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国有企业治理问题与改革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国企治理问题 1.董事会构成问题。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有四个特点:(1)董事长由政府任命,但被任命者并非一定是政府官员。(2)董事会成员并非全部是政府官员。如意大利工业发展组织中的21名董事中只有政府董事9名。(3)重视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即在董事会中设有雇员董事。(4)在董事会中设置职能董事。设置职能董事,可以满足企业管理中的专业需求。 相似文献
3.
4.
<正> 我国的改革已经经历了第一个十年。由于改革本身的复杂与艰难,加上我们主观上的失误,目前经济改革处于低谷或陷入困境。如果不局限于眼下这种以通货膨胀为综合表现的经济困境,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较大的历史跨度来看,所有制改革是改革困境的主要方面,而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则是其中的核心。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定能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摆脱困境,因为迄今遇到的困难的的确确是不断前进中的困难。传统国有制的改革也是这样,它一定能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在国家通过政权力量实施的各种商业规范的保护下,各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生产与经营行为的一套交易机制。由于市场交易反映的是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交易机制实际上是由一套交易规则(原则)组成的。各市场主体可依据这套规则形成某种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可能达到的利益目标),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里,交易规则的核心又是产权规则,这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且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融资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迫切要求经济学研究从理论上对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给出一个系统、一贯的解释。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市场的问题。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从计划经济继承下来的以国家为中介的融资体制,本文称为国家融资。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出路则在于培育资本市场,以市场经济的融资体制替代国家融资。为说明这一观点,本文界定了国家融资的具体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的高负债问题和“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7.
名牌,不但包含有产品质量、知名度、市场的覆盖面、相应的文化含量等内涵,更有形成这一切的企业在科技、管理、经营、人的素质等方面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持之以恒的投资。名牌产品是质量好、信誉度高的产品。它始终如一地提供给消费者所熟知的质量标准的产品,而且产品性能好,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总之,名牌产品是能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为不同的消费群持久地接受的产品。企业是创名牌发展名牌的主体。名牌是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是生产与营销、品质与信誉、档次与规模的内在统一,是企业的科技水平、创造水平、管理水平、营销…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之一。国内外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仅就《世界经济》1981年第9期刊载的罗承熙同志的《再论物价上涨问题》(以下简称《再论》)一文中有关通货膨胀的几个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与罗承熙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10.
<正> 张纯音等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价格形成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在分析按原始价值来规定计划价格,即按平均的工资利润率计算的利润额来规定计划价格时提出了一个论点:“拥有同样数量的工人,在工资利润率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生产周期不同,一年内它们所实际得到的利润额是各不相同的。”我认为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该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有甲乙二个企业,其资金构成和平均工资 相似文献
11.
华生等同志提出资产经营责任制①,其目的是想汲取以往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实现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的形式。华生等同志在探索这一有效形式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现行企业体制中存在的未被人们注意的问题,如过去企业行为之所以出现“短期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重视企业对资产所负的最基本责任,即: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增值,没有把资产效益作为处理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唯一尺度。据此,他们提出了确定企业责任的两条原则:第一,必须根据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增值来确定企业责任;第二,必须把企业责任进一步落实到企业家身上。正是根据这两个原则,他们进一步提出了用资产评估的方法来确定企业责任,用招标、投标的方法来确定企业领导人的设想。这实际上就是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由是由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决定的,根本上说是要将传统体制的微观基础改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容否定。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最大问题是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攻坚问题,决不能因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改变改革的正确方向。无论是回到国有体制的老路上去,还是将所谓的新公有制企业当作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都将把改革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现在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论》注释书,大多持这种观点。《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彭迪先同志的《马克思论抽象劳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对这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有林同志的文章,第11期王干一同志的文章,也属这种观点。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中,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东西(或又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等 相似文献
14.
一、对某些观点的认识我国经济学界就什么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许多同志就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有无区别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虽然这些看法及表述存在着差别,但多数观点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含义上是有区别的。在《试论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的科学含义》一文中,冯根福等同志认为,经济效果是以一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考察对象,是对经济活动有用性的评价,它不受社会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而经济效益则不同,它把经济活动的结果与生产者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学术月刊》近年来刊登了三篇文章,讨论精神生产力问题,我读后有启发,也有些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共同讨论。一什么是精神生产力什么是精神生产力?晓亮同志说;“精神生产可以定义为生产各种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作品、宗教观念、哲学观点等等),精神生产力就可以定义为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又说:“我这里说的精神生产,主要指科学、知识、文化、意识形态等等。这些东西,不管看起来多么玄妙,但都离不开物质,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人脑、人体。……精神生产不仅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而且精神生产力本身也是物质 相似文献
16.
<正> 《技术经济》84年第六期发表了盛承懋等三位同志的文章《工程承包中的预测与决策》,对马尔科夫方法在工程承包的预测与决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我们为一个经济问题建立某种数学模型,为经营决策选择最优方案,首先应该对这个经济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摸透它的规律,然后才能选择最合用的方法,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探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实际价值。盛承懋等同志在文章中开宗明义要“通过具体数值例子,从工程承包的角度出发,应 相似文献
17.
18.
顾华详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4):9-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 ,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邀请了校内外有关教授、专家参加本刊举办的“学习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谈 ,现将他们的学习体会选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必经之路。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理论的研究,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献计献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和大连冷冻机厂等单位联合发起,于1991年7月8日至12日在大连市召开了“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机制理论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全国著名经济学家、中青年经济学者、经济管理部门的有关领导同志和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此外,《经济研究》杂志还开展了征文活动,从近300篇的应征论文作者中,选定了一部分入会代表。本次研讨会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为核心,自始至终在坚持四项基本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争鸣的再争鸣──兼与丁堡骏同志商榷李忠民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文章,提出了众多的改革思路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争论。学术界最近出现的新的一轮讨论,集中体现在《当代经济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