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来,贵刊关于互联网的文章真多。尤其是第20期上《周鸿祎的互联网世界观》一文,报道之重、之细,让人觉得挺有意思。还看到了“没有人懂得互联网”和“人人都懂互联网”两篇文章,细细品味,有种“登上泰山”的感觉。 有人说上帝不会同时赋予一个女人以美丽和智慧,那么给了一个男人以超凡的“思索”与“实践”的能力也不得不说是上帝的一次疏漏。《周》文中所讲述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几个问题。 几年前,有人告诉我有个“飞扬”软件很好用,一看就懂,但我已经渐渐习惯了Navigator,所以没有用过“飞扬”。但这次提  相似文献   

2.
读《老子》一书,开篇即遇到一个老大的疑惑。《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既“无为”,又怎么能“无不为”呢, 原来老子讲的“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干。正如庄子说的:“清静因应,无所不为,谓之德人。”《老子》说:“图难于易,为大于细。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里,我们就可以略知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了。南怀谨老师说:“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子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网的左手     
泰戈尔说:上帝的右手是用来赐福的,但是上帝的左手却是可怕的。 很早以前,我们就知道了任何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只看其中的任何一面,对这个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不过,我们在现实中经常忘记了这条法则,对事物总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态度,无意识地甚至有意识地忽略了另一面,不管那一面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故意遗忘”。 “故意遗忘”的根源无非是太喜欢或者太讨厌某件事物了,以致于不愿意去看到它的另一面。显然,对互联网,我们就这样做过。 两年前国内对互联网的热情仿佛还在眼前。这种90%出自互联网企业的狂热几乎感染了所有的人。在我们面前,互联网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财富的浅层大钻石矿。别的就不用多说了,因为它们几乎摔个跟头都能拣到一块大钻石的经历已经让我们开始了“故意遗忘”;否则,过多的思考就会让我们赶不上当时的“互联网速度”。 今天,当以往的喧嚣归于平静,我们终于有了难得的重新审视互联网的机会。应该说,我们发现互联网依旧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财富的钻石矿,只不过似乎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浅层”而已。不过除此之外,更有意义的是,强加给我们的冷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从前曾经遗忘了的互联网的另一面。 让人吃惊的是,我们似乎是第一次想起了互联网除了那只用来“赐福  相似文献   

4.
本刊1990年第10期刊登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械故障诊断研究室撰写的《设备故障诊断基础说》一文(以下简称《基础说》),就发展我国的设备故障诊断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读后受益非浅。但笔者认为,文中有些观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与《基础说》作者商榷。一、“基础”与“提高”的问题应区分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写“归田录”历代有之。唐代文学家欧阳修退休后就写了《归田录》、《归田琐记》。 那么何为“归田录”呢?简曰:离退体老人离岗后,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将自己所见所闻,如实地记录下来,不以出版、发表为目的,完全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去写人、记事,为文立说,留给后世和后人。 目的是:让现代人和后采人不忘过去,知道他们的先辈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被称作一张“网”真的是很妙,它不是像刀剑那样的工具,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笼罩。上次我说“没人懂得互联网”,这次又说“人人都懂互联网”,倒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想说我们可以从完全不同的心态看待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化。就像我们问一位音乐家:“你懂音乐吗?”我想有时候他会说“我不懂”,这时他的意思是说“他认为音乐是博大精深的”;有时候他则会说“我懂”,这时他的意思是说“我不懂音乐凭什么以音乐为职业”。  相似文献   

7.
大虫 《董事会》2006,(1):2-2
去年12月那期的卷首语是《明年“吵”什么》,后来搜孤给挂到网上时加了三个字,变成了《明年汽车界“吵”什么》。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汽车圈中人,去年不知何故,一下子炒山了个“何比之争”。龙永图自己也说,何、龙其实说的都是一同事,中国建不建立自主品牌,还用“吵”吗?那是必须建立的,就如同人要生存必须吃饭一样。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关报刊就电力设施致人伤害的赔偿责任界定问题进行了讨论,观点各异。其中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认为电力设施运行属于“高度危险作业”,应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致人伤害“不可抗力”不予免责的原则。●确定致人伤害的电力设施的产权...  相似文献   

