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中国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作为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马来西亚正在促进经济多元化,专注于发展高端制造业,  相似文献   

2.
冯烽  熊昭 《经济学家》2023,(4):56-66
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近年美国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系统梳理典型装备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可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经验借鉴。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强化顶层设计,着力优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体制机制;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提升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相结合;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夯实装备制造业人才基础;强化城市群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3年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2025》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增长动力开始发生转换,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战,也有前所未见的机遇。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在"十二五"时期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发展路径继续推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1]因此,必须厘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理论关系,厘清金融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中央早有重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2]2012年,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11)
实干,才能兴邦。在经济领域,实干的涵义是打造持续健康发展的实体经济。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发展制造业是实现我国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制造业虽然连续五年在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保持第一,但依然存在大而不强、缺乏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要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业的经验,以国家为主导,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四化"(专业化、服务化、精细化、智能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与我国人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力争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强国。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缺少实质性优势,产业升级受到阻碍。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我国打造世界制造强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如何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制造业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长期以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劳工问题、生产责任事故、偷税漏税、食品药品安全等。要想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各国争夺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方针,需要在今后加以落实。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出率整体不高;核心部件或产品依赖进口;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研发活动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需要理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建设制造强国的关系、经济结构转型与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制造业产能过剩与创新不足的关系、"一带一路"跨国产能合作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程敏 《经济师》2023,(9):140-141+14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数据时代下,黑龙江省要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神经末梢”转变为新时期的开路先锋,必须积极抢抓国家支持“新基建”、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集中爆发等重要机遇,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启动新引擎,助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以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基建”发展现状为研究基础,探索“新基建”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机理,提出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寇佳丽 《经济》2022,(4):58-67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于是一些国家便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虽然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还远远不是制造中心.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世界制造中心”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制造中心标准的差距.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部门和国内企业对此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我国正处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阶段目标,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目前,距实现这一目标只有三年了。时间紧,任务重,建议在全国实施制造强国三年攻坚战,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挺进。制造强国三年攻坚战的总目标是:经过三年努力,使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短板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重要基础产品研发获得显著成果,能够满足重点产业的基本需求。培育出一批世界领先产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正>制造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持续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国家的既定战略方针。目前我国制造业在产业规模上持续成为全球之首,即使在美国大力促进制造业回流的情况下,近10年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依然占据全球各大经济体的首位。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和短板从产业体系来看,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国进行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2019年,与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标处于第一方阵,中国制造业人均指标较低,中国制造业世界份额指标和中国制造业占全国总量份额指标居首位,中国制造业中高科技活动份额指标有待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指标具有一定优势。2010—2020年,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低于制造强国,但增长率最高,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制造强国。“十四五”时期,中国应继续推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增强工业化强度;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工业竞争力绩效;推行优质制造和智能制造,稳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等各种开发区,使中国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制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入了研发转移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内外环境条件也难以支撑目前的“中国制造”模式的持续发展。要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抓住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研发转移的机遇,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定位和强化中国科技园区(国家高新区)的功能,迅速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改变中国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弱势地位,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17.
郭勇 《广东经济》2016,(7):34-35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将创新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并实现产业创新、经济创新、生产方式创新,最具前瞻性的实践便是"智能制造".可以说,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的未来,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8.
陈磊 《数字经济》2023,(4):60-63
<正>在建设数字中国的道路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规划、意见作为指导,而要建立数实融合的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让数字技术赋能各个行业,推动中国企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转型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相似文献   

19.
旅游制造业是旅游业中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态,旅游制造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旅游业发展成熟的标志,这对中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世界旅游强国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人们对旅游制造业和旅游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存在误解、误传和误用的现象,即把旅游终端消费品的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混为一谈。厘清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对旅游制造业的规范研究和科学发展。目前,国家鼓励旅游制造业尤其是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京津冀地区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首都区位条件和旅游产业首位度,应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旅游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旅游信息技术和旅游健康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地产和户外运动设施设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室内休闲与旅游环保科技产品制造业,提升发展旅游用品、纪念品和演艺设施设备制造业,降低我国旅游制造业对外依赖程度,摆脱旅游业沦为"打工产业"的地位,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旅游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大型科技类旅游制造业的经济总部。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出发,分析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优势和几点不足,重点就我国如何由世界制造大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