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通过创新平台投入大量政策资源刺激创新,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在该发展模式下,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后,集群会更加依赖政策资源还是能够摆脱对政策资源的依赖?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将产业集群竞争力分为创新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探讨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之间的关系。以10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DEA三阶段分析法,对政策资源依赖进行量化;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探究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关系特征存在差异,且受地域和行业影响。具体地,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创新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相关性不显著,市场竞争力在部分地区、行业与政策资源依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对于制定合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政策、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但是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约束 ,其中政策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对全国范围而言 ,中西部地区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政策落后 ,虽然政府制定了不少政策 ,但是在有效性上存在颇多问题 ,政策特性遭到忽略就是主要问题之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体现出以下几种特性 :公平性、管理性、竞争性、优惠性和保护性。产业政策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政策之一 ,中西部有必要认真研究产业政策的特性 ,发现现有政策的不足 ,为政策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政府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以求持续激励企业参与创新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广东省2005-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计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地级市政府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科技政策力度越大,越能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科技政策的激励作用主要通过研发强度这一中介变量产生;科技政策不仅能促进企业的策略性创新行为,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的实质性创新行为;直接激励类型的政策对企业创新并无显著影响,而营造创新氛围的间接激励类型政策则对企业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政策激励对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省级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差异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省级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西部12省份工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规模、生产绩效、生产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是影响省级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的三个主因子;省级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参差不齐,差距依然较大;大部分省级区域在三个主因子方面的工业竞争力存在自身的不均衡。最后,提出着力实现产业规模化生产、努力提高生产绩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生产可持续性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创新示范区不仅适用国家支持中关村的所有政策,还将享受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因此,如何用足用好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新的制度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将是张江乃至上海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重大任务,解读张江示范区各类创新政策的内涵,分析各种政策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瓶颈,并在借鉴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等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张江高新区在规划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工作中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伦敦的R&D投入在英国最低,但是创新产出却很高,城市竞争力更是位居世界前列。这一创新悖论从表面上看,可归因于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缺陷,即伦敦存在着未被测度的“隐性创新”;而实质上则反映出人们在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种创新模式的区分认识不足,对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隐性创新源头和媒介作用认识不足。基于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的创新活动特点来理解和构建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这种认识偏差往往导致城市创新政策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环境经济学的传统假说认为,环境目标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社会收益与私人成本的权衡,环境规制制约企业竞争力.但由于其严格假设损害理论的普适性等原因而遭质疑,由此诞生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双赢假说.双赢假说引入动态的创新机制,打破新古典静态分析框架,提出环境规制激发企业创新与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可获得"创新优势"与"先动优势".以后,一些学者通过对影响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关系因素的研究,提出二者存在相关性不确定性的假说.文章系统阐述二者相关性研究的演进过程,挖掘它们在假设、方法论、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Complementarities in innovation polic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paper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testing discrete complementarities in innovation policy using European data on obstacles to innovation. We propose a discrete test of supermodularity in innovation policy leading to a number of inequality constraints. We apply our test to two types of innovation decisions: to innovate or not, and if so, by how much. We find that the evidence regarding the existence of complementarity in innovation policies depends on the phase of innovation that is targeted (getting firms innovative or increasing their innovation intensity) as well as on the particular pair of policies that is being considered. The two phases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i.e. the probability of becoming an innovator and the intensity of innovation, are subject to different constraints. Interestingly, there seems to be a need to adopt a package of policies to make firms innovate, while a more targeted choice among policies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m more innovative.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日本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与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我国也应借鉴日本的作法,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双创背景下,我国创业企业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也伴随着极高的创业失败率。创业企业通过创新获得竞争力,既是自身生存的前提,也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课题。基于智力资本视角,归纳了创业企业创新竞争力影响要素。通过对260位创业者及创业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发现人力资本是创业企业创新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其中创业者战略领导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凝聚力的作用尤为突出。数据显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规模的创业企业,其创新竞争力的关键影响要素存在差异。相较于服务业,制造业创业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更加关键。成立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创业企业,其关键要素除人力资本外,结构资本中的激励制度、研发产出以及社会资本中的竞争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rade-related spillovers impact the OECD countrie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with an emphasis on China's innovative efforts and re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ajor R&D countries, benefits attributable to spillovers are found to be more sizable for the rest of the OECD countries.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convergence of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ountries during 1990–2009.Moreover, our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China's trade-related spillovers can produc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OECD countrie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 persistence of the spillover effects is found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rade openness creating possible spurious association. Finally, our finding TFP growth as the competitiveness driver stresses the consequential role of STI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ies in supporting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growth.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管理创新也是企业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通过构建管理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效能评价体系,以获得“2017年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励的220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测度其管理创新能力与效能,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管理创新能力与效果的作用关系及路径,以回答管理创新有效性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自我报告还是第三方报告视角,管理创新都有效;管理创新能力通过管理创新效能这一中介起到提升组织综合实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表现出了中国的担当精神。在“双碳”新格局下,局限于企业的经济表现的传统绩效衡量办法不足以满足现代化投资的需要,综合评价企业环境、社会和管理三个方面的ESG绩效体现出巨大优势。各类绿色政策的出台引导企业走向绿色技术创新,那么绿色技术创新会对企业ESG绩效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会对企业ESG绩效产生促进作用;实用新型绿色技术创新对ESG的促进作用大于发明型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深入研究发现,先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再提升市场竞争力最后实现企业ESG绩效的优化是最重要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14.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的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构杨,其指标"经济绩效"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欧盟推出《创新联盟记分牌》,旨在发现欧盟成员国研究和创新体系的相对优劣势,帮助成员国认识自身实力,集中力量提高创新绩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推出《全球创新指数》,强调创新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成果的测度和评价。国外创新测度对于我国开展创新型国家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创新型国家测度的关键是创新绩效测度,应以事实型数据为基础,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评价指标和体系。  相似文献   

15.
