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配合是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条件。利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不同强度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债务可控三大经济目标有效性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下行时期,低强度的税收政策与宽松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协调组合能够快速地促进经济恢复,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经济过热时期,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协调能够有效地稳定物价水平,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目标;经济平稳时期,高强度的财政支出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协调能够实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降低政府债务三大调控目标。因此,应根据不同经济时期的政策目标,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持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合理比重,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以期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美国是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两大经济模式的典型。在2007年前后的金融危机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在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危机前,受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美国宏观调控不力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在政府主导下的频繁调控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危机爆发后,中美两国各自的货币、财政政策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恰恰反映了两国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调和,进而对各国的危机应对政策和未来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前经济形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下一步的宏观经济走势依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经济上行和下行的两种趋向同时并存,反映出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与通货紧缩影响依然存在,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时刻。要把握好2006年宏观调控四大主要预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为主,适时适度采取微调措施。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重视发挥价格、税收、汇率等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4.
姜洪 《经济视角》2008,(10):10-13
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状态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央提出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中央的“一保一控”的方针,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加以重新的认识与思考,对调控的任务以及政策工具选择做出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2000~2007年,美国、日本、欧元区宏观经济走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三大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了经济紧缩,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张性政策为主调;在第二个阶段,三大经济体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扩张,宏观经济政策转以紧缩性政策为主调。在宏观调控方面,发达国家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调控方法更加综合、更注重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更有效的宏观调控传导机制。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和特点对于处在全球化条件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际产出与通货膨胀主要受到供给因素的影响,其中实际产出主要受到技术冲击的影响,而通货膨胀则主要受到价格加成冲击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在适度刺激总需求的同时,要对总供给管理政策给予充分的重视,配合使用稳健性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有效管理经济运行风险因素与通货膨胀的形成,保持"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双重稳定.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积极回应,政府已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调控任务的转变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紧缩政策通常可以同时实现“两个防止”,而“一保一控”则意味着政策制定经常面临“两难冲突”。显然,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不能依赖单向的经济政策,必须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力。  相似文献   

8.
1、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当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影响价格总水平,甚至出现通货膨胀时,美国首先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财政政策上,主要是通过提高或降低税率、增加或减少政府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影响价格形成;在货币政策上,主要是通过调整银行准备金比例、调整存贷款利率、调整贴现率和参与市场债券买卖,以扩大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放松银根或紧缩货币的目的,从而影响价格总水平。2、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形成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9.
彭翔 《经济师》2014,(5):87-89
由于国内经济失衡,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利,国际经济失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之后蔓延至全球,形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美两国均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中美两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却大不相同,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中美两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出台过程及侧重点、中美两国的政策工具与力度、中美两国应对危机措施取得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对于我们宏观经济调控有重要的启示,同时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注意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同时宏观经济调控必须兼顾短期与长期效应,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中、美两国2008—2015年月度数据,从非线性时变参数视角借助TVP-VAR模型和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对中国经济运行受到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冲击的响应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及对外贸易产生动态外溢性冲击,且其影响效果具有明显的时变性特征。在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应注重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协调性,实现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良性博弈。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一词意指货币贬值 ,不言而喻商品和服务价格因此而全面上升。而通货紧缩的含义则相反———物价普遍下降 ,通常随之而来的是利润降低和就业机会减少。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通常具有高就业率 ,工厂接近满负荷生产的特征。一旦实现充分就业 ,工厂达到或接近满负荷生产时 ,国家无论增加何种额外的开支都将推动物价迅速上涨。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货币在“追逐”数量相对稳定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增加开支 ,或者商品和劳务短缺 ,会导致通货急速膨胀。这时工厂都会因为成本增加而提高它们的价格。工厂想以此来抵消成本的上升 ,…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内、外严峻挑战并将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货膨胀虽然从表面上看不是中国现阶段经济的主要问题,但其潜在的可能性仍然十分巨大。税收政策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正确、适当的税收调控能够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科学、完备的税收法律制度及政策将税收行为纳入良性秩序,它鼓励与客观经济规律相切合的税收行为。研究物价稳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探讨实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税收政策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税收制度改革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宏观经济失衡与宏观调控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和双顺差”为特征的经济失衡,是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和低工资、低利率、低汇率以及自然资源价格等要素价格扭曲的政策造成的。尽管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由于国内需求不足、要素价格扭曲等原因,宏观调控缓解宏观经济失衡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央行是否应该针对房地产价格制定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研究结果仍存在分歧。基于2000-2010年我国季度经济数据,对比检验了融入房地产价格的泰勒规则与标准泰勒规则对我国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适用性。实证结果表明,依据标准泰勒规则所制定的利率政策,可以降低央行损失函数值,提高利率政策有效性。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房地产价格波动不影响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央行不应针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也就是说,央行需考虑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判断其对政策目标的潜在影响,制定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大背景下 ,作者仍然主张财政政策方面的减税增支取向基于以下理由 :政策滞后的成本损失不应由纳税人承担 ,政府应是承担主体。减税政策是就整个经济布局而言 ,一是目前整体税率水平过高 ,导致经济难以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我们的经济政策应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 ,减税政策既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又可以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从目前的经济走势来看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并未进入全面的通货膨胀状态 ,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应该启动货币政策 ,实施局部调控。  相似文献   

16.
税收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变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税收是政府用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政策手段,它是一个处于政府控制之下的能够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一国政府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一变量,将有可能使经济导向一个高产出、高就业、价格稳定和商品、劳务、资本旺盛的较好的经济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5-2006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中国经济向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预期方向稳定发展,继续呈现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态势。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保持其中性政策取向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最高可持续增长率(HSGR)的需求管理最终政策目标指导下,建立价格、工资与汇率动态调整一致的政策目标体系,通过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操作,以国内投资需求为轴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徐成  刘剑波 《时代经贸》2011,(18):135-136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我们发现这期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注意的程度。通过我国与美日两国经济发展类似阶段的比较我们得出了我国资本形成率偏高的结论,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我们根据美日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推动财产税的发展等一些建设性的调控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未来宏观经济更加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也是一种市场信号。它受供求关系影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反过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总水平,综合反映全社会各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程度,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参数,是人们用来判断经济运行状况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国民经济管理的重点已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控供求总量变化,价格总水平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20.
通货紧缩时期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宏观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它既是一种货币现象,又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通常发生在经济周期的经济收缩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已进入趋势性通货紧缩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物价水平持续下降,是导致出现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是:应把治理通货紧缩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中长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应该加强宏观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