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大连向应镇城西村探索出一种农民土地股份制的土地流转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分析其做法和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不仅是自然资源、生产要素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土地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实现过程。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探讨和分析 ,指出了这一转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许连群 《山西农经》2021,(1):177-178
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之一。土地利用规划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推进“两规合一”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基于此,介绍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内容,分析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探讨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期为切实推动土地利用规划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东海县土地流转的四种模式以村集体为核心集中流转承包土地。据东海县洪庄镇镇长介绍,他们向县里申请了兴建大棚的补助资金,扶持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方式是组织项目实施村先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它适应了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以平分土地,户户承包为重要特点的联产承包制在土地经营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主要是承包了土地的农户对所承包土地的利用率还不高;土地在农户之间还不能伴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得到相应地转移与集  相似文献   

6.
破解四川省富顺县农村土地流转难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出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多数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承包地向种植能手和现代农业经营者集中,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对家庭承包制的完善和发展,符合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该文以四川省富顺县为例,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土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地发展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淹没在土地所有权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压力的增加,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进一步增强,这一权利的社会实现和价值体现才逐步增强.通过介绍农地发展权的概念与内涵,对其在土地权利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其与土地权利体系中几个主要土地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广东土地市场的发展过程,就土地相关政策对土地市场的导向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土地市场运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土地市场运作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组件式GIS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将GIS技术应用于土地估价参数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并介绍了系统的组织框架和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思想在该系统中的应用,然后分析在GIS技术支持下系统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地图显示等主要功能的实现。为向土地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提供土地市场信息,并为土地估价师提供评估参数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农地发展权是国家土地权利的一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淹没在土地所有权中,这一权利,在农业社会时不太明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压力的增加,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进一步增强,这一权利的社会实现和价值体现才逐步增强,逐步为各利益主体和社会所认识和争夺。本文介绍了农地发展权的起源、概念与内涵,对其在土地管理实践中可能的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探讨了其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几种可能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绿色利用的理论逻辑、科学意蕴与法律完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绿色利用由土地自然属性决定,是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地尽其用,实现土地正义;土地绿色利用的科学内涵体现为理念的革新、方式的转变以及利用效果的统一;土地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可以从立法目的、绿色原则、绿色规则三方面进行优化,其中耕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使用是三大着力点。研究结论:土地绿色利用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土地基本属性、永续利用、生态文明和土地正义的客观要求是实施土地绿色利用的逻辑依据,应秉持土地绿色利用理念推进土地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各成体系,以各级行政区为单位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很好的整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僵化的控制指标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同时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脱节,难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发展方向应是整合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融为一体;重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等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进行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金堂县2001、2007、2010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应用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6.12%增加到13.81%,土地利用变化强烈。(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土地利用转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强烈,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显著。(3)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现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变化曲线的特征;阳坡较阴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这一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调控管理,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镇地籍数据,分析镇驻地土地利用特征,提出加强和改进镇驻地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政策建议,对促进镇驻地土地集约利用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胶州市胶北镇驻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和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建设用地、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指标值偏大,住宅用地、绿化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指标值偏低,宅基地利用粗放、一户多宅问题突出,土地利用强度有待提高.针对镇驻地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等土地利用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19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8年国内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资产、土地生态状况评估、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土地利用及其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配置与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与应用等方面。研究结论:2018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在基础理论层面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深入分析了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科学内涵,构建土地利用研究的框架体系;在实践层面探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的核算方法,深化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视角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构想。2019年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理论研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村规划编制研究、深化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目的:探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属性和编制方法。研究方法:依据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借助表上作业法,完成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编制。在各类用地规模和区位确定之后,规定每块土地的用途,开展各类用地内部规划设计。研究结果: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可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研究结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完善和深化;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各项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时空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通过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新增度和土地利用耗减度的计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运用马尔柯夫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结构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动力机制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以及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The increasing health burdens pose great challenge for plann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create a more livable city. Recent literature has linked land use to a wide range of illness and death causes in developed nations. It therefore requires evidence-driven and replicable frameworks to inform land use decisions that integrate with health promo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mechanistic links between neighborhood land use and public health; and then quantifies their associations at district level, using the case of Shenzhen in developing China. Data for 15 health indicators in 2010 are collected at district level; and a set of standardized land use variables (individual land use type, general land use mix, and physical street conditions) are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neighborhood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regression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alth outcomes and land use variabl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exploratory variables vary with health indicators, but several key land use determinants are identified: green land abundance, green land morphology, institutional land proximity, industrial land proximity, blue land abundance, street walkability and street connectivit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s further applied to examine the possible mediators and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casual pathways between land use and public health are quite complex. The developed set of standardized land use variables can serve as practical tools to facilitate land use decisions with health considerations. In practice, several complexities at governance levels challenge the efforts to reconnect land use policies and public health promotion. We put forward three useful solutions to enhancing health connection with land use policy across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settings. This study captures the nuanced health disparities varied with districts and indicators, and therefore produces some more generalized knowledge that ultimately helps develop land use policies aimed at promoting public health at home and abroad.  相似文献   

19.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目的:研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有利于村内产业发展、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分土地利用片,为土地灵活经营管理,落实上级规划控制指标,科学形成土地利用分区,解决土地规划中的刚性、弹性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精细化管理,有效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研究结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不但是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延伸和完善,而且也是适应村域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对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深化和完善,以村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为基础,通过案例综合分析进行研究。辨析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探索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指出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片是编制中的一个关键点,格局决策起着控制的作用,用途决策则推进规划的细化和落实,并形成了"三阶段四过程"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