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定统一的法律,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基本上是散见于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成为我国正式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  相似文献   

2.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乔国和  陈元舵 《商业科技》2010,(36):131-133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商》2016,(6)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民众在享受这种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多。人民是社会一切价值的基础,其精神生活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逐渐加强对人的精神利益的保护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文关怀,而且更是现代法律发展的趋势之一。我国《民法通则》初步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表明了立法理念上已经对此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人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现有的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民需求。同时,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问题的研究并寻找解决办法来完善是有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种非财产损害赔偿,“是指侵害人致他人精神损害,应当承担一定的物质赔偿责任,以弥补、减轻或消除受害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痛苦”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害。”该条虽没有明确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但司法与学者均认为此条是推定中国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依据。1993年10月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样没有明确有关消费者…  相似文献   

6.
方琦 《商》2012,(24):104-104
在民商法领域,损害赔偿是一个重要的制度范畴,而损益相抵又是其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都未对损益相抵作出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又采纳该原则。而损益相抵规则在适用中的难点在于其适用范围及适用要件,即因同一赔偿原因而产生的可予扣减利益的识别。  相似文献   

7.
医患纠纷案件是基于医疗事故及医疗机构的其他行为而发生的.医疗损害赔偿的性质为侵权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并非法定证据之一,应严格审查别对待,适用法律方面除《民法通则》及《条例》外,还应受《合同法》、《消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杨旭静 《商》2014,(29):195-195
随着社会体制的日益成熟,普法知识的广泛宣传,精神损害赔偿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虽然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制度不那么的完善,但其制度也在一点点的进步,大家对精神损害制度由第一个成功造法“卡式炉”案到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首次用独立的条文形式把精神损害赔偿确立了下来。由此,更加反映了对它的重视度。但是.由于立法的限制,在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适用范围及认定、赔偿数额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此,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9.
李雅琴 《中国市场》2010,(39):154-156
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尚不承认精神损害赔偿,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就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孙成良  邓忠华 《现代商业》2007,(18):208-208
医惠纠纷案件是基于医疗事故及医疗机构的其他行为而发生的。医疗损害赔偿的性质为侵权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并非法定证据之一,应严格审查别对待,适用法律方面除《民法通则》及《条例》外,还应受《合同法》、《消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商法国际化是对经济全球化下商法国际趋同的制度回应,亦是商法自我发展和民商法体系内部完善的客观要求。受限于商法传统,中国在过去商法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立法理念错位、法律移植障碍和国际化效果欠佳的制度困境,而当前民法典的编纂则进一步加剧了商法国际化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民法典国际化立法所引发的体系矛盾、司法障碍、立法滞后等问题值得商法所镜鉴。在此背景下,构建商法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应围绕法体系、法理念、法技术三个角度,体系上通过《商法通则》立法来弥补现有民商法体系中商事一般法的缺位问题,理念上通过强调商法的自治属性来为国际化立法提供指导理念,技术上通过拓宽法律移植的对象范围来实现商法移植技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何京蓉 《北方经贸》2006,(5):120-122
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存在总量不断增加、构成复杂化、管理体制不合适、处理效率不高、对库区水体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应该从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垃圾减量化管理和实施库区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等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多数决机制下 ,小股东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其利益时常会受到侵害。因此 ,公司法应针对小股东的利益保护给予法律的特别规定 ,建立起完整的保护机制 ,防止股东或董事会滥用资本多数决造成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使公司制度在中国得以顺利发展。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股东和董事会遵循诚信原则 ,实行积累投票制 ,股东行使代位诉讼权等。  相似文献   

14.
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与低工伤参保率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关系不规范、企业违法成本低、尚未形成有效的惩罚机制,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和权利观念淡漠等。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劳动关系举证困难、工伤索赔程序复杂、成本高、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制度不合理等,使得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往往会遭遇维权困境。因此,应当在法律上针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做出特别规定,实行劳动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为未参加工伤保险工伤职工简化索赔程序,实行工伤保险基金预支付制度,完善一至四级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指出 ,社会养老不能取代家庭养老。在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家庭养老保障制度遇到诸多困难并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文章提出 ,必须合理界定赡养人的范围、明确家庭养老的内容、成立专门的家庭养老管理机构、严惩不履行赡养义务者。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信用证作为最重要的收付方式,被誉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欺诈是对这条生命线的致命打击,它不仅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声誉.作为法律救济方式之一,信用证欺诈的民事救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快信用证欺诈民事救济制度的建设,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在“一带一路”合作推进过程中,与贸易有关的法律纠纷在所难免,完美地解决贸易法律纠纷势必涉及承认与执行他国法院判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关于外国民商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的完善路径,通过与沿线国签订相关的双边条约、积极参与国际公约和区域性公约的制定、完善国内立法以及借鉴《选择法院协议公约》的规定等,以期在“一带一路”进程中进一步提升司法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合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民事责任竞合,是发生在民法这一基本法法律部门内部的一种客观法律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发生民事责任竞合是不可避免的。在发生民事责任竞合时,受害人作为请求权人,应当衡量对比各种因素,寻找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那种请求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从而使自己的权利能够得到更为周到的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实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加强反避税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其高 《商业研究》2003,(21):119-123
从税法、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多角度对避税的法律特征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并从法理角度提出及时修订税法、充分利用税法解释权、授予税务机关实质推理权,审批权、举证责任倒置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反避税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商业秘密侵权救济中,商业秘密权利人可以要求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TRIPS协议和国外立法中对商业秘密侵权救济模式也有相应的立法例,笔者试图从这些侵权救济模式出发,分析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中的法律问题,包括国外行政救济的有限性和我国的主要实践、行政救济的主体和管辖、不足与完善,商业秘密民事诉讼主体的确定和管辖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商业秘密侵权责任模式的界限,需要注意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竞合以及行政、民事案件审理的交叉和协调,确立以民事救济为主导的救济模式,发挥行政救济的补充作用,完善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的定位和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