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晰产权和产权的界定与管理林忠改革企业制度,重塑微观基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而股份公司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最为理想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经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这一制度在我国试点以...  相似文献   

2.
葛敬豪 《经济师》2007,1(1):36-37
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化不是我国产权改革的方向,西方产权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能成为我国产权改革的理论依据,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从构建市场主体结构着手,为此要进行市场主体财产权构建。中国的微观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和推进,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30年的产权制度的改革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形成了经受中国改革实践考验的新产权理论,使人们得以摒弃和摆脱有血有肉的私有财产权最有活力的西方产权理论,防止陷入产权改革中的私有化陷阱。在新时期,为了构建更加完整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和进一步搞好新一轮的产权制度改革和主体财产权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轻而易举,它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其中,完善所有制结构,理顺产权关系,就是一项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5.
早期产权理论由于无法解释无效产权存在的原因,并且抽象掉政治、国家分析产权以及产权主体分析的单一性和同质性,使得其解释力大大降低。将寻租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及国家理论引入到产权理论中,形成了新产权理论及其构架。新产权理论对于我国产权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真正确立,产权制度改革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成为建立新经济体制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实践中,理顺产权关系已作为企业改革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也在呼唤产权制度的改革。确实,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1.不理顺产权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就难以确立我国传统的企业产权关系,根源于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模式。全民所有的主体被国家抽象化,所有权内容极不确定。市场经济是~种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换的经济,没有…  相似文献   

7.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历了整整二十三个年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也已经基本形成。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仅仅是“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也还仅仅是“基本形成”。尤其是政府自身管理经济的职能及其行为方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切实加快这方面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8.
蔡立雄 《经济评论》2006,140(4):44-48
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现代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都与产权问题相关,当前改革的困难也主要来自于产权制度缺失和不完善的约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以产权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前提。现代信用制度的建设也应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以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为支撑。  相似文献   

9.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广泛流行的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已经对中国改革产生了误导,必须加以反思和摈弃。通过对中西产权理论概念、产权的起源、基于的国情、理论渊源的比较分析发现各自都有其特殊性,得出中国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导,不应是西方产权理论,而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为指导的,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产权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并取得了卓著成效。经历了改革启动与局部试验、改革全面探索、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目前,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出新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并取得了卓著成效.经历了改革启动与局部试验、改革全面探索、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目前,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出新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至今已经历了30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明确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产权改革,建立了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所有制的单一化走向所有制的多元化。解放了思想,创新了理论,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切实转换。走过30年的改革道路,我们认识到,产权改革是基础,如果不从产权改革着手,就无法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经济体制的转轨;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应努力去面对和克服。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层次与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丰兰 《经济学家》2004,(5):119-121
产权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应该理清思路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改革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运行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涉及到基本层级、运行层级和企业层级三个方面,不同的层面应该有不同的要求。首先,马克思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的共同点,为理清产权改革的思路提供了线索。(1)产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把完善产权制度放在重要位置;(2)产权的核心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国有资产出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经验,并提出了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和今后二十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为实现这个改革要求,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体制性弊端,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斯的产权理论不适合中国的改革,因为中国现在所面临的产权问题不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相联系的产权问题,而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如何建立起来的问题.基于市场经济的产权关系其实就是信用关系,因此,在信用制度健全的国家,即使企业存在代理人问题,公司治理也能保持较高的效率.中国要建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关系,但无法走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旧路,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都决定了改革必须着眼于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将维护社会公正作为改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以其特有的产权形式及由此形成的经营机制而  相似文献   

17.
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 ,要实现向新体制转轨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 ,改革新突破的主要方向是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分配公正化、管理法治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和逐步提高的过程:一是选择和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二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三是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和步伐的加快,我国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交通运输业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培育和完善起。在全方位开放各类市场的同时,我国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也在加快孕育和发展之中。与要素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相联系,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必然的。一广义的企业产权,包括有形资产产权和无形资产产权两大类。有形资产产权指资产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无形资产产权主要指企业的知识产权,如商标专用权、厂标使用权及技术发明专利权等。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我国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建立市场经济意味着整个经济体制特别是一些基本制度条件的变革。只有从一些基本的因素着手进行改革,我们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各种问题中,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