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企业家》2005,(13):93-93
《中国企业家》:你认为这次Gong show中,中国创业者和美国创业者的表现有何不同?是否美国创业者更熟悉这种规则?你对于中方印象最深的是什幺? Kim:美国创业者在跟美国投资人对话的时候相对更有经验,比较熟悉VC的关注点:(团队、商业模式、竞争策略、风险控制),因此比较有效地兜售自己。他们在当地参加这个活动中有  相似文献   

2.
创业者该如何跟风险投资公司或者是风险投资家(以下简称VC)接触?百度总裁徐勇以其在硅谷融资的经历和融资成功的体会,讲述了整体的融资不但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跟投资人相处、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硅谷教父"、创业大师史蒂夫·布兰克前不久携新作《创业者手册》来到中国。在近距离考察了中国创业生态并与硅谷比较之后,他认为中国创业者应该拥抱世界,同时努力开创适合自己的新模式。CE:你在《创业者手册》中提到"创业公司不是大公司的缩小版本",但我发现美国很多大公司会派遣他们的经理去学习创业课程,这是为什么?布兰克:关于这个问题我先从日本说起。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在一片废墟上重塑了一个新经济体,这一过程充满  相似文献   

4.
硅谷降新神     
本刊独家专访硅谷最具野心的创业者、特斯拉电动车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揭秘他如何呼风唤雨,颠覆旧势力,并与意外出现的中国对手展开较量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市(Fremont),一座位于硅谷边缘地带的小城,特斯拉(TeslaMotors)的工厂矗立于一片空旷地带。穿过长长的生产线,尽头是一片办公区域。门打开了,一群人从一间狭小的会议室里鱼贯而出,最后面是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他走到我面前,伸出右手:"你子,我是伊隆。"  相似文献   

5.
回到中国创办华美宏大的陈丕宏不再是遥远硅谷的传奇人物,而是以一个创业者的姿态重新出现。  相似文献   

6.
用日元创业     
这位日本“种子”培养的创业者与我们司空见惯的硅谷“海归”有太多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李泉 《数据》2006,(7):26-27
在美国旧金山南端一条狭长谷地上,集中了近万家高科技公司,主要生产由硅片制成的集成电路,因而被称为“硅谷”。随着电脑工业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兴起,硅谷逐步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硅谷成功的影响超越了国界,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在中国,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称为“硅谷”,那就是——中关村。  相似文献   

8.
创业者个人主动性与创业社会支持网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创业者个人主动性与创业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个人主动性与社会网络及社会支持问卷,对获取的预测数据和正式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存在关系社会网络和利益社会网络共存的二元制模式;②创业者的个人主动性在获取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任务主动应对维度扮演重要角色;③社会网络本身对社会支持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长胜 《中国企业家》2010,(11):194-197
邓锋,在硅谷创业成功后,回到中国做起了VC。周鸿祎,做过雅虎中国的掌门人,但最令其在江湖扬名的,还是其创业创新自成一派的本土打法。这两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长年累月浸泡在创业圈内,了解中国企业创业创新的兴奋与冲动、苦恼和无奈,也了解美国作为创新大国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往期回顾     
《中国新时代》2007,(11):127-129
硅谷模式中国制造(2007年10月号)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技术欠发达的国家复制硅谷模式,如何打造出世  相似文献   

11.
我记得国内一本杂志上所说的一句话,“硅谷的繁荣和神话随着纳斯达克的崩盘而荡然无存了。”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沉默了很久, 有种无言以对的感觉。 从步入硅谷的第一天开始,我想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支撑着硅谷巨大的繁荣。是一个聚集着各国人才的高科技园区吗, 是那些在硅谷落地生花的全球顶级企业吗,是那些支持着创业者梦想的风险投资家吗,是那些创造硅谷神话的传奇人物吗…… 不是! 真正造就硅谷、支撑硅谷、繁荣硅谷的正是硅谷宽松而浓厚的创业文化。 有人戏言说在硅谷最简单、最自然、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就是有人宣布…  相似文献   

