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自1956年结束经济恢复时期以来,二十多年中已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商业有很大的发展。在这26年中,批发业的发展除在六十年代后期与零售业相比速度略有下降外,总的是快于零售业的(参见表1)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考察了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无论是资本输出的规模、流向,还是资本输出的特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时期,其主要投向西欧国家;二,六十年代是西德对外直接投资大发展时期;三,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以来,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发展时期。下面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步较晚,可是它的发展速度却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增长,曾使世界各国为之瞠目,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接踵而上,从六十年代后期起有了明显增长,七十年代后期更进一步迅速上升,其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对日本战后三十多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情况,它的发展原因、特点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大战后,经济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日本,经过战后的恢复和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增长,一跃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强国,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对于促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在日本国内外的经济学界虽有各种不同看法,但普遍认为战后日本政府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促使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根据战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过程,从理论上深入阐明战后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原因、特点、作用及其界限,对科学的揭示战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如何发展资本主义,或者说应该制定怎样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是摆在明治维新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对此,新政府领导人提出了“富国强兵”这一国策。由于这一国策的实施,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并跃入资本主义强国行列。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政策,在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一“富国强兵”思想是在日本国家遭受“西洋冲击”,日本民族面临危机的形势下,由当时的一些开明思想家们首先提出的。其后随  相似文献   

6.
现在全世界每年提出的专利申请约100万件,其中,日本占40%,可称作专利的“超级大国”;而且其专利申请的件数还在逐年增加。日本的专利申请,是和战后经济起飞同步增长的。1973年的石油冲击后,随着国民经济由高速发展时期向稳定发展时期的转换,虽出现过暂时的下降,但仍然保持着继续增加的势头,大约每年增加5~10%。而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申请情况,在六十年代虽有  相似文献   

7.
进入七十年代后,九大综合商社先后制定了新的经营战略,由原来主要从事日本进出口贸易转向世界性综合经营,以求在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最终成为“世界企业”。七十年代初,日本的九大综合商社处境严峻。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已告终止,国内需求不振,产业结构开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日本政府对综合商社在六十年代那种“经济动物”式的经营方式作出种种限制(如限制它们在各企业中所持的股份额和限制它们从银行获得过多的贷款等)。由于受到1974~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继续滞胀的影响和石油危机的冲击,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失业与通货膨胀严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也对日本的经济扩张越来越感到不  相似文献   

8.
日本不仅是个经济后来居上的国家,也是个防止公害事业“飞跃”式发展的国家。战后初期至60年代后期,日本的许多企业乃至政府的有些部门,把发展经济与防止公害事业对立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了破坏。结果,导致日本公害丛生,环境污染严重,职业病多变,引起广大国民的强烈不满和愤怒反抗。60年代后期以后,日本从政府到企业,从经营者到普通从业人员及广大居民都在饱受公害之苦后开始认识到,社会经济产品除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服务之外,还必须包括环境在内。合格的社会经济活动必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此,日本上上下下协调一致,在奋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系统完善的法令、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动员多方面的资金力量,采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四小”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无不反映在亚洲“四小”经济上。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七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两次经济衰退,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景气变化。1985年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经济条件不同,日本的跨国公司,柑对于欧美各国来说,发展较晚,1956年时,日本还没有一家公司进入资本主义世界最大一百家工业公司的行列,进入最大二百家公司名单的也只有一家。但是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有了明显发展。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1926年销售额超过十亿美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1950~1971年的工业增长率为14.1%。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从而跃居并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日本从一个资本主义后进国跃为资本主义强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化学工业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日本以重化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是值得“追赶型”国家借鉴的。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日本原有的公司治理模式是高效率的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弊端初显端倪。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日本对其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正在从“日本式的资本主义”转向“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了解日本企业的治理现状和进一步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都有十  相似文献   

13.
二次大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日本经济出现了"跳跃式"的增长,1956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居第七位,列印度、加拿大之后.可是到1967年,它就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西欧国家承受了严重的经济创伤,五、六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日、西欧三个经济实力中心并存的格局.本文就三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一些对比.一。  相似文献   

14.
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建筑业向海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据通产省统计,1973~1982年日本建筑企业海外工程承包额增长3.4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高达18.8%,为同期国内工程定额增长速度的47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占据鳌头。海外建筑  相似文献   

15.
岸田文雄的“新资本主义”政策是在对日本长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进行系统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其内在的理论渊源、政策框架和运行逻辑。岸田内阁希望通过“新资本主义”政策解决日本经济长期存在的增长停滞和阶级分化等问题。通过对新自由主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强化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寻求分配公平基础上的增长,力图通过强化高科技投资增强日本国际竞争力,为日本经济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但是,“新资本主义”政策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主体向凯恩斯主义妥协的产物,无法解决日本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可能使日本陷入新一轮危机中。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由一个资本主义后进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崛起的因素甚多。如从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上来探讨这个问题,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在其内部力量的基点上,吸取了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采取了经济体制改革、技术引进、有效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评论民粹派经济学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研究时指出:“我们有人往往把‘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的实质描绘成这样:似乎具有重要意义的是速度如何(即资本主义如何迅速地发展?)的问题。其实,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究竟如何和从何而来(即俄国资本主义前的经济制度如何?)的问题。民粹派经济学最主要的错误,正是对这两个问题作了不正确的回答。”(《列宁全集》第3卷,《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39页)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曲折与中国封建经济的长期延续是原因相通的。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曾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又在短时期内摆脱了“公害大国”的形象,并长期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这其中。环境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广泛和本质的影响。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治理环境中面临新的问题时。做到了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断采取新的环境战略,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问题的提出日本从六十年代起提出“太平洋共同体构想”,展望经济前景,开始探索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可能和模式。1978年大平正芳在总结这些设想基础上,作为日本政策的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生产领域一直是美国独霸天下。到六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异军突起,电子计算机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现在,除大型电子计算机以外,在微型机、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外围设备等方面,日本已经接近或超过了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唯一能和美国相抗衡的电子计算机生产国。由于电子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