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住房消费信用发展迟缓的理论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跨时期消费理论研究我国住房消费信用发展的内在运作机制。共分四个部分:(1)分析住房消费的预算约束;(2)分层次阐述利率的作用机理以及住房消费者的行为选择过程;(3)分析住房消费信用中风险分摊化解机制的形成过程;(4)总结全文+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住房消费信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住房金融是指为住房生产和消费而进行的资金筹集、融通、借贷和结算等一系列信用活动的总称,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发展住房生产和消费而开展的信用活动和提供的金融服务。其主要内容是筹集住房资金、发放住房贷款及资产与负债之间的风险管理。可分为住房生产融资和住房消费融资两类,所谓住房生产融资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住房开发机构提供资金和相关的信用服务。住房消费融资则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住房消费者提供资金和相关的信用服务,即一般所谓的个人购房抵押贷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偏重于住房消费金融,甚至把个人购房抵押贷款等同于住房金融。  相似文献   

3.
美国个人信用消费的发展变革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个人信用消费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高利贷、个人借贷、零售信用、分期付款和银行卡等形式:与此相适应,信用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起来。美国个人信用消费以及信用管理对于我国发展个人信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消费信用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制度、法律障碍主要表现为: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用的商业保险制度、担保保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因此,为了推动消费信用的迅速发展,促进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规,这是我们必须做出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消费信用与信用消费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消费信用和信用消费可使消费得以较大限度地扩张和结构提升。制约消费信用和信用消费的因素有:预期收支不确定、供给结构矛盾、市场无序竞争、消费观念未更新、消费信贷缺风险防范机制。消费信贷操作不规范、消费信贷资金来源有限。制定消费末提高居民货币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健机制、创造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开拓农村市场、调整税费政策,要建立规范的消费信贷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和流通企业进行营销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住房信用消费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住房信用消费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正在发展的具有广阔前途的主要金融业务之。银行贷款过去主要用于支持商品住宅的开发建设,而今后将逐步转变为支持商品住宅的消费及配套服务。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从80年代末在广东江门市推行商品房信贷业务以来,累计已在340个城市对134万户居民发放了住房信用消费贷款,支持购房面积高达9000万平方米。1997年,我国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经达159亿元,当年贷款发放额相当于以前各年总和。  相似文献   

7.
刘湖  刘玥  鱼晓轩 《征信》2021,39(12):32-3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商业消费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优化市场消费环境,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特点,能够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存储、保护、交易、监管等四个方面促进商业消费信用体系的构建.构建区块链技术条件下的商业消费信用体系将极大地解决商业消费信用体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以及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难题,同时也能够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加有效的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如何建立健全信用消费体系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韦 《浙江金融》2001,(3):12-13
美国信用消费产生很早,这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较高有很大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市场饱和,居民储蓄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银行与企业联合推出信用消费这种超前消费形式,结果大受欢迎,时至今日,信用消费已成为美国的一种消费习惯和消费形式.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0万个家庭使用信用卡进行分期付款等信用消费,累计债务高达4000亿美元.即使一些中产阶级家庭,存款也常常不足3000美元.  相似文献   

9.
车韦 《现代金融》2001,(4):38-39
美国信用消费产生很早,这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较高有很大关系。60年代,美国市场饱和,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与企业联合推出信用消费这种超前消费形式,结果大受欢迎。时至今日,信用消费已成为美国的一种消费习惯和消费形式。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0万个家庭信用卡进行分期付款等信用消费,累计债务高达4000亿美元。即使一些中产阶段家庭,存款也常常不足3000美元。随着信用消费的不断发展,美国的信用消费体系也日趋完善。具体说,美国信用消费体系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建立三个制度:  相似文献   

10.
曾鸣 《征信》2011,(2):25-28
消费信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我国消费信用存在着诸如消费信用品种及其提供者缺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今后,我们应该转变消费观念,倡导居民消费信用,健全个人消费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等,从而使我国的消费信用更加科学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我国发展消费金融和中小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意义的基础上,梳理了现有的消费金融研究成果,指出对中小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信用评价研究不足之处,构建了消费金融个人信用评价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某中小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信用评价方面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对策,最后对消费金融信用评价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常丽娟  薛英 《新金融》2004,(8):47-47
信用交易风险大部分是在交易前控制不当造成的,在信用交易之前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调查收集和分析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客户既是信用交易的财富来源,又是信用交易的风险来源,强化消费信用的风险管理,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开发和筛选工作,对能否提供信用及信用额度的大小做出判断。为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客户信用判别系统,为客户建立资信档  相似文献   

13.
促进我国旅游信用消费的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信用消费对于扩大国内旅游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旅游信用消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营销工作、拓展信用卡业务、转变消费观念、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相关法律、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旅游信用消费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信用消费法规不健全和缺乏科学的信用消费营销策略,使消费信贷的发展与理论界的预期和国家刺激消费的愿望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5.
消费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商业银行是消费信用的主要经营者,但是消费信用领域面临着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消费信用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消费信用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消费信用的内在风险因素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环境、商业银行自身、借款人三大方面,借鉴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这些风险因素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因素,对消费信用的风险管理应该着重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上.  相似文献   

16.
信用消费是有效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信用消费的发展还受到一定的制约.本文结合我同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强化信贷立法和征信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消费者培育将有助于发挥信用消费对经济的提振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植灿  文娟秀 《时代金融》2014,(5X):208-20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先消费,后付款"已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正成为未来信用消费领域的"主力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现状的分析及风险问题的研究,提出一套如何规避信用卡风险和提高大学生信用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先消费,后付款"已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正成为未来信用消费领域的"主力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现状的分析及风险问题的研究,提出一套如何规避信用卡风险和提高大学生信用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消费信贷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我国消费总额中,消费信用所占比重不足1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通常都高于20%。据统计.在一些发达国家,住房消费信贷在信贷总额中的比重高达20%左右,而2003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在全国各项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仅有7%。  相似文献   

20.
生活消费的借款人是信用消费,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犯,他们享有信用服务的知情权、信用方式的选择权、非公平交易的拒绝权、信贷机会均等权、信息隐私权。信用消费保护立法的原则是:不违反基本法原则;金融机构义务人原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