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想起妈妈     
过年了。孤身在外打工的我也在想念着我的家乡。我的妈妈! 家乡的声音,就是邻居家的小孩们在街边玩起打板子来.只要一方把另一方的纸板打翻,就算是赢了.高兴得不亦乐乎;家乡的声音。就是左邻右舍的姐妹们三五成群的在大门口聊着天,纳着鞋底、钩着花……而我的妈妈,现在应该忙碌在她的小菜园里吧!  相似文献   

2.
李婷 《农家之友》2014,(3):13-13
<正>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庄。近些年来,由于村里最早养猪的村民赚了钱,家家户户都跟着养起了猪,几年下来,家乡所在的乡镇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大镇"。家乡处于丘陵地带,这样的自然环境比较适合搞生态养殖。按照以前课本里介绍的生态养殖,就是在池塘旁边建猪圈,池塘上面种果树或蔬菜,猪  相似文献   

3.
坐在山头的青石上,他看见枫叶红了。他痴痴地凝视着。枫叶红得似火,红得可爱,的确应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眺望远山、孤村,到处都有红红的枫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留意这家乡的枫叶了。去年他下乡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路边的枫林,有几片枫叶开始泛红,星星点点的,在微风中摇曳,他的思绪也随那枫叶起伏着。"叶凤,我们结婚吧!"那年也是枫叶红了的时候,也是坐在这山坡的青石上,他轻声对她  相似文献   

4.
在银校念书时,就对信用社不陌生。那是因为我花费的钱是堂兄出的他是家乡农行的行长。最初不过山旮旯里一信用分社的小会计而已。  相似文献   

5.
八桂地园     
融安泗顶柿子喜获丰收又是一年柿红时,融安县泗顶镇振彩村满山柿红,一派丰收的景象。来自广东、香港等地的柿商在该村安营扎寨,上门收购品质独特的新鲜甜柿。该村400亩柿子园所产的16万公斤柿子,  相似文献   

6.
    
象农人皈依土地,滩里人离不开河滩。大河曲里弯弯,左突右拐,淤出半圆河滩。家乡的小村就卧在这长长的月牙滩里。黄河口地碱,种不出庄稼。人们发现,河滩里的土地好壮,滩里不光疯长水蓬花刺猬草,就连芝麻秆儿也憋着劲儿往上窜。于是,自打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儿人起,便来河滩安了家。幼时的我踩着河滩里的泥脚板长大。那时,我常和几个泥鳅般的光屁股伙伴来到河滩,找一块靠近河床的沙质嫩滩,小脚丫踩在上  相似文献   

7.
柿子由于其适应性广、市场空间大、出口创汇潜力大等优点受到生产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我国适宜柿子生产,且生产成本低。柿子耐瘠抗旱,是山区、半山区宜种植的优良果树,它管理粗放、栽植简单,用工量比其它果树少得多。2.柿子市场空间大,出口创汇潜力大。柿子深受我国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消费者的喜爱,市场供不应求,出口价格大大高于苹果和柑桔等传统水果。在大宗水果(苹果、梨、柑桔等)的消费量稳中有降、趋向稳定的情况下,而一些精、奇、优、新的小水果消费量增长较快,特别是柿子成熟期正值国庆节、中秋节期似“火焰”,可极大…  相似文献   

8.
正又到吃柿子的季节,这些天,无论是公园里,还是市场里,都能看到黄澄澄的柿子。在大快朵颐之余,关于柿子的谣言又出现了。这不,柿子与酸奶、螃蟹、红薯等同吃会中毒的谣言又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大量转发。  相似文献   

