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4月的春风村,一座座新颖别致的农家院,连着一片片绿意浸染的产业园。文化院坝、健身广场、图书阅览室,充实着春风村人的精神生活;农家乐、观光亭、生态旅游园,吸引着络绎不绝的省内外游客。春风村从昔日穷困的"石头村",变成了名扬四方的幸福家园。站在山头上,村支书王家元满怀豪情:"春风村富起来,还要让它美起来。"主动作为,让村子美起来让村子美起来,就得宜居宜  相似文献   

2.
小院琐记     
我农村老家的住宅是一处三合小院,我在那里居住了二十一年。童年、青年记忆中的往事都与这小院有关。我们村子地处豫南盆地北边,叫龙王庙村。村子紧邻白河,过去夏天老发洪水,村民就在白河岸边修座小庙,里面供奉着龙王爷,逢年过节,龙王爷就统吃全村人的供品。我们也真心希望它给村里消灾祈福。  相似文献   

3.
正从福安市区出发,沿福穆公路行驶20分钟左右,便可见一座双凤朝阳石牌坊,"彭家洋"几个大字跃入眼帘。举目望去,一幢幢白墙黛瓦,一条条整洁通畅的村庄道路,一株株依山而植、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赏心悦目。进村水泥路干净笔直,入户道路全部硬化,村子中央有正在种植的樱花园,边上还建有一个观赏鱼池,延绵不见尽头;古木栏杆,  相似文献   

4.
晏扬 《中国改革》2004,(9):44-44
吉林省柳河、梅河口等县(市)部分乡镇专门围绕国道、乡道修建“路边政绩”工程,且互相攀比,花样翻新。某村镇沿303国道矗立着统一规格的铁制玉米仓,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可一进村子就“真相大白”,从第二排往后的农户家里仍是普通的木制玉米仓;另一个村子临路的一侧都是整齐划一的绿色水泥板,以此实现“绿化”;还有一个村子响应镇里号召在公路两侧装上了铁栅栏,导致村债务雪上加霜,村委会主任一到年底就外出躲债。这样的“路边政绩”工程,并不能给老百姓带来任何好处,相反的,这些只图好看的“面子工程”耗费了村民的大量钱财,让当地老百姓…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庄寨村有位老农叫毛进停,他瞄准市场行情,根据大众化的口味,独辟蹊径,蒸“花虎卷”、“窝窝头”销售,很快致富,乡亲们都夸他生财有道。今年54岁的毛老汉,居住在集镇上,过去专门蒸白面馒头卖,生意一般。去年秋天,他从报纸得到信息,目前“花虎卷”、“窝窝头”等杂面馍走进饭店、宾馆,上了餐桌。为此,他大量收购小米、红高粱、山芋干等各种小杂粮,周围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毛老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毛老汉自有他的生意经。入冬后,天气变冷,他把小杂粮加工成面粉,做成纯杂面的“窝窝头”,或者掺小麦面做成白黑相…  相似文献   

6.
支持农村集镇建设,是中国农业银行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我们现在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做好农村金融工作支持农村集镇建设。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些初步看法。 一、在集镇建设中要全面发挥银行的作用 在集镇建设中,必须注意全面发挥银行的作用,加速集镇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朴老汉一家的生活韩国金带里的喜鹊沟共有20多户农家。58岁的朴老汉的家,是一座两层别墅式的建筑,房前有一小块花园。进入农舍,让人眼睛一亮:一层有一间宽敞的大厅,大厅内铺着实木地板,一台32英寸数码彩电……朴老汉说,上世纪60年代,这里是韩国最穷的乡村之一。当时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油灯,喝的是井水,每年都闹“春饥”。现在,我们的生活不比城市差。我家里实现了电气化,还有一辆卡车和一辆小轿车。除耕种10亩稻田外,我养了20多头牛,还有两个专门栽培蘑菇的温室大棚,年收入近8000美元。朴老汉感慨地说“:1972年,韩国掀起了全国性‘新村运动…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林村的巴桑老汉富了起来,去年全家人均收入就达到6000元以上。一家4口人,盖起了新房,购买了各种家用电器,装上了电话。问起巴桑老汉的致富秘诀,老汉笑着说,我们农民也要讲市场效益,市场要什么,就种什么、就养什么、就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欣河北邢台农村有一个杨老汉,自家有一个小果园,前些年效益不错,攒了些钱。但谁知,眼看着水果的市场很好,附近的果园一个接一个的建起来,水果的价钱越业越低,果园的效益不行了,杨老汉就想着转产,但是这些果树怎么处理,杨老汉还没有拿定主意。一天,杨老汉到市里去买农药,看到市里的花鸟市场人来人往,生意很是兴隆,杨老汉心  相似文献   

10.
巧求秘方     
陆老汉承包了一口大鱼塘,几年下来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搞起了立体养殖业:水下养鱼,水面养鸭,塘边建猪栏养猪,鸭屎猪粪就地用来养鱼。规模大了,陆老汉一家人就忙不过来,就想请一个人帮工。真巧,这天来了一个小伙子,说是隔壁乡镇人,叫农进,原想去广东打工,听说陆老伯招工,就来了。陆老汉见他眉清目秀中透出几分精灵,腼腆纯朴里显出几分诚实,就打心眼里高兴,就说,包吃住外加月薪四百元怎样?小伙子很满意,就留下了。  相似文献   

