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交所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动性溢价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7年期、10年期和20年期国债,利用日内交易数据,以新券与旧券为分析对象,实证研究了新券与旧券的流动性溢价问题.发现旧券和新券在收益率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旧券的收益率要高于新券的收益率.同时,本文又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旧券与新券的流动性差异对旧券与新券的收益率差异只有很小的解释能力,基本可以说明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存在,但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日益扩大。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本文以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认为目前我国国债规模已经偏大,对目前国债规模应持谨慎态度。文章最后提出一些措施,以防范国债规模风险。  相似文献   

3.
论国债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子荣  王琳 《经济学家》2001,(1):108-114
虽然我国的国债规模尚未超过国际警戒线,但其中隐含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联系国债本质、国债发行原因、国债运行,对我国当前的国债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防范和控制国债风险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春霞 《当代财经》2002,(12):44-45
国债是国家发行的有价证券,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可以用作经济建设,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可心借此调整经济结构。我国国债自恢复发行以来,规模不断增加,我国国债规模是否合理,发展趋势如何,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逐步实现市场化,品种和期限趋于多样化,认购主体也由企业单位为主转向以个人和金融机构为主。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国债发挥着货币工具、信用工具及调控工具等多重功能,国债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而国债规模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政府运用国债调控经济运行的净效果,关系到利率的稳定、金融秩序的维护和金融风险的降低,所以适度的国债规模对经济发展起着  相似文献   

6.
李燕 《财经科学》2003,(1):70-74
国债的价格与收益率是整个国债市场运作的核心,笔利用威廉斯的传统国债定价模型及持续期理论对最近一次降息对我国国债价格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上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更好地完善国债价格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及促进国债市场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主义国债理论与我国国债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志远 《财经研究》2002,28(4):9-14
凯恩斯主义的国债理论包括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我国当前的国债政策主要不是依据凯恩斯主义。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应该加大国债发行来扩大内需、支持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国债发行的技术问题探讨詹亮宇国债发行顺利与否,对我国财政、金融等领域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机制的发育,对国债发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国债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近两年来国债发行处于困境。1992年国库券未能按预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的急剧增长,国债负担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的国债负担率还较低,财政扩张空间较大。本文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验模型,就国债依存度对国债负担率的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国债的性质与国债发行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现代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中国的国债发行是很不规范的.本文从准确认识国债的性质出发,对我国今后的国债发行必须实现的三个转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提出转变国债发行对象、转变国债发行品种、财政部门自设国债发行机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孙国伟 《金融评论》2012,(5):78-89,125
本文研究中国公共债务期限结构管理如何实现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债务融资效率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我们的理论模型证明,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一些具有准政府性质的国有经济部门的短期债务融资在未来发生流动性冲击时会导致资产降价销售和负的社会外部性。基于资产组合理论和比较优势原理,我们提出中央和地方债务融资的利率互换方式以及债务期限结构优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并且对地方政府不同融资模式的经济效应和治理效应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实证考察了如何使我国的公共债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大化问题,并研究了政府债务对私人与公共资本投资的影响。由此建议我国的债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使得公共债务规模在长期中收敛并稳定在最优债务水平上,且在此规模下的公共债务与其他重要宏观变量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实现公共债务对经济增长在长期中最佳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债规模的微观解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偿债率、债务依存度和债务率等不能对国债规模做出科学解释,全球公共经济学界开始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将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国债规模的微观解释.家庭账户的国债自然负债空间,是国家负债规模的重要微观基础,家庭账户下代际模型的研究模式,是在微观层面解释国债规模测量的主流路径;可能存在的后续研究空间将重点集中在家庭负担和收益预期对国家负债规模的影响,同时不同家庭或家庭成员间不同的预期和行为倾向研究,也将是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 -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where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undiscounted debt/GDP time-series for a country can be directly assessed in terms of components of...  相似文献   

15.
We analyse the effects of public debt in a basic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productive public spending. We demonstrate that a discretionary policy in general violates the intertemporal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along a balanced growth path. A balanced government budget gives a unique saddle point stable growth path. With a rule‐based policy, two saddle point stable balanced growth paths can occur, depending on the intertemporal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of consumption and on the primary surplus policy. Higher debt goes along with smaller long‐run growth and we derive a condition such that a deficit‐financed increase in public spending raises the growth rate.  相似文献   

16.
国债负担的极限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增正 《财经科学》2003,(4):109-112
本首先介绍并分析了我国最近几年财政收支,国债负担等概况。其次,使用数学方法计算了我国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极限,并对照美国最近几十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结论是我国债务占GDP的比例并不高,本第三部分讨论了债务负担,利息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通货膨胀,挤出效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债的利率效应是衡量政府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OLS方法和Granger-Causality检验,对我国中长期国债的利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长期国债对市场利率具有微妙的正面效应,长期国债利率效应相对显著;我国国债对市场利率的托宾效应并不显著,政府投资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研究政府债务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对于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关系的理论研究以及避免政策失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公共债务将如何作用于实体经济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文章简要描述了国内外公共债务的实践历程及现状,并在对早期西方公共债务理论以及近期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关于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表明,公共债务分别通过三个层面实现对实体经济的传导:基于宏观层面,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产出的传导;基于微观层面,通过刺激消费与投资,实现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总需求的传导;基于金融层面,通过调整流动性和利率,实现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运行的传导。因此,应当合理调控公共债务规模,提高公共债务的投资效率,有效地发挥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长期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