规定①。但如果不对现行的起诉制度与起诉条件进行改革,不从根本上解决起诉条件高阶化的问题,立案登记则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必须完善我国民事立案制度的理论基础,引入程序当事人概念,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加以区分,确立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并在制度设计上,完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促进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在司法审判实践与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它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与此同时,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适用过程中存在若干冲突性问题。从完善立法、构建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法律体系、对民事案件进行分流以及加强法院的监督职能等多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群体性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社会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群体性纠纷产生的原因、时代特点与司法化解现状之分析,阐述基层法院在化解群体性纠纷时应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运用调解、代表人诉讼等手段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化解群体性纠纷。  相似文献   

13.
ADR(Alternafive Dispute Resolution),在我国通常翻译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或可选择性纠纷解决方式,指的是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ADR在其产生之初与法院进行的诉讼并没有关系。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法系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一些州的法院内附设了仲裁和调解等第三人解决纠纷的制度,将ADR作为诉讼程序的一环引入,形成了司法ADR制度,又称为法院附设ADR(Court annexed ADR),由此司法ADR作为替代诉讼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法院内部建立,并在消除诉讼迟延,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此种纠纷的解决方式对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对于我国在诉讼外纠纷的解决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本文重在浅析美国的ADR机制的新发展,并以此提出对我国可以借鉴几个地方。  相似文献   

14.
除《行政处罚法》外,现有有关行政听证方面的立法对听证的适用范围规定的大都笼统。《行政许可法》更是以许可事项是否涉及与申请人及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这样不确定法律概念,确定由行政机关判断并决定是否适用听证程序,是否应当适用听证程序的司法审查问题由此产生。通过利益衡量、实质影响及情况紧急等因素对听证程序的适用予以排除,以及对有瑕疵的听证程序予以补救,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并进一步完善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淡水鱼养殖较为发达的地区,鱼饲料买卖的纠纷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如今鱼饲料买卖竞争激烈的境遇下,饲料生产企业多而杂,质量检验程序简单,又加上经销商通过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扩大市场份额,越来越复杂的交易规则以及养殖户的法律意识淡薄,使原本纠纷多发的鱼饲料买卖呈现出更加严峻的形式。分析鱼饲料买卖纠纷案件的特点,找到解决的相应对策成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治理中道德风险的司法防范机制有两种:一是国家启动的诉讼程序,二是股东启动的民事诉讼程序。由股东启动的民事诉讼程序即股东诉讼,在诉讼主体、诉因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法律对其作了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的特殊规定。股东诉讼又可分为直接诉讼和间接诉讼,前者主要约束上市公司及其代理人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后者侧重于对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道德风险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7.
人民法院在审理新、旧物业服务企业交接纠纷中,要着重审查业主大会解聘原物业服务企业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出现了法定或约定解聘条件。同时,要引导各方当事人理性与规范交接,做好对债权债务的清理及档案资料的交接工作。针对原物业服务企业拒绝退出物业管理或拒绝移交相关资料的,可根据当事人申请,适用"先予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民事诉讼中的送达,指的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送达行为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却往往会被忽视,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少,立法上也只是作了一些简单的规定。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深入,程序的公正性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现有的民事送达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将对现有民事送达制度(除涉港、澳、台及涉外民事案件的送达制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中送达制度进行思考。二、明确送达主体及送达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对于送达主体并无明文规定。但是送达作为人民法院的职责和诉讼义务,已达成共识。但送达是一个具体的诉讼行为,它是要具体落在某个部门或某个人身上,送达回证上都要注明填发人和送达人,这就涉及到这一具体工作应该由人民法院内哪个部门或哪个岗位上的人员来完成。在司法实践中,送达往往是由审判员和书记员进行,并且至少得二人进行,这样送达就占用了审判员大部分审理时间。笔者认为,随着我国人民法院机构改革的深入,法官应更加集中精力进行裁判工作,而不是参与送达这一程序性工作。随着聘任制书记员制度以及法官助理制度的推行,民事送达以后将主要由书记员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民事司法实践中,一方面,法院滥用自由裁量权,忽视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和权利,造成司法不公和腐败;另一方面,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规避诉讼义务,影响司法公正.针对上述弊端,本文建议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我国民事诉讼领域并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这对重新构建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春 《嘉兴学院学报》2005,17(2):122-124
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规定了被害人因犯罪人的行为而受到经济损失,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精神损失的,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很显然,民法与刑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相互存在着矛盾,该文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