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3.
4.
6.
7.
成功之道:不论大小事情都要慎重处理。经验之谈:最成功的时候也是需要最小心的时候。最讨厌的事情:开会时有人迟到,浪费其他人时间。座右铭:人生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路,每踏出一步都要小心。业余爱好:模型制造。人生目标:为他人服务不求回报。对快乐的理解:笑不代表快乐,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满足。 相似文献
8.
9.
成立于1980年代的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本着“增进友谊、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培训人才,为香港、上海两地经济建设、共同繁荣而努力”的创会宗旨,为沪港两地经济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8年来。协会本身也逐步发展壮大,香港沪籍知名人士及各大财团,几乎都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的会员。日前,记采访了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新任会长孔祥勉先生。今年75岁的孔祥勉是个资深银行家,现任香港浙江第一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50年出生在上海,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0年来香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如今他已是“功成名就”。尽管孔先生英语和粤语相当熟练,但他亦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他说这是“家乡语言”。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出生在江苏,成长在上海,创业在香港的企业家,可以说,我的一生见证了香港从英国殖民统治到回归祖国怀抱的历史进程。这些年来,香港和上海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沪港经济发展协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香港和上海,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犹如一条龙的两只眼睛,少了一只都有损龙体的完整。九七香港回归后,如何开辟沪港金融合作新领域,无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还是对上海向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迈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香港回归之后,在上海构建全国乃至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香港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大背景下,沪港证券市场联系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1.人员交流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证券市场是符合国际标准与惯例的成熟市场。相比之下,上海证券市场带有明显的新兴市场特征,在专业人才、市场运作等方面,与 相似文献
13.
一、香港创新科技的思路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10月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发展创新科技的思路,目的是推动高增值生产,分散风险,经济不偏重一两种行业,根基更为稳固。施政报告发表后一星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地产业及旅游业备受打击,而上市公司中少数仅有的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为我国民营企业又一次大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在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产业资本迅速向国内转移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找 相似文献
15.
沪港经济发展与合作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尤其是香港非常敏感,担心上海的发展会超过香港。本文对此以及新世纪沪港金融合作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讨论。作者认为,从目前上海在政治环境、经济地位、地理位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条件和上海所负的为内地经济发展筹措资金,以上海的发展带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上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无论从现实条件考虑,还是从长远和全局发展目标来看,上海既不可能也不会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未来沪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发展不是排斥性的,而是平行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竞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了新世纪沪港金融应在五个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6.
由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上海商业联合会、沪港经济发展协会和香港经贸商会联合主办,《沪港经济》杂志社承办的“沪港经贸合作:金融风暴下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于1998年9月17日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举行。此次研讨会是在金融风暴席卷亚洲、波及全球,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和香港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的背景下,由沪港两地经贸界共同举行的一次大型高层次研讨活动。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沪港两地在中国现代经贸发展同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地同样是世界级大城市,也是国际性的金融贸易中心.纵然两地在中国近代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上,两地都有着共同的外向元素,相对其他中国大城市都较为国际化.文化上亦趋向以自由贸易、营商致富为核心.上世纪,香港由一个转口港,成功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商贸中心,当中借助几项重要因素:一、经过多年沿用普通法,香港己发展出一套成熟并完善的法律制度,其独立及专业性获得国际认同.今天,香港已成为亚太区国际仲裁中心,是国际间对香港法治的肯定.二、英语被广泛使用,一般员工在英语书写及聆听的能力相当高,商业沟通及运作都习惯用英语进行,有利吸引国际商业机构来港发展.三、香港一方面奉行审慎严谨的企业及市场监管,与此同时,政府尽量减少对市场作出不必要的干预,令在港的商业机构有大量发展空间.四、回归后香港更享有“一国两制”的优势,一方面更直接与国家经济体融合,同时亦保存绝对开放和跟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上海和香港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1996年上海人均GNP为2666美元,同年香港的人均GNP已高达24500美元。沪港经贸关系的一大特色表现为资金上由港人沪的单向流动,在沪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加工业。截止1996年底,香港累计在沪直接投资项目已达6594项,协议资金108.5亿美元,占在沪协议外资的比例高达46%而居首位。最近香港的《亚洲华尔街日报》针对上海吸收外来投资的状况发表评论:“外来投资增长速度减慢可能暗示,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出口产品的工厂迁往上海的香港制造商,现在已完成了那个阶段的投资。” 相似文献
19.
一、上海及长江三角洲与香港经济合作简要回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与香港,由于地缘、史缘、亲缘等各种因素,两地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已有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关系日趋密切。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香港企业家凭借其人际关系的优势率先展开了各项投资,使得整个长江三角洲,特别是上海与香港间的经济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1989年。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28日,由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国际经济交流基金会、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贸办事处支持的“2015年沪港蓝皮书发布暨沪港合作共推上海自贸区发展”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沪港蓝皮书》主编、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尤安山汇报了蓝皮书的主要成果.来自上海自贸区、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上海市港澳办等沪港两地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的数十名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上海分社、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沪港经济杂志等多家知名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