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家之友》2006,(1):15
据《人民日报》报道: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日前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公共财政体制,将从4个方面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让人人都能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走新型的三农发展道路,来提升农业含金量、附加值和产业结构,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重点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对“三农”给予更多的优惠,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财政政策之一,也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提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三大职能,即统筹城乡的财政预算配置职能,统筹城乡的收入分配职能和统筹城乡的稳定职能,从加快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改革、明晰政府间事权和加强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建设三个方面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将乡村两级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考虑范畴。  相似文献   

4.
首先,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相似文献   

5.
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   总被引:79,自引:1,他引:79  
本文从政策与制度层面,定量分析中国“绿箱”结构与效率,并就如何减少政策和制度安排失当所导致的公共财政资源浪费,合理分配“绿箱”政策资源、提高“绿箱”支持效率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林业在公共财政建设中的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初,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政府的活动范围应逐步规范,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财政支出“缺位”和“越位”以及工作中的随意性问题。所谓“缺位”是指政府应当管的事没有管或没有管好。“越位”是指政府不应当管的事管了不少。一、公共财政及其供给范围的划分标准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满足社会再生产的共同需要,由国家凭借公共权利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分配方式。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就是以“市…  相似文献   

7.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   总被引:91,自引:0,他引:91  
本报告首先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4省典型县的实际调查情况,描述了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现状,探讨了在转型期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财政预算似乎不关百姓的事,或视为“禁区”或视为官员的“专利”。预算是公共财政的基础。尽管公共财政提出20年了,写入政府报告也有10年了,但是,公共财政的实质——“民主性”却被人遗忘,而所谓的“三性”——公共性、非营利性、法制性则一再被学者们津津乐道。于是,如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仍由官员说了算。难怪一位已退休的财经官员感叹说,实现公共财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要20年。  相似文献   

9.
改革目标: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时期是我省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力度最大、农民受益最实、资金使用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累计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59.8亿元,基本实现了“少取”的政策目标。二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全省财政支农支出477.43亿元,比“九五”增长55.2%,财政用于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领域的支出也重点向农村和农民倾斜,较好体现了“多予”的政策导向。三是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有效探索了“放活”的政策路径。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按照“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思路,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了农村电网改进、公路建设、广播电视转播等方面的投入,但农民急需的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医疗、农村贫困群体救助、农民就业再教育、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等至今是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盲点”。根据现有国情,我们要优先解决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把公共财政覆盖到农村和农民。这是公共财政建设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也提出了我国的公共财政问题。对公共财政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财政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有利于我国财政转轨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其产生和发展与人们对国家职能的认识直接有关。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市场经济。当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人们的生产与消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和市场力量相交织,国家只充当“守夜人”的角…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据广西日报报道:广西财政部门积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今年,中央和自治区本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将超过100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土地治理和生态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从2006年起,全部免除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01年对中国国人来说是好戏连台:北京申奥成功,中国“男足”冲进世界杯,中国成功举办了APEC会议,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等。2001年对我们务林人来说也是佳音频传:2001年2月国家林业局周生贤局长向全国林业工作者发出“突出部局调整,加速生态建设,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动员令,使人们看到了“十五”和未来十年林业的美好前景。2001年3月和8月财政部农业司领导接连在本刊发表关于预算管理改革、财政改革的文章,论述了“坚持实行公共财政,界定预算支出范围”。使人们预感到,我国已开始着手“建立与…  相似文献   

15.
把公共财政与西方财政、国家财政、“吃饭财政”、绿色财政等数个名词综合在一起,分别从背罱、概念、内涵、目标、本质、数学逻辑等角度加以比较、阐释和分析,从而澄清了人们对公共财政从概念到本质的再认识,使得人们走出对它们认识的误区,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公共财政体制是适合国情的。所以在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时,需把握好公共财政职能的定位,澄清财政到底是干什么,从根本上表明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需要不断完善、充实。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2002年第5期(总41期)最后一篇刊载了前一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新形势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改革》的文章。该文不算长,只从“认清形势,扩大内需,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和“提高认识,努力开拓,加快公共财政改革进程”两大方面来论述,很有综合经济意义,也有积极的财税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余姚市围绕“强村富民”的目标,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坚持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以村级组织能力建设为基础,选准发展路子为关键,公共财政覆盖为重点,着力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村级集体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7年,全市265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可支配收入2.6亿元,总资产达到29.32亿元,  相似文献   

18.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要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鉴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更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其栏目设置需作一定的调整。但考虑到在更名之前已有准备,如“矿产资源经济”已改为“资源经济”,“地勘产业经济”已改为“资源产业经济”,“地质矿产行政管理与法制建设”已改为“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建设”,等等。在稿件的登载方面也拓宽了专业覆盖领  相似文献   

20.
完善国家财政支农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家财政积极调整预算分配结构,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使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取消农村税、对农民实行“四项补贴”、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对县乡财政实行“三奖一补”和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旧光工程,等等。近年来财政“三农”支持政策的基本导向是,一方面取消税费,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为“三农”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