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规民约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规民约是村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村实际共同商议制定的,并要求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土地分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等各方面.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多数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传统农村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姓氏制度在村规民约中有所体现,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成了农村实现男女平权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以村民为主体,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农村基层政治体制的创新将进入实质性阶段。本文拟就“村民自治”这一中国农村基层的独特民主政治制度的特征作一粗浅的探讨。一、村民自治的基本内涵村民自治,顾名思义,就是村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制度化渠道直接参与村务管理和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这是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奋斗目标,切实扩大亿万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而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村民自治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3.
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指为兴办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在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经民主程序确定的村民出资出劳的行为。从我们对佳木斯市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情况的调查来看,佳木斯市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7,(1)
村规民约是现代农村治理的典范载体。当下村规民约由于过于侧重其"法治"属性,往往成为基层治理的"工具"。基于村规民约的重要性,文章认为村规民约可以就村民关心的现实问题进行约定,在"法治"基础上,增强其发展动力。通过对当下农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功能、机制、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并结合村民实际生活之需要,以农村社会工作的有效专业介入,促进村规民约的完善,实现农村善治。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一、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一贯强调民主和法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民主是本质,是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是保障,“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指出,要“保证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依法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他反对“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  相似文献   

6.
村民委员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诞生的一个新型的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虽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但它是基层政权的末梢。在农村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如何有效地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职能,搞好村民委员会的运作,我认为必须严格把握“四个民主”:第一,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就是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以直接、平等、差额、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和原则进行选举,真正把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作为一个政治或法律概念,“任人唯贤”蕴藏着许多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相悖的内容,提出了应当代之以“任人唯法”原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组织在若干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并被很多学者赞誉为中国民主政治的“试验田”。但在村民自治发展过程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四个民主”却未能做到有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且在论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直接反映和决定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而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程度又直接决定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水平,这种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也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顾名思义,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指农民(村民)参与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二十多年来,其实际绩效并没有随着制度累积而呈现出逐步的强化和提高,反而呈现出衰减的迹象和趋势.在此前的讨论中,笔者曾经提出“制度过密化”的理论假设,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村民自治在追求制度化的过程中,制度供给超过了实际需求,出现制度过剩和内在冲突,并最终导致村民自治制度边际效用递减.受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反向民主化”讨论的启发,本文进一步认为,村民自治实践具有“反向民主”的基本特征,反向民主割裂了民主与治理的有机联系,导致了民主诉求与治理绩效的内在冲突.村民自治要突破瓶颈,摆脱困境,必须重视治理绩效,通过治理绩效的改善促进民主的巩固与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法律至上”原则的重要性 “法律至上”原则是现代法治的精义所在,是现代民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理论界一直将“法律至上”原则视为资产阶级法制观,害怕提“法律至上”原则会削弱共产党的领导,有时使用“法律至上”一词,也是模棱两可、闪烁其辞。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却一直是重视这一原则,并按这一路子走的。如早在十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写进报告和党章,同年新通过的宪法也加进了“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十三大时,不仅重申了十二大和新宪法的提法,而且还首次提出了“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的著名观点;十五大时,又提出“依法治国”,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时,更是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也要“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党虽然未明确使用过“法律至上”概念,但近20年的实践却证明中国共产党早已尊奉了“法律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上为中央分忧 ,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部门 ,各项职责、任务都是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 ,民政工作必须时时处处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一 ,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 ,全面推进村民自治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从法律上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 ,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村民们通过自治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不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也保障了自己利益。这是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推进基…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村民自治现象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带村民自治色彩的“乡里制度”,经过封建时代,民主革命时代和建国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有了重大的发展,尤其是到1988年村民自治普遍推行以后,发展更为迅速。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相似文献   

14.
王俊哲 《时代经贸》2011,(18):43-44
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民主形式,丰富了我国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要在制度、村务公开、“两委”关系和培养乡村政治精英等方面实现村民自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WTO的“国际经济法”特征首先,从WTO整体法律结构到具体规则看,它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例如,WTO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贸易自由化”,就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斯密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而被称作“国际贸易柱石”的最惠国原则,则体现着“市场竞争,机会均等”的经济规律。其次,对已有的或将要采取的贸易措施和法律规则,常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Analyses)进行检验和评估,以定取舍。最后,WTO在解决争端机制上,独具一格,设制了没有法官有专家(Panel)、…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总结浙江省温岭市松厅镇民主恳谈经验的基础上作了有益的理论探索。指出民主恳谈是一种产生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民主制度创新,解决了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的不少矛盾和问题。民主恳谈在保障村民自治有效实行,弥补“四项民主”缺陷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民主恳谈在扩大直接民主、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上,有值得各地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法律经济学作为当今最新的法学理论,试图通过经济分析的方法替代传统法律方法延续法律作为“科学的”、“独立发展”的结构和内容;法的经济分析要求用“成本——收益”学说来促进社会资源最优化的配置,降低社会成本;法律程序,法律规则受到了促进经济效益这种关心的强烈制约。法律的经济分析家波斯纳认为“法律的经济理论是关于现存法律的最有希望的实证理论”。在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模式下,政府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功能,社会也需要追求法律的经济效益,对不符合效益原则的制度进行修改、补充或者重新设计和选择合理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不论是从国内环境法的层面还是国际环境法的层面进行考察,我们都可以认为民主参与是环境保护领域必须高举的大旗,公众参与原则作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处处渗透着民主参与的精神。但是,环境公众参与原则在实现的途径上还存在一些弊病,如公众参与的范围较窄、方式和内容在立法中原则而抽象、参与程序的可操作性不够强,公民环境法律权利的缺位以及环境与发展决策中法律机制的缺失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从厦门PX事件中所折射出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环境公众参与原则实现途径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王少明 《开放时代》2001,3(2):93-95
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正在由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转换,这种转换的特点是“渐近式”而非“休克式”的。所谓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之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行。”这两种变迁属递进性变迁而非并列性变迁,即先有前者自发地个案经验,才有后者强制性的推广与安排。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村民自治”制度已跃为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而以深圳龙岗区大鹏镇为代表的较为民主的“三轮两票…  相似文献   

20.
民主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乡村关系的变化,发展与特征,并从“乡村互动”--即乡镇对村的影响以及村对乡镇的影响两个角度,展开了关于“农村民主建设的新课题”的讨论,分析了中国实行村民自治后乡村关系的现状以及乡村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还针对乡村关系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政策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