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1 毫秒
1.
黄革 《海南金融》2004,(12):23-25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阶段。从海南省今年前三季度经济金融运行的实证分析来看,宏观调控效果已逐显现,但经济金融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和促进海南经济特区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时期,国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给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金融宏观调控加大了难度和压力。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作为我国传统的直接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信贷规模管理,应在改革中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信贷规模管理的地位与作用一、运用贷款规模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3.
2004年以来,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正在逐步加大,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能源、原材料短缺、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苗头已经显现等问题,迫切需要健全宏观调控,尤其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能,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但目前囿于金融调控手段的欠缺和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金融调控机制的健全仍有相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影响。本文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问题与金融风险的认识,分析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冲击,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比较优势的思路,通过金融创新来将区域经济增长所受宏观调控的冲击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的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影响.本文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同题与金融风险的认识.分析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冲击,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比较优势的思路,通过金融创新来将区域经济增长所受宏观调控的冲击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候,经济形势发展出现新特点,调控难度加大,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水平,是人民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问题,中央作出了加强利改善宏观凋控的决策。作为基层央行,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完善和创新实践宏观调控的途径与机制,积极做好下阶段宏观调控工作,促进辖Ⅸ经济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金融信用的非均衡表现为城乡、地区、国有一民营、虚拟一实体经济、内外经济结构的非均衡。金融信用的非均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因此,以金融信用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均衡增长,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九项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在当前整个宏观经济下滑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从稳定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加强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居立 《济南金融》2004,(7):50-51
2004年以来,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正在逐步加大.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能源、原材料短缺、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苗头已经显现等问题.迫切需要健全宏观调控,尤其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能,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但  相似文献   

12.
胡安舜 《中国金融》2005,(11):35-36
2003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速、部分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人民银行也先后出台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基准利率等紧缩货币供应总量的金融调控政策和措施。从目前全国总的情况来看,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就青海省而言,金融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不仅体现在银行贷款总量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等方面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GDP增长、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物价等方面概括了上半年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认为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趋于回落.针对当前投融资体制和投资调控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应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完善和健全投资约束机制,加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继续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使部分企业经营出现更大困难,社会资金面进一步趋紧。同时,国家对经济发展更注重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换的倾向对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同业竞争已实现向非利息收入领域、高精尖手段、人才、文化等更高层次转变。三是金融监管由单纯合规监管向合规监管和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监管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韩元去年7月份以来,国家加强了宏观经济调控,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原来过乱的金融秩序得到了整顿,物价上涨过猛的势头已经趋缓,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得到回落。可见加强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但当前经济生活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投资规模偏大,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信贷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人民银行从2003年6月开始出台了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并对经济金融运行进行了适时适度调控,在控制江浙等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过热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中西部地区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刹车“过早,尤其对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下刚刚进入经济开发和成长期的广大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将起到抑制作用.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通过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现状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该地区影响的分析研究,提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行适度宽松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立勇 《财政科学》2022,(11):42-5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今后中国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也是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和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工具体系更加健全,宏观调控理论不断创新,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体系和调控模式。然而,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存在“调控失衡”现象,政策目标失衡,目标体系不健全、目标间关联机制不清,协调度不高;沟通协调机制不畅;目标与政策、政策之间的协调度较低,仍存在政策步调不一致和政策合成谬误,对政策效应叠加或抵消认识不足,导致政策“超调”和效果弱化。针对此问题,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现实需要出发,围绕目标协调、沟通和协调机制、总量协调、结构协调、工具协调、目标与政策协调、不同期限协调、国际政策协调等方面全方位提出完善政策协调机制和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由于总量和结构特点都出现新的较大的变化,调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和保持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难度也在加大。针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我国央行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及时灵活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调控的难度正在逐步加大,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日益显露,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容忽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迫切需要改善我国的金融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