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忠 《生产力研究》2007,(7):75-76,145
文章认为虽然我国目前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城镇失业率和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但第二、三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加快产业结构转变与提高城市化政策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乡人口迁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推拉模型为理论依据,利用1992-2005年省级人口城乡迁移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人口城乡迁移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人口城乡迁移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都明显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迁移,而实际迁移距离和"无形"迁移距离制约着城乡人口的迁移.本文认为,完善当前的农地制度以增加农民进城的启动资金,为迁移人口提供稳定和适宜的居住条件,是政府促进人口城乡迁移健康、有序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劳动力转移的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俞万源 《经济地理》2011,(7):1113-1118
从劳动力转移角度分析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1978年以来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并存、异地转移是梅州市劳动力转移基本特征。人口本地城市化与人口异地城市化并存、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劳动力异地转移导向下的人口异地城市化促进了梅州市人口城市化与劳动力非农化协调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必须提高劳动力转移能力、增强转移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以促进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城市化对全社会就业总量、城镇就业量和乡村就业量的长期影响效应及动态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与各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城市化无论对我国就业还是对城乡就业均存在正向效应,但对城镇就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对乡村就业及全社会就业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化对就业的中短期影响效应与长期影响效应不一致;在中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程度相对长期而言要较弱,而对全社会就业和乡村就业不仅不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并就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我国就业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文章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北京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北京市农村大概需要转移3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北京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从公共养老金制度视角探寻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动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养老金待遇提高、城乡工资差异扩大可引致城乡人口流动,使城市化水平上升;城市住宅价格则具有抑制作用,城市房价上升进而生活成本提高会阻碍城乡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为对冲城市化进程放缓态势,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刚性约束下,除应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外,还应在持续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在城市公共养老金制度均衡条件允许下,适度提高城市养老金待遇水平,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拓展就业空间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首要任务。然而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不仅严重阻碍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导致城市化滞后,而且也是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阻碍统一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由此直接制约了城乡就业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尽快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和刺激内容,是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两栖流动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就业和居住,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人口城市化又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和丕禅、郭金丰,2004)。新的城市化人口大部分仍保持着农业户籍,并且经常返回农村原籍居住和参加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流动性特征,这与原有的非农业户籍城镇居民有很大区别。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称这部分人口为“城乡两栖流动人口”或“城镇农民工”。关于城乡两栖流动人口的规模,统计口径不一,但总量很大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用统计上的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差来代表,则近几年全国两栖流动人口总数在1亿…  相似文献   

10.
王郁昭 《经济论坛》1994,(14):40-41
农业劳动力逐步非农化,这是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样一条道路。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格外突出。首先,农业劳动力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绝对剩余。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中国农业劳动力也有相当程度的相对剩余。其次,不仅农村有剩余劳动力,由于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和城市化方针的失误,城市也有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尽管现在看来城乡劳动力在就业选择上有某种互补性,但总的来看这是一对矛盾。第三,建国以来我国形成了一套工农分割、城乡封闭发展的制度安排,改革以来虽有若干突破,但农村人口的产业和区域流动(特别是城乡流动)仍受到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地向城市转移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因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然而剩余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受制于AR、VR、UR三种收入的行为机制。为此,运用政策调节使城市化经济运行趋向充分就业就成为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集聚是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必然环节,而城镇就业满意度是影响农民工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基于上海市1 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建立的有序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在沪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其中收入评价较低。工资收入、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城市适应性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居住条件、工作福利、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权益侵犯等因素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目前影响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的既有工资收入等物质因素,也有城市适应性等精神因素,但比较而言,物质因素更为显著。本研究对于从城镇推力视角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以及我国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统计制度中几个需要改进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统计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统计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由于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不真实问题,因而城镇化率有高估的可能;由于"城镇职工"这个统计总体界定不严格,据此计算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可靠性也颇遭质疑。为此,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框架下,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分析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最低工资对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行政垄断行业劳动力市场(城市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正面影响则很小。因此,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5.
王悦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307-30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新的灵活用工形式出现在我国城市劳动力就业形态中。非全日制用工的迅猛发展暴露出许多不完善之处,让用人单位有机可乘,钻法律的空子,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如何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内涵,创新城镇化模式路径,引导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值得研究。通过对我国现有城镇化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镇化模式中以产业规模决定就业规模、以就业规模决定人口规模的城镇规模创新,实现联合办公、综合管理的管理方式创新,发展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和文化建设中抓教育的创新,以推进城镇化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Immigrants are newcomers in a labor market. As a consequence, they lack host-country-specific labor market knowledge and other country-specific and not directly productive valuable assets affecting their relative bargaining position with employers. We introduce this simple observation into a search and matching model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show that immigrants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competing natives. To test the predictions of our model, we exploit yearly variations between 1998 and 2004 in the share of immigrants within occupations in 13 European countries. We identify the impact of immigrants on natives׳ employment rate using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strategy based on historical settlement patterns across host countries and occupations by origin country. We find that natives׳ employment rate increases in occupations and sectors receiving more immigrants. Moreover, we show that this effect varies depending on immigrants׳ characteristics and on host country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which affect relative reservation wages.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就业与失业的科学测量和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数据与劳动力市场实际状况不相吻合的现象,这说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就业与失业的测量标准。因此,我们要从多维度完善我国的就业和失业测量体系。我们既要学习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更要正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发展中国家就业和失业测量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城市就业包容性的提升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异质外来移民对原有居民的就业机会将产生不同影响.文章运用动态监测数据,按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所属行业和流入时期分析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包容性,衡量人力资本等因素在异质外来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取代传统的行业壁垒已成为获取就业机会的主要因素.(2)进一步使用工具变量,对劳动力组群的就业决定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外来劳动力占比每上升10%,城市原有劳动力的就业率将下降0.04-1.99个百分点,表现为外来劳动力对城市原有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率产生显著冲击,且此现象在部分高进入门槛行业尤为明显.(3)城市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时期流入的高技能组劳动力的包容性显著低于低技能组,高技能组劳动力之间存在更高的替代性.(4)与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相比,新进入的外来劳动力对前期进入的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率的影响会更大,且这种影响同样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递增.因此,在完善就业市场的同时,应在就业的前置和后置环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引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