借助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促进绿色创新发展,且随着试点政策的不断推进,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持续增强的动态演化规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拓展公共科技金融资源和市场科技金融资源得以实现。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资源投入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这种促进作用越显著。试点政策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还有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可为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有效支撑,并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变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的竞争力也日益表现为对知识占有和利用之间的较量,研发创新、知识吸收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本文分析了集群内知识溢出主要通过集群内企业间人员流动、集群内企业间观察模仿、集群内企业非正式交流及集群内企业衍生等途径来实现。探讨了集群内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与区域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集群内知识溢出有利于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集群的知识积累水平,激活创新活力,增强区域的整体创新功能、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有利于集群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流动提升区域竞争力,从而形成集群区域独特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工业竞争力的行业分化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对这一分化的合理解释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业与技术政策。本文首先将技术自立定义为一种与技术依赖相对的技术学习,并通过对三个复杂产品工业的比较案例研究,分析了从技术依赖向技术自立转变的关键特征。这些特征都与高度本地化的嵌入性需求的发展以及国家技术能力的积累相关。这两方面因素的互动决定了引进技术和本土创新的命运,只有引进技术在经济上的破产或技术上的失败才能使本土创新得到扩散,从而使局部突破转变为更广泛的竞争力。本文最后就政府定位、技术战略、需求政策和国际合作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韩国与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出发 ,对比了两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政府不同的发展思路及采取的对策 ,以及由之造成的不同结果。通过这一对比 ,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 ,政府首先要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推动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的结合。同时 ,企业也要通过组织学习 ,获取技术知识 ,提高技术实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我国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四川省承担着西部地区转型探索的重任,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贡献了宝贵经验。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构建政策工具—企业生命周期二维分析框架,借助NVIVO11和UCINET等软件对2012-2020年四川省颁布的82份创新政策文件进行政策内容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对创新给予了全方位激励和规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发布数量呈现平稳到快速增长再到缓慢回落的趋势,政策效力偏低且可操作性不强;政策颁布主体虽呈现多元化态势但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两个小群体,即以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为代表的执行主体,以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委办公厅为代表的规划主体;政策工具应用存在过溢或缺失,呈现重供给、轻需求的工具偏好,政策工具作用目标取向模糊;工具应用与创新主体生命周期不匹配,工具内部结构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20.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ays little of relevance about the dramatic shifts in world trade patterns in the postwar period. Much of the weakness of the Hecksher-Ohlin-Samuelson model has been attributed to its assumption of globally uniform technology and thus the instantaneous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we relax these assumptions, focusing instead on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We develop a disaggregated, dynamic Ricardian trade model (based on Pasinetti's 1981 growth model), in which the sectoral rate of process innovation is important in relation to the average innovation rate in the economy. The level of this ratio compared to that of foreign rivals drives long-run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is is called the Pasinetti Trade Hypothesis (PTH). Ricardian comparative cost considerations form the 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TH in that they establish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dynamic considerations are relevant. The model is tested for the case of Canada, during the period 1961–72, with the USA serving as a proxy for Canad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rate of process innovation in a sector is measured as the rate of change in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labour coefficient in that sector.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PTH in its pure and modified form and provide much weaker support for the static Ricardian hypothesis, indicating that in a world in which more than one country exports each good, the dynamics of structural change - process innovation - may be as important as static comparative cost considerations as a determinant of a sector'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focus on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rates gives support to government policies aimed at boosting sectoral innovation in relation to foreign rivals. At the least, a laissez-faire response to such ‘industrial tinkering’ by foreign competition may be extremely cos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