11.
当数万尾重约1.5斤的鳊鱼被网出水面时,镇江南亭渔场的夏老汉惊呆了,怎么白色的鳊鱼全都穿上了“红衣裳”?早段时间听说的让人害怕的“红衣鱼”现象终于出现在自己的鱼塘里。望着眼前的情景,养鱼大户夏老汉一下子急瘫在鱼塘边。记者来到夏老汉的鱼塘边,夏老汉气愤地用网兜从网箱内捞起一条鳊鱼让记者看。记者发现,这条鳊鱼遍体通红,用手轻轻一推,鱼鳞就被推了下来。夏老汉说,这种鳊鱼体质很弱没有劲,抓在手上基本不反抗。这和其它地方出现的“红衣鱼”是一个特征。夏老汉告诉记者,当“红衣鱼”浮出水面时,等候在此的三名鱼贩子一看,都重重叹…  相似文献   

12.
自1993年以来,贵州省余庆县构皮滩镇镇党委、政府始终把集镇建设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撑点和切入点,加快建设速度,使集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步入了良性循环,镇域经济发展驶进了快车道。 一、集镇建设成效显著 ——集镇容量增大,内功增强。1992年集镇  相似文献   

13.
农民致富必须了解市场,这一点李老汉深有体会。李老汉到城里买肥料,发现一家礼品店生意特别好,这家店卖中国结饰品,其中有几个款式的中国结中间配着一只小葫芦,特别抢手。李老汉心想,这小葫芦自家就种了几棵,平时用来哄小孙子玩,难道这东西还能卖钱?仔细一打听,知道这小葫芦不但能卖钱,而且价格还不便宜。李老汉找到店经理要求供货。经理手下有  相似文献   

14.
历史和现状 江苏省农村集镇星罗棋布,历史悠久。全省共有县属镇57个,公社所在地集镇1,820个。此外,公社以下还有一批历史上设过镇的建制的小集镇,仅苏州地区就有142个。 上述集镇,历史上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商业、服务行业比较发达,也有为数不多的手工业。在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15.
集镇是农村商品的集散地,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农村城镇化,关键是要发展农村集镇,使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拥有耕地的集镇居民,利用集镇发展的优越空间,带动农村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就为我们在水电开发中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指明了方向。水电开发中的移民搬迁安置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进行移民搬迁安置时,国家要对移民的集体土地、林木、专项设施、房屋、集镇恢复重建等给予补偿,同时对移民搬迁安置…  相似文献   

16.
徐老汉去年种的白萝卜大丰收.可他却乐不起来:三四分钱一斤的收购价格让他觉得白萝卜是“白种”了。徐老汉介绍说.他是按照惯例.根据上一年白萝卜的行情来“毛估”价格,而后决定种植的。上一年的白萝卜价格比较高,最低时也有一角钱左右。没想到现在每市斤就只有3分钱了,一亩白萝卜只能卖100多元.还不够种子、肥料、择工和运费。最让徐老汉不能理解的是.  相似文献   

17.
资金不足,是集镇建设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解决集镇建设资金来源方面,各县、区都有很多好的经验和打算,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 1.大力发展集镇企业。抓住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工业产品、设备、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扩散流动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把生产力各种要素引向集镇,大力发展镇办企业,就可以把集镇经济搞得日新月异,把集镇建设搞得蒸蒸日上。郫县郫简、唐昌、犀浦三镇积极发展镇办企业,1983年创造年产值675万多元,同全市农村乡平农业总产值不相上下,上交税金32万多元,是乡平税金的两倍,这些镇办企业,不仅为改造集镇旧貌贡献了力量,而且为进一步发展集镇经济煅炼、造就了—批管理干部、技术、供销人才和  相似文献   

18.
紫香椿     
杨能 《致富之友》2005,(12):17-17
在云南曲靖葵山镇.一提起香椿.附近的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地利找村.地利找村是一个拥有802户、3169人.四面环山的村子,位于葵山镇西部.有公路直达.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这里的人民纯朴热情,这个地方因香椿品质最佳而出名.是该地的有名的土特产品。的确如此,去过地利找村的人就知道.这里的紫香椿很令人吃惊.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江苏省阜宁县扬集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农民增收主线,围绕镇情实际,巧做“水”文章,巧打“富民牌”,发展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水生蔬菜、水产品加工、水稻草编织、水禽饲养等项目,农民增收“水戏”层出不穷,出现了种养业和加工业齐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农民增收新格局。水产养殖——资源优势赛金矿扬集镇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境内马家荡水面宽,水质清澈,4万亩荡滩像一座天然“聚宝盆”。2000年,该镇审  相似文献   

20.
笔者最近有幸去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进行了一次访问,现将所见所闻整理如下: 一、一座令人惊羡不已的村镇 南街村位于豫中平原,地处临颖县城南偶,有742户,3116人。现有耕地2006亩,人均占有6分地,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子。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黄豆、烟叶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南街村为生产大队,下辖13个生产队,是个很贫穷的村子,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吃粮紧张,温饱问题没有解决,60%以上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