12.
少数派     
潘虹秀 《中国企业家》2011,(20):138-138
朱啸虎让我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我的VC启蒙老师是周志雄,他也是我采访的第一个VC,在2007年夏。他说他离开赛富是因为战略思路有分歧。周感兴趣的是早期投资。赛富则从早期投资者变成“什么都可以投”。VCPE化,小而美,变成大而杂。硅谷的舶来品,有了中国的变种。  相似文献   

13.
《企业研究报告》2010,(3):F0001-F0001,1-34
1硅谷与中关村的互动 硅谷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各国竞相效仿,但效仿者取得成功的很少,而与硅谷有人脉网络联系、有产业联系和两地具有跨区域创业这样的硅谷辐射模式则取得了成功。这样的地区有台湾新竹科技园和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  相似文献   

14.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证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美国硅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1.1硅谷地区的发展现状 美国的硅谷地区是目前仍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1965年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有1/3在硅谷,仅1990年,硅谷的企业就出口了超过11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相当于美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1/3.硅谷地区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对美国经济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其发展速度和效率更成为各国企业、政府等效仿的榜样.而且,在硅谷集聚着如英特尔(Intel)、惠普(HP)、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SUN微系统、雅虎(Yahoo)等世界高新技术企业中最重要的公司.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开始恢复的2002年,在这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中,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科技主题,不但信息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与利用是硅谷的绝对优势项目,而且硅谷在生物工程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硅谷有着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群,上市公司有近80家.统计显示,近200家生物工程公司不但已经为硅谷提供着近6万个工作机会,而且正在追赶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火车头.虽然到目前为止,硅谷已经经历了四次大起大落,但总是能够引领世界的潮流保持不变的上升态势,其成功因素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企业研究报告》2010,(3):F0002-F0002
硅谷模式成为世界各个高技术集聚区竞相效仿的对象,只有少数诸如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新竹等与硅谷有人脉网络联系、产业联系和两地具有跨区域创业这样的硅谷辐射模式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6.
读者     
期待朱敏的产业整合投资试验《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12期朱敏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当这个故事发生在硅谷就具有了别样的意味。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令我回味的不是他个人的精彩人生,也不是他所代表的那一类海外创业者,而是在思考他如果一直留在中国能否获得成功,能否进入本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经济学家称,硅谷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永恒的创业情结,这些持续不断的新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显著的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如果授照经济学家钟朋荣的观点企业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瓜分财富的企业家,一类是创造财富的企业家,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硅谷的创业者们归类为后者,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公司引领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技术潮流。 所以硅谷可以不停的诞生一批批的富有竞争力的小公司,他们的存在推动着美国的经济增长。 这就是我们关注创业企业家和他们的生存环境的原因,因力他们也许在将来会成为除制度因素之外,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打虎兄弟帮     
据说,在硅谷的创业公司中,3到4个联合创始人组成的创业团队是最受VC们青睐的。因为这样的团队不会股权结构太过复杂。又避免了创始人单兵作战容易犯的错误。五个人以上?对不起,没有标准范本。硅谷也开开眼界吧,地球这边还有18罗汉呢。作为中国人,兄弟们要解决的问题比老外们复杂得多.清晰的股权架构只能保证长久的利益,兄弟情谊才是公司走得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纪亮 《中外管理》2007,(12):106-107
张国明轻松地拿到了1500万美元投资,因为他打造了一个令美国国际集团都赞叹的管理团队。与许多过着“一只眼睛瞄自己的市场、一只眼睛瞄VC钱包”日子的创业者相比,张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看着VC钱包的那只眼睛转向了自己的团队。  相似文献   

20.
张春冬 《中外管理》2014,(3):128-128
创业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搞定核心人物和关键关系。 硅谷不仅以高科技闻名世界,也是创业者实现梦想的伊甸园。但是那里的创业者中却流传这样一句话:“你和里德·霍夫曼聊过吗?”里德·霍夫曼,何订1人也?他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社交网LinkedIn的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