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办的第三届无线寻呼技术研讨暨展示会11月4日在北京落下帷幕。在展览会上,国内的数十家寻呼设备厂商展示了各种新的寻呼终端、发射设备和系统开发成果。在寻呼终端的开发方面,北京世纪金桥公司开发的“领导者”中文信息机格外引入注目。同时,各种造型独特的新型寻呼机的登台亮相,表明寻呼机的开发、生产已逐步向时尚化、个性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工具。其中个人使用最多的、也是发展最快的移动通信工具首推寻呼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寻呼大国。由于市场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寻呼机也从最初的声响机、数字机发展到现在的中文机、双向寻呼机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寻呼机技术发展过多地重视了纵向的技术进步,而忽视了横向的业务扩展。目前在国外刚刚兴起的Internet寻呼业  相似文献   

3.
技术产品     
我国推出微电脑自动传呼电话 最近,一种具有录音电话功能的微电脑自动传呼电话在国内生产。 这种自动传呼电话操作十分简单,只需在设定“1键”和“2键”上输入主人外出所在处的电话号码或寻呼机号,话机外出留言即起作用。如有来话时,话机会检测  相似文献   

4.
据占市场份额达80%的山西省太原市电信局统计:在每100名购买无线寻呼机的客户中,选购汉字寻呼机和数字寻呼机的人数比例,1996年第一季度已达到88∶12,而3年前的这一比例仅为33∶67。在太原市的无线寻呼市场上,尽管汉字寻呼机2070元的机价和每年360元的服务费,比数字寻呼机分别高出一部。但嫌“贫”爱“富”,对汉字  相似文献   

5.
无线寻呼机进入人们的生活以来,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星移斗转,如今,国内昔日火爆的寻呼机市场被移动电话取代,移动电话对人们的诱惑力远远超过了寻呼机。如今,移动电话一年的增长率相对于寻呼机3年增长率的总和。寻呼机还有发展的余地和前途吗? 从市场趋势看,寻呼业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发展并未减速。从1990年只占2300万全球用户的35%,到1995年占9000万用户的59%,预计到2000年整个  相似文献   

6.
经过前几年超常规的发展,目前我国寻呼机市场已趋于饱和。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共有寻呼台176个,平均4-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台寻呼机,加上外来人口,寻呼机的普及率在10%左右。虽然从长远来看,寻呼机的发展还有一定的潜力,但面对林立的寻呼台,要想恢复到以前的高峰状态已不可能。特别是由于无序竞争,  相似文献   

7.
1、数字寻呼机向字符寻呼机发展,字符寻呼机向多功能化发展。寻呼机不只是提供简单的呼叫服务,而是提供信息传送的通信工具。例如,从提供股市行情、天气预报、标题新闻等简单的信息到提供这些方面的详细信息,甚至能提供诸如小说广播之类的娱乐性服务,能够发送传真,图象等数据信息以及与体育、新闻、文娱等专用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联网使用以提供增值服务等。此外,还可使寻呼机为笔记本电脑、电子记事本及其它电子产品提供接口,实现一机多用。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回顾 我国数字无绳电话发展并不算晚,早于90年代初期,一些城市就相继引进投入运营的CT—2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国家无委也为其分配了频点。但由于CT—2仅限于单向通信,不支持用户被叫业务(呼入时用无线寻呼机代替),技术体制上存在一些缺陷。加以蜂窝移动电话逐年降价,使这一系统原先估计的一些价格优势荡然无存,跌入低谷。国内当时  相似文献   

9.
根据电子部“95”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在移动通信方面主要重点支持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无线寻呼机的规模生产;科研开发的重点是数字移动通信。预测“95”末期(2000年)移动交换设备产量达150—200万线。移动通信设备(蜂窝、集群、寻呼、无绳)达500—700万部。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全面开放的电信   市场将给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财务管理如何通过调整、变革来适应这一形势,值得研究和思考。 加入WTO对电信运营 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根据《全球基础电信协议》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将逐步开放国内电信市场,与此同时国内电信运营企业也将走向国际市场。既要防“渗透”,又必须“开闸引水”;既要构筑堡垒,又必须“与狼共舞”,这种局面将对电信运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  相似文献   

