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似乎同我们证实了高科技产业的魅力,中关村做为中国高科技的核心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纳斯达克的喧闹声中,中关村显得更加躁动不已。人们梦想有一天,中关村能够造就另一个“硅谷”神话。梦想会成真吗?  相似文献   

2.
是谁第一个提出要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是谁第一个在中关村创办了民营高科技实体?是谁放弃了院士的前程而选择做了一个并不成功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关村的发展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从1980年第一个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实体,到第一个提出要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时过境迁,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的标志,此时的陈春先又在想什么呢?中关村又将何处去?6月24日,《中国经济周刊》与陈春先教授展开了对话。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关村是我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尽管管理者对“把中关村建设为中国的硅谷”这种说法有些微词,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对中关村寄予厚望。因此,有必要对中关村与硅谷作一番比较。目的不是叫人们去“克隆”硅谷模式,而是发现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规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关村科技园区。  相似文献   

5.
刚刚进驻中关村软件园的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CEO朱希铎说:“作为首批入驻者,我第一眼就相上了中关村软件园的环境、位置、配套服务设施,作为美国微软在中国参与投资的第一家大型软件企业,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要想成为中国软件的旗舰企业,这里无疑是首选基地“.……  相似文献   

6.
刚刚进驻中关村软件园的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CEO朱希铎说:"作为首批入驻者,我第一眼就相上了中关村软件园的环境、位置、配套服务设施,作为美国微软在中国参与投资的第一家大型软件企业,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要想成为中国软件的旗舰企业,这里无疑是首选基地".  相似文献   

7.
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人,在中关村企业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风险投资虽然来自于硅谷,但投资人当中却有许多的华人身影,朱伟人就是其中的一位,经历也极具代表性。近年来朱伟人在中关村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不仅使这位五岁就离开中国大陆的老华人再次在国内扎根,  相似文献   

8.
数字·科技     
200家吉艾科技(北京)股份公司上市申请获证监会通过,成为中关村示范区第200家上市公司。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仅次于拥有250家上市公司的硅谷,排名全球科技园区(中心)的第二位。2011年收入过亿元的中关村企业将达到1550家,仅2011年新增的"亿元户"就有140家。据预测,2011年中关村企业技工贸总收人  相似文献   

9.
20年前,"中关村"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但2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不断推进,"中关村"三个字已经浓缩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中国创新精神的一种象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品牌. 20年时光荏苒,20年风雨兼程,中关村更像一个敢想敢为的青年,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已经从当年的几家零星企业聚集的一条街发展到现在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近百万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近万亿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但,中关村人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而止步不前,坚持不懈地创新才是前进的不二法则.展望未来20年甚至更远,中关村靠什么支撑未来的增长,这是中关村人一直求索的课题.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这正是中关村人面对未来发展的心境写照,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好比爬山,登上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然后又面对另一个高度,要过更高的坎.中关村的发展之路,就是这样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座风景美丽却又艰难曲折的高山.  相似文献   

10.
孙洪威 《走向世界》2014,(22):62-65
中关村以“中国的硅谷”而著称,而在IT界的人眼里它更是个江湖。江湖就有传奇,有英雄。这个江湖水太深,这里有太多的海归、神童和青年才俊。他们打下一片大大的天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声震江湖、,然而不论是业内还是他们自己,做得再大,也不妄称英雄。那么什么人堪称IT英雄?我曾问过业内大佬和权威的媒体,他们不约而同说了一个人的名字——王江民。  相似文献   

11.
《浙江经济》2010,(16):48-49
2009年3月13日,北京中关村掀开历史的新一页——被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中国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美国硅谷比较出发,分析了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制度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0月,中关村第一个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截止到目前,中关村已有18家产业联盟。覆盖了软件、集成电路、通讯、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领域。可以说,近年来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大学、院所、中介组织等,围绕技术标准成立产业联盟,已经成为活跃在中关村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产业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中关村创新集群的形成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它为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交流、碰撞提供了新机制,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创新走向外部协作创新。提高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王芳 《中国高新区》2013,(12):120-125
上世纪90年代末,海龙大厦旁有一个中关村的公交车站点,路东是中科院所在地,路西是海淀镇,为打出“中关村”这个品牌,发挥中关村优势,使新建的这一产业基地能与路东的中科院相呼应,使人联想到新的产业基地就在中科院西边,同样是科学和技术的聚集地,又能和中科院所在地有所区别,带着美好寓意,海淀区决定称之为“中关村西区”。  相似文献   

15.
李开复 《新财经》2001,(4):44-4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IT业来说,李开复三个字绝对称得上响当当,吴敬琏教授更是一位海内闻名的经济学大家,听听他们的意见,听听他们对中关村和硅谷的一些看法,将把我们对中关村的认识、对中关村资本市场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科海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成立最早的公司。我作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之一.在创办了科海之后,20多年来亲身经历见证了海淀园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IT卖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业态,不仅成为中关村的一种标志,更是IT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是谁第一个提出要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是谁第一个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实体?他就是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8月9日凌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创始人之一陈春先悄然辞世。这一天,他70岁的生日刚刚过去三天。有关医疗机构随后摘取了他的角膜,替这位立志“把光明留给后人”的科学家实现了最后心愿。  相似文献   

19.
2002年4月20日至21日,第三届新西部企业家论坛在西安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小企业成长的困惑及其对策”。西安采纳总经理刘俊先生在开坛第一天面对企业管理层的营销策略讲座中,举了一个例子:北京中关村在上世纪 80年代初刚刚兴起时,曾经有5000多家中小型高科企业,经过十年的市场洗礼,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仅剩下 438家,其他全部倒闭或者迁出中关村。  相似文献   

20.
从喧闹的中关村海龙大厦,经清华园向北,不远就是上地信息产业基地。2005年2月18日上午10点。虽然立春已经好多天了,但是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加上大风,使得这里静悄悄的,路上除了几辆呼啸而过的汽车,只有尚未消融的残雪。有人说今年是倒舂寒。而中关村在离中国“硅谷”的目标越来越远之后,对于这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倒春寒”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