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用不同方法对某一行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准确测算,一直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的CATM法表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名牌,加快经营管理创新;适应跨国配置资源、跨国生产方式、跨国营销方式,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并积极进行产业链整合创新等,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叶敏 《经济与管理》2011,25(11):10-13
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多共同点,但在对外贸易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中国和印度对外贸易上的表现,结果发现:两个国家近年来都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但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印度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且保持不变;两个国家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内贸易,中国比印度出口更多复杂和精细的产品。中印两国贸易模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较早注意利用劳动力资源禀赋发展加工贸易,印度对于外向型经济的相关政策出台较晚。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印度利用FDI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既是邻国、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又是全球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而中国与印度也是最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D魅力的国家.本文比较了两国利用外资格局的明显差异:FDI在中国更多流向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软件服务业;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基于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且中印利用外资对经济产生了不同的重要影响.因此两国应该向对方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印度国家软件技术园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印两国国家软件技术园区发展现状的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国家软件技术园区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国家软件技术园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静 《经济师》2011,(12):66-68
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利用外资的背景、原因、特点、规模等方面存在不同。比较两个国家利用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远超于印度,但是在流入的产业结构上和侧重点上印度在一些方面优于中国。与印度相比,虽然中国吸引了更多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但其对FDI的使用效率明显低于印度。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本来提高FDI的质量与吸收能力,以便在利用FDI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商品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以群  程名威 《经济论坛》2004,(22):125-125,129
中国西南五省六方(滇、桂、黔、川、藏、渝)与东盟10国(越、老、柬、缅、新、马、泰、菲、文和印尼)经济互补,环境宽阔,市场需求主体庞大,极富开发潜力。近年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两者经济调整加速,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开发能力,两者发展贸易和建立跨国区域市场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其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进行较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宏 《经济问题》2002,(9):46-48
随着中国农业由过去的资源性约束转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市场需求制约的作用日趋加大。目前中国的农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使得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目前中国已经加入WTO,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比较优势来调整中国的农业结构是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赵春红 《经济论坛》2003,(10):17-18
不同贸易模型中的比较优势可以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即先天的比较优势不可能演进,因而缺少经济增长方面的含义;而外生比较优势,即后天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正确的决策产生,因而能推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贸易利益,每个国家都应该尽量充分地利用外生的、内生的生产和交易效率的综合比较优势,而避免贸易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当这些比较优势之间有冲突时,此国是进口某一产品还是出口这一产品取决于哪一种比较优势最强。一、我国的外生比较优势1.劳动力数量的优势。下表显示了1995年和2020年中国要素禀…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琳 《经济论坛》2004,(21):134-135
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它主要是指比较成本论与要素禀赋学说。根据该理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的不同,而且各国产品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不同,所以各国产品成本不同,由此国际贸易产生。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应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80年代美国的波特教授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即波特菱形理论。该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1985—2007年我国各省区及东、中、西三大地区资源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比较优势是否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实现动态升级,并采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各要素对不同类型行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发现,只有浙江、上海、天津、江苏、福建、四川、湖北7个省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了动态升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优势行业没有实现升级;中西部地区的资本积累、外商直接投资和规模经济使其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地位进一步强化,东部地区的这些要素使其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西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玉米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选取2004-2008年数据资料分析了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吉林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显著,但生产效率优势不明显.通过对主产区玉米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发现:主产区玉米生产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成本,吉林玉米生产经济效益在四个样本中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收益水平.本文最后提出增强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云霞 《当代经济研究》2005,(9):41-45,F0003
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世界上两个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优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制造业闻名世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利用外资成绩明显;对外贸易额有绝对优势。而印度则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私人企业和知名品牌;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其经济增长极;有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中印两国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能实现各自的强国之梦。  相似文献   

14.
15.
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强调要素优势在一国产业定位中的作用,却把要素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忽略了其它的约束条件,致使践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化增长”之中,竞争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优势要素,因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距甚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定位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对本国产业进行国际定位时,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按照比较竞争优势原则定位我国的产业,既能解决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又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自生能力,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如何发挥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晓玲 《经济问题》2004,(12):57-59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中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亚洲经济研究委员会(ACAES)、中国改革开放坛论于近期共同主办了“新时代亚洲经济合作: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国际研讨会暨第24届亚洲经济研究论坛。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专家学者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府机构管理人员就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与投资、欧洲和亚洲的经济学发展、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等议题发表论文和演讲。以下两篇文章是本刊从该论坛有关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研究报告中摘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