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炜  靳继东 《财贸经济》2019,40(2):5-19
40年的改革进程中,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不仅有效发挥了以"政"领"财",为实现国家改革战略提供根本保障的基础作用,而且积极履行因"财"施"政",根据改革需求优化财政结构,提升财政效率,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在总结40年财政改革实践的经验、逻辑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本质、功能和规律进行深化认识和理论归纳,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规律的基本认识,明确新时代我国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设的基本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40年中国财政改革实践和理论建设的思考,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现代财政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物质保障。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财政治理工作经历了数次财政制度的演变,最终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可以说现代财政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加快建立推进现代财税治理体制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和部署,足以体现财政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商》2016,(2)
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立足国情。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处理好各主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本文从财政制度出发,分析了当代的财政制度,并结合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足以反映出中央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并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又是国家治理其中的关键环节,这种科学决断是对未来发展危机所做出的必要准备。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财政制度与现代财政制度的现状,比较两种制度后沿着新中国财政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找出从公共财政制度到现代财政制度的合理路径,并大胆假设,在充分认识到我国现代财政所具有的经济与伦理二元属性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财政透明化、阳光化既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阳光财政建设已成为当前财政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加强阳光财政建设必须从法制建设、体制保障、运行机制和健全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导刊》2014,(14):31-32
一、财税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与财税改革,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高培勇 《财贸经济》2021,42(4):5-19
“十四五”规划关于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部署,理论源头系“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一重大论断,牵动了包括财政概念、财政职能格局、财税体制性质、财政学科属性、财政基础理论体系、财税体制改革方向等一系列变化.从根本上说来,这一论断及其所牵引的变化揭示了现代财政发展规律的基本底色,开启了一个大不相同于以往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这些财政基础理论建设成果,对于将建立现代财税体制行动落到实处,确保抓住要害、踩到点上、不走偏变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财政透明化、阳光化既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阳光财政建设已成为当前财政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加强阳光财政建设必须从法制建设、体制保障、运行机制和健全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李善达 《商》2014,(22):165-165
一、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情况仍旧突出,这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财政制度不完善有密切关系。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战略思想,无疑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财经界(学术)》2014,(19):66-66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与财税改革,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财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财政改革与发展这一中心,推进创新,规范管理。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财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财政改革与发展这一中心,推进创新,规范管理。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财税改革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本文从财政与人民、财政与国家兴衰、财政与效率和公平、财政与公共权力、财政与国家治理、财政与公共风险六个方面梳理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并论证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论述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财政“人民性”和“国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为人民理财”和“管理国家风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陈阳 《中国物价》2023,(5):18-20
土地财政转型问题是事关中国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土地财政转型应服从于国家整体性转型,并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增量改革,同时保持适当的改革节奏。具体而言,土地财政转型应以政府角色转型为抓手,理顺纵向财政权力、弱化土地金融属性、拓展建设资金来源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一、破解现实难题呼唤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谈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财政60年的艰辛历程与光辉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建国初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的财政以及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的财政两个阶段分别回顾了新中国60年的财政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财政60年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职能实现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运行体制和机制,为支撑和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过的历程以及建立的功绩。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追求公平正义,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协调配合,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与行为规范,包括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要通过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奠定现代国家治理的财政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追求公平正义,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协调配合,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与行为规范,包括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要通过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奠定现代国家治理的财政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财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变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本文从体系角度、从属性角度、从功能角度、从国家治理角度解读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财税体制改革可能对地方财政造成负面影响,地方财政从盘活存量资金、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应对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20.
<正> 传统的政府理财中,主要精力都是放在财政收入上,并不重视财政支出。究其原因,可能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但由于受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尤其是新经济自由主义财政思想的影响,有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了,财政的地位应收缩了,更有甚者主张财政支出退出生产投资领域,让现代中国财政走自由市场经济时代的公共财政的老路。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道理亦简单。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逐步形成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