9.
远逝的麦笛     
解放初期,我与村里的几位小伙伴迷上了麦笛。麦笛的声音极其悦耳:它有点像唢呐,但没有唢呐那样低沉;它有点像竹笛,却又比竹笛动听。麦笛音质清澈,声调悠扬,它给我的不仅是一种如影随形的柔女子印象,而更多的是如一位勇往直前的小伙子,呼风唤雨般的阳刚。那时,我们就用麦笛吹《小放牛》等曲调。制作麦笛,必须用没有被虫子咬过的麦秆,而且要干湿得当。每当甩完麦子,我们会从堆积如山的麦秆里精选出一小把,在太阳底下晒上半天,然后截取中间部分的几段,做成一支半寸长的麦笛。有道是“麦子半年粮”。在我迷上麦笛的年代,家乡素有大面积种植麦子…  相似文献   

10.
枣香时节     
身在枣乡,便如饮醇酒,难得清醒。走进那满山遍野的枣林,仿佛在梦中游移;那一片片铁干虬枝的枣树,恍若在眼前漫天浮动:如烟似海的枣林里,密如繁星的醉红醉红的枣儿,幻化成满树顽皮的猴儿,在细细的枣叶、枣刺间打坠儿,曼舞轻摇,游戏嘻闹。三伏天白亮的太阳光,把枣林映照得碧如玉、白如银、红如火,你宛如在烟海中翱翔,飘飘忽忽,尽享天地间无穷的乐趣。午间,我到枣林中去歇凉,追寻那遥远的梦。往事如烟,家乡的一些人和事大都淡忘了,可甜枣奶奶总清晰地浮现在脑际。在我的记忆中,她家的小院里有三棵枣树,苍发纷披,枝干伛偻,很像她颤巍巍的身影。她家的枣儿又大又甜,每到三伏时节,她总要  相似文献   

11.
野酸枣     
正一到秋天,家乡山坡上的野酸枣好像有个约定,说红都红了。酸枣棵一株挨一株地连成一片,红彤彤的野酸枣密密地挂在上面,梅朵一样笑得纯情,红得热烈,似一片燃烧的云霞,把家乡的山坡惹醉了。家乡的山叫峄山,放眼望去,峄山坡起起伏伏,弯弯绕绕,酸枣棵不知什么时候在这里安了家。他们像一株株荆棘丛,细枝细条,低低矮矮,总也长不高。比起青松、栎树,单薄得近乎可怜,却很有筋  相似文献   

12.
念想     
但凡人,都有念想,或大或小,或繁或简。女儿的念想很简单,会随着时令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到金秋时节,能吃上美味的柿子、橘子、锥栗,就是她最大的念想。说来也是,幼时生长在农村的她,吃得最多的就是爸从自家山上采来的果子,到杭州后总是念念不忘家乡那片种满了果树的自留山。每当女儿吃着爸从老家捎来的果子时,我就会有一番感慨:她的童年比我幸福多了。记得我小时候,放学后到山上砍柴时,能采到诸如薜荔等带着涩味的野果已经不错了。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七十寿辰,我带着孩子回乡下老家。吃饭时,白苍苍的母亲用指头粘起桌上的饭粒放进早已掉了牙的里,我的小女儿洋洋说:“奶奶好不讲卫生”。我的心一发酸,几乎掉出泪来……母亲善良、勤劳、节俭,从旧社会讨饭过来,她用野、树皮和全部心血把我们兄弟几个拉扯大,这些事,我孩子们哪会知道。我六岁那年,家乡的人们在饥饿线上挣扎。刚入夏,地里的野菜挖光了。弟弟病倒在床上,全身肿得发亮。亲坐在灶前,望着空空的灶台发呆。母亲呆了半天站起对我说,“孩子,跟我去屋后剥点吧。”听说去剥枇杷树,跟着母亲攀上崖坎,母亲双膝跪在岩石上,用旧菜刀伸树…  相似文献   

14.
那年,我跟着父亲去赶集.集市上的一种红苹果吸引了我,这种苹果像个小红灯笼一样漂亮.我拽着父亲的衣角,央求他给我买一个.父亲拿出贴身衣兜里的钞票买了个最大最红的苹果给我.  相似文献   

