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使产品内分工成为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热点,它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产品内分工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我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相当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区段,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应通过提高产品内分工的工序地位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跨国公司住国际分工中的主体地他使中国所处的地位更加不利。为了改变这种小利情况,中国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行为的监管,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全面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产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突出表现为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水平的竞争。当前,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必将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新的国际分工发展进一步加快,技术分工作为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确立高技术行业的竞争优势,并通过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来改善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步转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同时,产业的区域集聚也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集聚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国际分工和区域集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互动中同时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企业层面,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向更灵活的柔性组织变革。在产业层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分离出了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设计环节),技术密集型产业分离出了劳动密集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装配环节),一国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条中细分的环节或工序上。国际分工模式由传统的产业间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并存的崭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呈现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并重、产业内和产品内垂直分工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主导的特点。中国已经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未来五到十年,国际垂直产业分工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将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会继续提升,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分工新趋势与我国经济国际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佩倩 《江苏商论》2004,(10):115-117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出现了新变化,分工层次进一步细化,分工内涵进一步深化,分工方式进一步多样化,知识性要素已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核心,知识性要素的拥有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中国应积极适应国际分工的新趋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展经济国际化的领域,深化经济国际化的程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本文从评析国际分工、产业价值链及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入手,回顾和评述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国际分工下产业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交集的研究成果;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新格局,探讨了国际分工下产业价值链的特征,提出世界制造业的战略性重组致使制造业中心呈现多层次化、多极化的趋势,即产业价值链向新兴市场转移步伐加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价值链重新布局,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复苏等;本文还总结了产业价值链提升路径和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与交换的比较利益理论强调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应,在国际贸易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需求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外贸长期以来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已不适应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理论应转变为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渗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产业升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一些产业在规模和成本上开始具备一定优势,但总体仍处于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通过对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产业升级需要构筑龙头企业,提高价值链统治力,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政府积极支持与引导,继续鼓励外资,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科技革命诱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促使国际生产的微笑曲线趋平、缩短全球生产供应链、引发研发创新的全球化,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格局.新科技革命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带来了机遇:为平台产业进化提供丰富数据资源积累;为制造产业升级提供"换道超车"机会;为研发产业提升提供全球资源整合空间;为营销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多样实践渠道.同时,中国也面临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缩水,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缩小,发达国家对新兴产业发展设置障碍等挑战.为此,中国应采取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壮大中国平台产业、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抓手发展中国实体产业、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等措施,积极应对,努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佘雪锋 《商业时代》2007,(25):31-33
国际分工已深化到产品内分工阶段,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与机制,探讨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原产地规则、加工增值率增长缓慢和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指出加工贸易战略调整的方向在于立足中国静态比较优势,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贸易;努力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加工环节;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高加工增值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胡国良 《江苏商论》2006,(10):84-86
从表面上看,中国和欧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纠纷是由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的结果,但背后真正原因却由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弱势地位所致。以相对优势为基础而形成的国际产业内部横向分工,是中国纺织品贸易遭受限制的真正原因。江苏纺织品贸易需要拓展产业内纵向分工,与国外企业结成联盟,突破国际产业分工的困局;通过扩大国际经营,将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规避贸易限制。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产业转移与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论述了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并指出这种变化趋势对我国存在的影响,进而为我国应对这一阶段的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东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双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际分工在垂直型分工的基础上,出现水平型分工增加的趋势,而且水平型分工中的产业内分工增加,伴随着产业内分工的增加,双方之间的贸易正逐步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的状况作实证性分析,并揭示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传统的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变并迅速普及。跨国公司以其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和积极推广能力,大大推进国际间产业转移和产业的升级。文章就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的引领作用以及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曾蓓  崔焕金 《财贸研究》2011,22(5):18-27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分工深化发展日益成为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偏离国际一般模式的重要驱动力量,运用逻辑演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全球价值链分工作用于中国产业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作为驱动中国产业结构国际化的主导机制,对中国产业升级和结构演化偏离国际经验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中国特殊的制度变迁模式又放大了产业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以及国际分工的作用。研究的政策寓意是,应该把原先倚重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外向与内向驱动有效结合的平衡型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重要纽带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具备全球化特征,产品生产按照国际分工、资源全球配置展开 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研发、生产和营销过程更加走向专业化分工,更多地在国际间展开。1995年国际IT产品贸易额达5000多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的12%以上,超过农产品、汽车以及纺织品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的这种全球化特征,是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