9.
《轴承工业》2007,(4):1-1
中国轴协将2007年确定为全国轴承行业的自主创新年。《轴承工业》杂志自本期起开设“专家谈”栏目,邀请轴协领导及轴协专家委员会专家就自主创新的话题,阐述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以进一步统一认识,推进行业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有很多困惑人的事隋,但困惑人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 本期《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做的封面策划是探讨中国核电的命运,和上期探讨水电的命运异曲同工。电力行当的人都明白,水电核电当下都被一种叫做“舆论”的东西绑架了。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上期主要对企业战略管理中一些重大问题刊登了有关文章 ,旨在纵论纺织经济大势 ,纷说行业未来前景 ,以期达到微观经济能与宏观经济相协调地发展。本期着重于搜集、发表管理方面的文章 ,旨在对改进企业战略管理有所帮助 ,并能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得到有益地启发。“七一特稿”栏目中 ,首先转载《中国纺织报》“七·一”社论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并发表特约撰搞人晓琪的文章《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谨此献给中国共产党八十华诞。新世纪 ,我国的纺织工业既面对悄然升起的知识经济对传统管理的影响 (见封三 ) ,又面临“入世”所带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12.
创新、自动化和精致的流程设计是制造业成功的基础,是维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国是个热衷于炒作概念的国家,这不,“黄太吉”的煎饼和“西少爷”的肉夹馍正热着,“互联网思维”还方兴未艾,又忙不迭地把“工业4.0”炒将起来了。就和言必称“互联网思维”的人大多数都解释不清“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个啥玩意一样,如今见人就是“工业4.0”的这批人也鲜有几个能把“工业4.0”到底是什么给解释清楚的。其实,工业4.0是来自德国的舶来  相似文献   

13.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就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克顿勋爵也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经济学家论:供给与需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常常阻碍生产”,“有效需求不足常常可能妨碍经济繁荣”(《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著)马克思说:“要给需求与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资本论:马恩全集13-206) 萨伊:(西方经济学家)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他说:当产品在市场上滞销时,就常常听到人说,“困难不在生产,而在销售,认为是银根紧。但若问如何刺激销路,活跃消费时,却是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实际上市场上的买卖都是以产品购买产品  相似文献   

15.
反向思维     
时下业界流行说“不”:为什么王志东不能下课?为什么新浪不能被收购?为什么互联网不能赢利?为什么新经济不能持续繁荣?为什么IT不再令人激动?也许,只有开始说“不”后,人们才能发现信息革命带来的种种神话已经接近尾声。这样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压抑。但暂时忘掉“速度、技术、创新”等这些让人疲惫的字眼,重新体味“管理、效率、盈利”等关于企业生  相似文献   

16.
我把认知结构比作思想的操作系统,我们思想的操作系统充斥着大量沾染毒素的词汇,日用而不知,“消费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着认知重启的重任. 很多人说,段老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我认为,互联网是史观. 所有的物种都处于同样的生态,这才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讲究连接一切,它就意味着人和人之间,人和机器之间,人和物种之间,人和所有的生灵之间的连接.所以,认知重启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旧的认知结构转向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17.
韩东 《董事会》2009,(1):113-113
现在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人都是自私的。我认为,一般地说说倒也没有什么,但若作为对人性的根本理解,未免就显得浮泛了。人性非常复杂,即使是圣贤或权威人士也常常争执不下。《三字经》的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来有人弄了一个《新三字经》,开篇却说:“人之初,无善恶,人性论,须批驳”。  相似文献   

18.
还是商务     
本来文章的标题叫“电子商务还是商务”,但是太长不容易吸引注意力,于是前半段被我“经济”掉了。当然,这个“经济”是“经济舱”的“经济”,不是“注意力经济”的“经济”。对这两个“经济”也许我更喜欢前一个。 进入正题,接着谈面前的互联网。眼下,也许是由于资本涌入的原因,国内的许多创业者已经深深地陷入到一种冲动之中:做一个吸引人的网站,讲一个非常圆满的互联网故事,就会有人投资,就有钱赚。当你问他:“你的网站靠什么赚钱”时,他会从容地说:“我也不知道靠这个怎么赚钱,但我相信这个网站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如果你显得很茫然,他会进而对你说:“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在我的公众号推送了这篇文章以后,收到很多后台留言:自己才是可以随时说话的那个人. 记得央视《艺术人生》栏目有一期访谈,朱军问一直单身的演员王志文:“40岁了,怎么还不结婚?”王志文说:“没遇到合适的.”朱军问:“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王志文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相似文献   

20.
论信 针对春秋末年社会失信现象极为严重的情况,孔子十分重视“信”的道德思想。仅在《论语》一书中,“信”字就出现了三十八次。就“信”之内涵而言,除了“信心”(如《公冶长》篇云:“子(孔子)使漆雕开仕(做官),对曰:吾斯之末能信(信心)。子(孔子)说(高兴)。”)、“相信”、“坚信”、“信仰”(如《述而》篇曰:“信而好古”;《子张》篇曰:“信道不笃;”《泰伯》篇曰:“笃信好学”;《宪问》篇曰:“吾不信也。”)之外,主要的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