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解读诗歌时,新批评主义者采用了文体语言学的方法去分析诗歌,注重阅读时的细致入微和运用一些诗学技巧。他们运用文本的技术成分促进对诗学的语境及意义的理解,通过对文章措词的分析去理解晦涩的诗句。  相似文献   

2.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尤其在诗歌中更为常见。诗歌与隐喻紧密相连,隐喻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使内心的感情图像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丁尼生的诗歌《橡树》中的隐喻。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诗中的隐喻特征和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相似文献   

3.
郝文新 《魅力中国》2013,(8):339-339
本文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说起,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的“三美”理论,分析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分别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鉴赏评价。  相似文献   

4.
王伟 《魅力中国》2014,(7):148-148
一个好的幼儿诗歌。不仅可毗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陈其祥 《魅力中国》2011,(18):264-264
让学生独自鉴赏诗歌时,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抒情手法。在此,结教学经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窦红双 《理论观察》2010,(6):147-148
本文运用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结合克瑞斯和凡利文的图像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对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E.E.卡明斯的经典视觉诗"r-p-o-p-h-e-s-s-a-g-r"从语言层面和图像视觉层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希望对分析和欣赏视觉诗及其它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瑞 《魅力中国》2014,(22):246-246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词汇层出不穷,而“各种+XX”结构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试图剖析“各种”的语法结构及词义的嬗变,并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浅究其主要原因:其一、语言经济原则;其二、“环境优先”取代“语言规则优先”和语言混沌现象;其三、从众入时、个性表达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标题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注释知晓诗歌的情感缘由;从诗歌的意象抓取诗歌的情感载体;从诗歌的关键词句领会诗歌的情感实质。  相似文献   

9.
谢建红 《新西部(上)》2009,(12):162-162,156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可谓博大而精深,在他的整个语言理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阐述了对语言符号观的理解:语言学在符号学中占据特殊的位置,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社会性、心理性、连续性与可变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杨秋玲 《魅力中国》2014,(16):88-88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的名篇。诗人在诗中借“一只鸟”的口吻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土地”深沉的爱.为世人所吟诵。在历来的研究者中。大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一“知人论世”的方法。在这里笔者试图引进西方新批评主义的鉴赏理论一布鲁克斯的“戏剧化”诗歌理论。以此来研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试图打破原有的鉴赏角度.开辟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戏剧化”来合理分析作者、读者和作品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