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格局是实现中国社会成功转型的基础性瓶颈。其中,城市吸纳了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性资源,以至于城乡文化资源在总量上,省份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出现了严重不平衡。文化资源的不均衡,影响着众多农村人口无法同城里人一样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土壤正在消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和工业社会需要的新文化模型正在形成,城乡文化资源的不均衡正在成为其形成的现实阻碍。所以,探究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对策机制,成为破解三农难题,消除城乡差距,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最终实现广大农村人口文化权利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
随着重庆统筹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特别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本文针对江津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状况、成因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城市建设以及工业对土地的需求大幅扩张,除了挖掘原有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之外,客观上要求将大量的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因为务工以及求学到城市落户,而在农村仍然保留大量宅基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要求将土地资源重新分配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为我国城乡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在分析我国城乡建设用  相似文献   

4.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内容和首要价值导向是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我国既往的城乡公共服务有失公允,国家包揽了城市所有的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却要农民自己承担。因此,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构建,一要纠正农村公共服务的不公正制度安排,二要制定具体的惠及农村社会的措施,并最终消除农村公共服务的盲区和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5.
城乡和谐视角下的农村环境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工业化以及城乡之间的种种差距与不公平,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农村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基于城乡和谐的视角,本文认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面临着城市失业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现象并存的局面,如何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最迫切问题.基于发展中国家情况出发的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我国应城乡统筹,多途径、多层次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统筹城乡就业.  相似文献   

7.
浅谈征地补偿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速发展和城快市化的推进,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应当是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过程,而不应当造成农民失地失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因此在征地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财产权与发展权,合理补偿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8.
城乡差距的扩大除了归结于引起城乡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各种原因以外,还有因为由城市工业化主导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忽略了城市功能的同步完善,致使城乡统筹的公共政策能力被持续削弱,城乡地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有效响应机制从而导致城乡产业空间联系断裂,系统内部自我组织机能逐渐丧失等.通过对苏南地区的研究发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农村只能被动地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可输出要素与资源规模的多少,以城市为空间中介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要素市场的制度分割和利益维护机制的缺失,使得当前嵌入到城市发展中的农村经济面临资源加速消耗、要素价格被低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而导致农村工业化动力的减弱和城乡融合成本的上升.值此,本文就构建与城乡统筹相匹配的一体化城乡地域结构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明德 《经济界》2005,(3):20-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在基本建设、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却越拉越大。我国目前存在的较大的城乡差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主要原因是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政策。其一,“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的影响。一是在产业政策上,强调工业优先,在产业布局上,强调把工业主要放在城市。二是在资金流向上,为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国家通过税收、工农产品“剪刀差”、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等方式,把农业剩余积累由农村大量地转入城市。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2002年提出"城乡统筹"以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主导作用,表现为"以城统乡"特征,本质是对农村土地、水资源、空间等资源索取之上,产生大量失地农民,形成半城市化形态,加剧农村问题.本文从"以城统乡"转向解决"三农问题"角度,论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减少农民、建设农村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化."在与城市资源互补的经济发展中提高农民收入,在均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道路与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道路与小城镇发展是涉及到城市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它的正确与否,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的战略误区“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学术界创造的一种提法。它的本意是想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将农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让农村居民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而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要与农村拉得太大,有必要时,城市的人要迁移到农村去劳动和生活。1978年以后的“城乡一体化”含义是城市要提高生活水平,要将乡村变成城市。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就业是对传统二元就业制度的变革,是新时期就业工作重点转变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就业,要抓好城市就业、农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三方面的工作,三者不可偏废。从城乡就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看,统筹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乡户籍壁垒的松动,人口在城乡间流动速度加快,大中城市因其具有强大的经济、文化、产业带动、辐射和积聚作用,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各类工作人员。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2006年,外地来沪人员  相似文献   

14.
陈林杰 《上海房地》2008,(12):45-47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城镇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439%,城镇化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居住区大量涌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和农村的衔接是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正>一、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得农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在大中城市不断加深,与农村低下的交易效率相比较,产生了城乡二元结构。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城市、城镇、农村协同发展即是要推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高交易效率,促进生产要素在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双向自由流动,从而使城市发展、城镇发展和农村经济达到更高水平的分工均衡。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对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演化和促进关系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城乡空间演化是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城乡空间的拓展和变迁是二三产业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的现象,源于中心-外围理论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农村一致被认为是城市的腹地,从属于城市的控制。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跟企业一样,都属于经济组织,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城乡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因来自于城乡价值链的空间重组、调整和转移。城乡空间演化的过程必然会伴随城乡空间价值链的增值。  相似文献   

18.
黄艳 《河北企业》2009,(9):49-50
一、城市农民工的就业模式。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的时代.正值中国城市的经济体制重大变革时期.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已十分严峻。城市企业的职工已开始面对竞争,下岗、失业也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这一背景决定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就业环境。由于我国传统体制下长期的城乡隔绝和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煤炭的大量开采导致大量采煤塌陷地的产生,采煤塌陷地不仅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也给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制约众多煤炭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在保护耕地、保障社会稳定、腾退建设用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煤炭城市解决稳定与发展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研究在对煤炭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都市化是全球的共同趋势,台湾地区也不例外。各国都市化之原动力有:1、工业兴起,服务业兴起,都市需要大量劳力;2、农业产量提高足以支持供应都市粮食;3、农业产值相对于平均国民所得为低,促使城乡移民因经济因素而发生,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4、交通设施之改良。但是,都市化结果亦有其负面性,诸如:在许多开发中国家,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