15.
柿子味美,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C.钙、磷、铁等矿物质也很丰富,含糖量一般是13%-24%。为使柿子转化增值,需要适时采收并脱涩、加工。一、采收柿子的采收期要根据品种、气候和所加工的成品来定。一般加工柿饼、柿干,以果皮黄色减退,稍呈红色时采收为宜;加工柿子汁、柿子蜜、柿子酒的以果皮转红,肉质尚未软化时采收为宜;如果作脆柿用,采收期应当偏早,在皮色变黄而未转红时采收为宜;如果作烘柿用,应在果皮黄色减退,充分转为红色,即在全熟后采收为宜。二、脱涩未成熟的柿子,因含有单宁,吃起来很涩口,所以要进行…  相似文献   

16.
9月17日,湖北省崇阳县铜钟乡铜钟村村民潘义华,爬上柿子树采收着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柿子。"我家4亩柿子基地,今年摘下了4000多斤柿子,卖了1万多元。"丰收的喜悦从高高的柿子树梢间大声传了下来。铜钟素有"柿乡"之美称,磨盘柿是该乡传统特色产业。在磨盘柿开发过程中,该乡按照"一轴两圈"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那天,发小在电话里告诉我说家乡的枣子又熟了,还发过来一张他们家人打枣的照片。点开那张用手机拍摄的并不十分清晰的图片,依稀可以看到发小一家人忙碌的身影,站着的在打枣、蹲着的在捡枣、小孩子们则在偷偷摘枣。轻雾朦朦胧胧,我的大脑却一时空白,思绪重新回到了10多年前的故乡,想起了那些年家乡山东乐陵打枣的情景……我的家乡在山东省乐陵市,德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北与河北省隔河相望。平坦而略显狭小的平原,被五个小村子分割开来,形成了一个个各自独立却又聚成一体的"连五庄",而"连五庄"的中心,便是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小村子,名叫"大宋村"。十多年前,十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家乡是在苏北运河岸边一个偏僻的小村。这里远离闹市,没有楼台商厦,唯有村口那座陈旧的小卖部。记得童年麦稻收割的季节,村头的小店前便异常热闹,我也时常跑到这里为二叔打酒。小店里总是单一的老白干。二叔喝酒从不讲究下酒的菜,门前的菜园里随便摘一些,稍许加工,便端起酒杯,一口口轻呷,兴奋之时还哼上一曲苏北小调呢。记得我平生第一次喝酒,那还是在我参军临行的前一天,喝的仍是用家乡红薯酿制的老白干。端起酒杯,我有些迟疑,有些后怕。二叔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大人了,大胆地喝一杯吧。"勺大的酒杯,满满  相似文献   

19.
割稻时节     
秋风起,鹧鸪唱。秋叶落,稻穗黄。过了中秋,天空愈发地爽朗起来。虽有几堆彤云,还是挡不住秋老虎火辣辣的大太阳。一阵阵吹着的小南风,把枣子吹红了,把柿子吹黄。巷子口鸡打着啼,狗吐着舌,一派静谧,一派安祥。村外的田里,农人正忙,挖完了红薯,栽下了菜秧,花生也收完了,到地头扯一根稻穗,放手心里磨磨,吹掉秕皮,放嘴里嚼嚼,嗯,趁这几天的好辰光,明天割稻。天刚毛毛亮。妇人们就起身了,翻出四夏割麦的家什来。镰刀上了油,还用毡布包着哩。但还是得磨磨,撩点水,就压在块条石上吭哧吭哧地磨上了。稻秆不似麦秸一折就断,刀锋快,割起来爽利得多。收…  相似文献   

20.
陪聊     
我母亲喜欢和我聊天,她从乡下老家来,家乡的新鲜事稀奇事,她都说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我给她聊聊城里的怪事趣事,她也很喜欢听。但我没有多少时间陪母亲聊天,因为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全压在我一个人身上,吃饭穿衣要钱,孩子上学要钱,母亲身体不好,看病吃药要钱……我的工资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