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莉 《商场现代化》2008,(13):277-278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用人单位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应及时转变用工观念,建立健全内部劳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以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
政策汇编     
《新商刊》2000,(9B):28-28
全国人大拟改公司法、《产品质量法》修正案9月1日实施、中国域名”法”将于10月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在制定中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复苏,一些国家纷纷采取强势的贸易政策,一方面运用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又纷纷出台一系列出口促进措施鼓励出口。通过对金融危机后各国的出口促进政策及其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应对全球出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闵建君 《浙商》2007,(10):118-119
在公开征集对劳动合同法二审草案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草案三审稿,已被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进行审议。对比二审草案,我们不难发现三审草案在劳动者服务期的约定、裁员、补偿标准、集体合同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调整或修改,这一方面再次显示我国在公开立法道路上迈出的坚定步伐,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各方围绕该部法律展开的激烈的观点碰撞,因此也给该草案此次能否“闯关”成功增加了许多变数。但透过此次的修改,我们不难发现,立法者在平衡各方利益、并力求让此部法律更具可操作性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5.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立法前后都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如今七年时间过去了,我们经济开始下行,这不仅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竞争力下降相关,也与《劳动合同法》相关。本文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劳动合同法》的影响,希望对大家相关研究可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走向的研,无提供了方向本文仅以国有企业为例进行<劳动合同法>实施背景下企业劳动关系走向的研究.本文中笔者通过进八企业调查,实践的方式获取了所调查的企业的用工制度的资料进行分析.希望本文能为<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对企业用工制度及企业劳动关系走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1日颁布的《劳动合同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规范了劳动关系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对劳动合同制度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范,促进劳动关系规范有序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的鲜明特点,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如果实施这样的法律,我们将撤资。”4月23日,在上海举办的《劳动合同法》草案研讨会上,来自上海跨国企业人力资源协会的代表徐婷婷说。该协会代表54家跨国企业、26万职工。4月21日,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为期一个月的意见征求活动的最后一天,两大外商组织——欧盟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同时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递交给全国人大。欧盟商会的意见和建议达11条,而上海美国商会的建议书多达42页,几乎涉及劳动合同法所有的章节和条款。直言“我们认为可能会对中国的投资环境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在内地投资的港商也指出,《劳动合同法》草案中一些规定不合理。特别是草案中“合约期满经济补偿金”和“竞业限制约定赔偿”两个条款,引起众多港商强烈不满。更有港商忧虑地表示,如果这样的规定出台,很可能会使部分港商和外商不敢在中国大陆开厂或投资,因为在保护公司利益上“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学者、企业人士,对《劳动合同法》草案也存在着对立的看法。是应该以《合同法》为依据,“要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还是将《劳动合同法》作为《劳动法》的系列法?也是莫衷一是。这个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加强保护劳工权益的一次立法努力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其所引发的关注和争议仍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争议有加,但目前的劳动合同法已滞后,严重影响法律的效应,应当尽快修改完善,却是大家的共识。现行《劳动法》的滞后,是导致劳动争议不断,但维权却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打造一部能平衡各方利益的善法,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也需要兼听各方意见,于各种意见中汲取精华。而5月份发生的徐延格状告肯德基劳动纠纷案,更让我们对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的滞后多了一分苦涩,也多了一份对新法的期待。唯其如此,这种悲剧才不会重演!  相似文献   

9.
引言 劳动合同是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于2007年6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前后几个阶段历经近3年时间,其间几易其稿,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劳动合同法》也被部分专家认为是中国重新确立“劳资平衡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给用人单位带来的生存与发展压力让众多用人单位倍感忧虑。用人单位消极应付"新法"的同时更应积极审视"新法"给其带来的积极效应。只有秉承构建用工规范、切实关注员工切身利益和发展的和谐劳动关系的"远虑",方能减少或避免"新法"带来的"近忧",从而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之初被许多企业视为洪水猛兽,更被批评让许多员工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当前,受全球金融风暴的连动影响,引发了企业与员工新的劳资冲突.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完善员工权益保障的配套政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郑志清 《消费导刊》2012,(8):158-159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在“规章制度磐的内容和定位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在规章制度的定位问题上,我国实现了从微观到中观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就业促进法》填补了我国就业立法的空白,对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法律的价值在于其实施,各地在就业促进过程中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不续约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解雇成本,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经营惨淡、举步维艰.解雇成本的上升,使企业的雇佣决策更加谨慎,劳动者的流动率降低,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挽救企业就是稳定就业.<劳动合同法>部分条款若能因地制宜地对中小企业实施豁免,以期降低中小企业的解雇成本,维持企业发展的活力,削弱<劳动合同法>对就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伟清 《商界》2006,(5):22-22
《劳动合同法(草案)》目前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劳动合同法,必将对规范劳动关系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众多法律一样,保护弱势群体,是“草案”的立法原则之一。而通观整个“草案”。弱势群体是雇员而非雇主,因此,企业如何在《劳动合同法》正式颁布之后避免劳动争议,或因此而遭受损失,就成了每一个企业家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陈倩 《现代商业》2012,(11):286-28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现实中就业性别歧视存在,侵害了女性的劳动就业权,规制就业性别歧视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本文拟从性别就业歧视的角度出发,分析《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影响,并且探讨法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对就业歧视做出定义、未明确违反就业歧视规定的法律责任等。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关键还是早日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等,以期推动促进就业法的完善,保障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3月3日上午,张雷厅长,笪家祥、费少云副厅长在上海华交会现场召开外贸形势分析会。听取无锡、常州等5市外经贸局负责人和舜天、开元等5家省级外经贸企业集团负责人就当前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变化、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和环境监管趋严及国际采购市场变化对我省企业出口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等情况的汇报。  相似文献   

18.
唐礼武 《中国市场》2008,(13):57-58
旨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新《劳动合同法》给劳动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企业戴上了"紧扣咒"。企业消极应对"新法"的背后提示政府:管制限度的核心应是不断地界定产权。政府对保护劳动者产权不断界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保护劳动者领域内的公共性、社会性及私人性之间的区分过程,也是不断地界定政府、企业及私人间的各自权利与责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解读《劳动合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玮 《商界》2007,(9):96-97
争议?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从业人员高达2.6亿人,其中单位就业1.14亿人,灵活就业人员5000万人.此外还有数量过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久的将来要逐步转移到城镇就业。2006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1.4万件。在查处的各类案件中,克扣和拖欠工资的占41%。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引发了空前激烈的争议,支持者和反对者势均力敌。《劳动合同法》实施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劳动合同法》争议不断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劳动合同法》改变了各主体既定利益的配置结构,加重了企业的劳动保障责任,而国家社会保障责任缺位是深层根源之一。《劳动合同法》难以承受社会保障之重,应当强化国家的社会保障职责,完善社会保障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