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指构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在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中,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构成土地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一种以所有权为基础、使用权为核心的产权形态.  相似文献   

2.
1.土地产权界定不清,主体不明确,使集体土地所有权被虚化。《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但是,对于农村土地,哪些是国家的,哪些是集体的,并没有明确规定,而且集体所有土地的产权主体也不明确。乡(镇)、村、村民小组土地所有权的权利界限不清。现行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是各种有关停车位的买卖、租赁、使用、收费、产权的纷争和矛盾的核心所在。所谓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是指其房地产权。房地产权包含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两方面的财产权利。笔者试图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之下,分析和研究有关房地产法律制度的特征、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存在形式、商品房住宅小区的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与房地产权的产权登记过程,从所有权(物权)法和债权法两个角度,探讨和研究深圳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一、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房地产权的法律形式、内涵…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的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面临着四大困境:一是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二是所有权行使主体地位职能的模糊及角色定位的冲突;三是现有农地产权残缺与产权完整性要求的矛盾;四是国家在产权界定中存在保护者与牟利者两大角色定位的冲突。完善农地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思路是:明晰产权主体界定的两步走思路(第一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之前,以保持农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进一步明晰产权主体;第二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以后,实行农地国有化,并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农民);突出稳定性和完整性,完善农地产权权能;突出效率与保护,清晰界定国家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赵旭  吴春 《乡镇企业科技》2009,(15):238-238
近年来土地制度变革的实践和产权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都表明,过去那种基于强调土地所有权归谁,强调生产资料的归属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立场上探讨土地制度变革的主张,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为主要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无疑为我们进行土地制度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地法律制度与经济体制具有高度相关性。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设计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关系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发展问题。现有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带有浓厚的"成员权"与"土地型社会保障制度"色彩,存在明显的产权残缺。农地难以实现规模经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地所有权,但在现阶段农地二元化制度的背景下,只能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层面上考虑制度创新,核心是从立法上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  相似文献   

7.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虚位、产权权能残缺、集体成员权利不明确、产权可转让性低等问题,应在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完善农地产权权能,促进农地产权流动,推动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日本现行土地制度概览王鹏虎现代日本的土地制度是在明治政府时期奠定的。在1868年之前,日本的土地为封建领主所有,土地所有权掌握在幕府、大名(诸侯)以及家臣手中,土地不得买卖。明治维新以后,政府宣布私人可以拥有土地(1869年),解除了土地买卖禁令(1...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土地制度变革的实践和产权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都表明,过去那种基于强调土地所有权归谁,强调生产资料的归属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立场上探讨土地制度变革的主张,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为主要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无疑为我们进行土地制度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臧剑锋  赵森 《活力》2011,(6):64-64
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是5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当时对于保证国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制度的缺陷就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问题 1、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产权残缺.一般而言,土地所有权应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及处分权四项权利.但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四项权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制约.具体来说:首先,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制约.  相似文献   

12.
不少人认为拥有产权证,这住房就永远属于自己并可代代相传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我国所有土地的所有权都是国家的,这种所有权是不出让的。开发商建房的土地是向国家买的有期限的使用权,最长为70年。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到时国家就要把土地(当然包括土地上的建筑物)无偿收回。所以,买产权房并无永久产权可言,开发商向国家买多少年土地使用权,乡所购的产权房的产权就是多少年。售房时,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老老实实向购房居民说明他们出售的产权房的实际产权是多少年。到年限国家要无偿收回土地和住房。如购房居民仍想拥有房产,必须…  相似文献   

13.
胡萃 《国土经济》2008,(8):27-28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深刻变革,可以说开创了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先声。以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实质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重新界定和分配,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农户重新获得了土地的经营自主权、部分收益权和处置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产出,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迁移、农地制度与土地使用权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土地产权残缺和劳动力迁移不完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通过构建农户决策模型说明土地产权残缺提高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范围和形式;而劳动力迁移不完全则强化了农户对土地的控制权偏好,抑制了土地流转市场的有效供给。因此,要形成一个活跃、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就需要综合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方向一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完善共同责任机制。二是改革现行的集土地管理与土地经营于一身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角色,由土地管理权为主导转向以保护土地的产权为主导。  相似文献   

16.
正地契不仅与不动产登记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而且存在着一定的制度契合,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为了维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权益,历代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就是依土地产权归属或依附于土地的房屋等不可分割、不可移动的物权登记,主要包括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租赁权、土地田宅典权、抵押权等权利的确认、转移、变更、处分的规范,也可以看作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土地田宅所有人只要依契约向承租人或佃农等使用者提供土地和房屋,即产生效力。地契、房契和证照都是房地产产权的合法凭证,也是官府承认的不动产合法凭证。即所谓"地凭文书,官凭印"。我国最早的土地登记制度,出现在夏  相似文献   

17.
物权与产权、财产权的概念及其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权的概念及其与物权的异同 1.产权的概念 从法学角度讲,产权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产权等同于所有权,即完备的产权。目前,产权概念等同于所有权概念的看法,在国内处于主流地位,如“产权置换”、“产权模糊”、“产权界定”等。二是产权等同于经营权或他物权(“自物权”的对称,指对他人所有的物享有的权利),即不完备产权或残缺的产权。三是产权等同于财产权,认为产权不仅包括所有权,而且包括经营权等他物权,即广义的产权。  相似文献   

18.
对产权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吴幼喜一、对产权权能分离的原因考察从财产制度变迁史来看,产权权能分离也是财产制度的一种本体形式,而不是所谓衍生形式,即从完整的所有权状态中演化出来。如在亚细亚的原始社会中,资产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是分离的,资产所有权由社会或...  相似文献   

19.
一国有资本运营能否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所有权的有效实现方式?对国家两种权力的分离历史和所有权发展历史作一回顾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主体基本是以同时拥有政治权力和国家所有权为特征的。只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机构的不断完善,国家主体所拥有的这两种权力由合一逐渐走向分离。国家所有权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在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国家所有权特征表现为:(1)国家所有权客体主要是不动产,特别是土地。这是由于土地是当时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最重要的财产。(2…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的落后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具有典型性,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全局性意义。本文以"退出权"思路谋求农业发展的直接指向,是形成农民个人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土地所有权并存的土地产权结构。"退出权"的农业实践面临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甄别有助于人们从纷繁的争论中理清思绪。由此,提出几点操作性构想:迈开新步,准许"试错";用"结构视野"对待土地所有权问题;农民拥有退出其个人土地所有权的权力;以"多样性"格局和"渐进性"路径调整土地所有权结构;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是未来土地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