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发达国家几乎都实行混业经营制度,步入品种多样、手段不断创新的时代。与其相比,目前中国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远远落后于国际金融业发展水平。中国加入WTO后,如仍然恪守传统分业经营,无疑将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应审时度势,尽快向混业经营制度转变,向国际规范看齐,维护中国金融安全、高效、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理论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了美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演变历程,阐述了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中国当前实行金融分业经营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金融经营制度的对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振峰 《世界经济研究》2000,(5):87-87,F003
1999年11月12日 ,美国《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正式签署生效。这一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业务相互交叉 ,标志着美国在世纪之交放弃分业经营模式进入混业经营的新纪元。至此 ,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三巨头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正式加入混业经营的行列。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本文拟从分析西方各国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动因出发 ,探索国际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 ,并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 ,对中国目前分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指出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陈金波 《特区经济》2008,(2):267-268
中国汽车工业存在明显的"分业经营"问题。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长期数量过多、企业规模增长缓慢、汽车产业结构长期不能实现优化、企业创新能力长期不高等问题,均与"分业经营"存在密切的关系。要打破"分业经营"的局面,促进企业竞争和行业健康发展,必须改革汽车行业有关管理政策,实行"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国家,在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蔚然成风及加入WTO带来的现实挑战前,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业在与外国混业经营的金融业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文章认为,在实行混业经营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在现有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内实现混业经营,由分业向混业转变的最合适的制度安排,文章根据国情提出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齐佩金 《发展》2001,(9):29-31
1999年11月4日,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了已实行大半个世纪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而标志着美国金融业从立法上告别了“分业经营”的历史,迈向“混业经营”的新历程。时至今日,构造于29-33年经济危机之后的“分业经营”的专业化模式逐步瓦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的金融业现已全部走上了“混业经营”的综合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体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展业务创新”。但混业经营毕竟是一种潮流,尤其是在即将加入WTO的今天,应如何进行调整和改革,是我国金融…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式加入WTO,作为受冲击极大的中国银行业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已引起国人密切关注。入世后,我国银行体制将面临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三个问题上:(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许多外资银行原本混业经营,我国《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也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汇投资业务,从而形成外资银行混业经营而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格局。在混业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仍严格实行的分业经营如何兼顾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竞争力两大目标,值得认真权衡。(2)传统银行业务和现代银行业务问题。外资银行大都已进入现代银行业务阶段,风险小、利润高的中间业务已成为主要利润来源,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达到40—50%同,而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一般存款、贷款和结汇等传统业务为主,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仅为7—8%,其中国有商业  相似文献   

8.
金融业的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问题,一直是国内外金融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下,是继续坚持分业经营还是实行综合经营,将自己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中,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戴相龙:出色的央行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创造了富有成效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1993年以来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全球金融混业经营潮流和加入WTO的挑战,若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制度,则与世界性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潮流是相背的。因此,我国的金融业应顺应国际潮 发展趋势,逐步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上演讲时说,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国务院已决定和公布,不再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追加剥离不良贷款,现在不良贷款由商业银行依法处理。戴相龙同时还透露,为了准确反映银行资产质量,争取从明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十五”时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将不良贷款比例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不再追加剥离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12.
[本刊综述]经过长期准备,我国决定1996年12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这项决定意义十分重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天发表声明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中国自1996年12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先生当天在华盛顿发表书面声明,对我国政府这一举措表示欢迎。他认为:“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对中国改革光明前景的信心,这一步骤以及计划中的其他…  相似文献   

13.
刘燕 《乡镇经济》2002,(5):25-26,29
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当今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面临着国际混业经营的巨大冲击,我们应当做好实施混业经营的准备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将中国金融业纳入全球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长期实行的黄金"统购统配"计划管理体制将被取消,代之以黄金市场的建立.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会议上宣布的.他说,改革黄金管理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黄金资源配置和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黄金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施亚  戴丽霞  毛宇健 《特区经济》2004,(10):165-166
<正> 一、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的两种不同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开经营,它们的核心业务各不相同,互不交叉,它们的机构分开设立,互不隶属,相互独立。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还经营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自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实行分业经营模式。这一立法规定在当时适应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其管理模式的实施对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行为、稳定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回避风险保  相似文献   

16.
《北方经济》2011,(17):40-41
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近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尽管中国面临土地、环境、资源趋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新的挑战,但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内,中国的投资环境仍将保持明显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分别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严格监管下各自从事法定业务范围内的经营,除规定的一定限度的交叉经营外,法律禁止金融混业经营。这种分业经营模式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已不合时宜,客观上要求金融业走混业经营之路,尤其是银行业经营的全能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日前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将是一种必然。戴相龙说,入世后人民币向自由兑换迈进了一大步,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作为一个方向是不容改变的。他认为,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后,中国将是直接受益者。他以美元为例说,目前2/3的美元不在美国人手中,美国向全球发行货币,是全球最大的发钞国,他当然是最大的得益者。人民币自由兑换入世后将是必然  相似文献   

19.
戴相龙出色的央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创造了富有成效的业绩。切实解决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在戴相龙的管理和督导下,中国在建立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上有相当进展,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宏观调控已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货币政策操作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金融监管工作加强;金融法律逐步完善,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办法,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防范和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风险监管制度逐步健全。国有…  相似文献   

20.
近日,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第六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上说,天津将以“两路两港”为重点,新建一批重大交通设施,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