11.
得益于国内通信市场的逐步开放,无线寻呼业务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批准经营无线寻呼业务的部门和单位有2800家。截至去年底,无线寻呼用户已达到5036.8万户。与此同时,寻呼市场也出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寻呼业所面临的困境 1、移动电话发展所带来的业务下降。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移动电话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去年北京寻呼机用户增长量首次出现下降。有人预计,预计北京地区30%的寻呼机将被移动电话替代。价格狂跌的移动电话,作为一种替代品,使提供短信息单向通信的寻呼服务业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寻呼机用户已有2500多万用户,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充斥市场的多是外国货或港台地区产品。 数年前,就有业界人士呼吁:中国的摩托罗拉在那里?然而时至今日,外货充斥市场却依然如故。 有人曾在北京“军博”寻呼机交易市场调查,发现有80多家寻呼台加盟的展厅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舶来品,其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机型占了80%以上,其次是日本、韩国、荷兰及港台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入世”后,在WTO环境下,国内的电信设备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业内所遇到的挑战将是空前的。对于这一点,大家的看法不一致。有些人认为,中国电信设备市场不同于业务市场,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放,“入世”不会对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其实不然。“入世”不会对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其实不然。“入世”前,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以问接投资为主,表现形式多为合资办厂,盈利分成,设备加材料,市场换技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可能利用我国“十五”继续稳步高速发展和开发西部的优惠政策,调整他们的投资政策,变合资为独资为主,大力推进本地化。在总体上说,外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的技术、规模、资金、管理和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通信‘奥运会’”的’94中国通信贸易展示会日前在厦门圆满结束。参展的国内外厂商共300多家,展出的通信产品包括寻呼机、对讲机、传真机、程控交换机、全套中英文寻呼机网络系统、蜂窝式移动电话中继系统、微波及卫星通信设备系统、计算机通信及数传设备、海上导航通信设备、通信仪器仪表和通信配件及配套设备等上千个品种,部分产品代表了当今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水平。 纵观大会的全过程,可以明显看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国内外产品同台竞争,国内外厂商直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寻呼机已成为人们重要的通讯工具,它给我们的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特别是经济活动带来了方便。 寻呼机:亦显现人间情暖 寻呼机,也称BB机或BP机,日本人称袖珍铃,它的学名称为“无线寻呼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国家通信网的通信质量,制止伪劣移动电话手机和无线寻呼机入网使用,防止出现重号,维护企业和用户合法权益,10月31日,河南省局、省通信行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出通告,决定对进入我省公用移动通信网使用的移动电话手机、无线寻呼机以及进入社会寻呼台使用的无线寻呼机,实行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樗审核制度。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开放,投资者纷纷看好市场潜力巨大的无线寻呼市场,一拥而上斥资建台,各地无线寻呼台成几何级增长。1992至1994出现了寻呼市场火爆的场面,每年增长150%左右,截止95年12月份,我国的寻呼机用户已达2000万,成为拥有最多寻呼用户的国家,最先近入市场的数字寻呼机已成为一种最通用的移动通信工具,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对其情有独钟,占到了移动通信市场80%的份额。据邮电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预测,寻呼机的需求依然呈增长趋势,2000年寻呼机用户将会超过3000万。  相似文献   

18.
自70年代末日本和美国率先开通了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以后,一场轰轰烈列的“蜂窝革命”席卷全球,其热度经久不衰,并将延续到21世纪。目前全世界蜂窝电话用户已达3300万,预计本世纪末将达到1.56亿。移动通信发展较快的种类有蜂窝电话、寻呼机、无绳电话和各种专用移动通信(如对讲机之类),其飞速发展决定于经济的飞跃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器材分会主办、国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3G通信技术与设备采购供应”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此次会议是我国3G通信技术的发展处在国内外通信界持不同见解和不同争论观点,各制造商、运营商对3G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在进行各方面探究与思考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通信设备供应商如何应对3G挑战,未雨绸缪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了解掌握,适时跟踪,积极应对3G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无线寻呼作为现代邮电通信的一种手段,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宠儿。但在无线寻呼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寻呼台之间的激烈竞争,空中电磁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频谱资源浪费现象也随之而生。寻呼市场亟待规范经营。 寻呼业撒开“飞毛腿” 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经营无线电寻呼业务的单位有2800多家,无线寻呼用户已近4000万户,而且还在以较高速度递增。寻呼机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