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账户杠杆、投资者行为与股市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光伟  蒋军  王擎 《经济研究》2020,55(2):84-100
本文基于独特的证券公司信用账户数据研究了信用账户杠杆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融资机制对股市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信用账户杠杆的升高,融资交易者的行为更容易受到股票近期表现的影响:近期股价上涨后增加融资买入,近期股价下跌后增加平仓卖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方面,高杠杆下追涨买入的股票在短期内的超额回报显著为负;另一方面,仅有微弱的证据表明高杠杆下的杀跌卖出规避了损失。这些发现说明投资者在高杠杆下的交易存在非理性行为。最后,本文发现融资机制对股市稳定的影响会随市场杠杆变化:在市场杠杆较低时,融资交易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在市场杠杆较高时,融资交易显著增大了股价波动率和股价暴跌风险。  相似文献   

2.
交易机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价格发现效率和市场质量,合理的交易机制设计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以香港证券交易所收盘集合竞价的引入与终止两个事件进行研究,采用价格同步性的方法研究这两次机制的变革对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并运用Delay系数和相对收益分散度做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引入收盘集合竞价使得价格发现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而在终止收盘集合竞价后价格发现效率降低,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明了文章结论,这说明采用集合竞价能够产生更有效的收盘价。本文的研究不但弥补了现有集合竞价理论的缺陷.而且对沪深交易所今后的机制改革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股市价格波动的行业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A股上市公司股价行为月特征进行了分行业的统计分析,检验了股价收益和风险的行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公司的股价收益和风险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并购的短期和长期股价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1998~2002年发生于我国证券市场的1415起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收购公司的短期和长期股价表现。结果表明:并购在短期内给收购公司带来了显著的超常收益,但长期内则使得收购公司股东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收购公司的股价表现随公司的规模、财务杠杆、管理能力和政府关联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无论是短期内还是长期内市场都更认可小规模和低财务杠杆公司的并购;本文还发现,在对收购公司股价表现影响方面,政府关联和管理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上证价格指数、S&P500股价指数和WTI石油价格资料和t分布的GARCH模型研究了美国股价指数和石油价格指数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对中国股价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股价收益对中国股价收益和波动的影响尚不明显,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股价收益对中国股市的收益和波动的影响都是显著正向的;虽然石油价格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对中国股票价格收益均有负向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6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年度红利公告对股价及交易量的影响。我们发现 ,不论是首次分红还是一般的年度分红 ,现金股利所引起的股价异常收益显著小于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 (即现金和红股 )。此外 ,现金股利作为首次分红支付方式不受市场欢迎 ,其异常收益显著为负值。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纯净性 ,本文还进行了干扰排斥性检验 ,排除了除息除权日的溢出效应、大宗交易所引起的股价偏差及红利公告期间风险要素增加的影响。此研究回答了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公司红利政策与市场价格及交易额的相关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小非解禁”对我国A股上市企业股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大小非解禁"对我国A股市场的负面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发现:"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公告日具有显著的负异常收益表现,其市场负异常收益与企业业绩相关度不大,与流通盘大小无关;解禁时其市场负异常收益与解禁比例、市场预期表现显著负相关,与换手率、企业每股净资产显著正相关,与市净率、企业当季每股收益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据此,本文提出一些研究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吴兰 《时代经贸》2012,(20):178-179
本文以深证A股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来考查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卖出交易的超额收益情况。研究发现,内部人亲属卖出股票获得了超额收益。其次,在检验超额收益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内部人亲属超额收益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支持了信息层级假说和信息不对称假说。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行为应该得到监管机构的重视,尤其要警惕内部人亲属可能成为内部人交易管制的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9.
有证据显示,交易者的异质性行为导致美国股市中不同特征的股票收益或者来源于日内收益或者来源于隔夜收益,表现出日内—隔夜争夺现象,利用这一现象的日内—隔夜交易策略能够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考虑到中国股市实行T+1交易制度限制了这种交易策略的适用性,本文用大连商品交易所六个有代表性的商品期货品种对这种日内—隔夜交易策略进行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商品期货价格变动存在日内—隔夜争夺现象。第二,针对该现象设计出的日内—隔夜交易策略可以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第三,考虑市场状态的增强型日内—隔夜交易策略可以获得非常显著的更高收益,能够完胜买入持有策略。第四,扣除交易成本后,增强型日内—隔夜交易策略仍然能够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  相似文献   

10.
在极端收益风险形成机理的现有研究中,交易环节是其逻辑链条中缺失的一环;对于做市转让制度的实施效果,现有实证研究也普遍忽视了其对极端收益风险的影响.文章从交易环节入手,提出了一个解释极端收益风险形成机理的新假说,并以新三板市场引入做市转让制度为契机,实证考察了股票转让方式和极端收益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与实施协议转让的股票相比,实施做市转让的股票极端收益风险显著较低,但更多的做市商并未带来显著更低的极端收益风险;(2)做市转让方式对股价暴涨风险的抑制作用在熊市中较强,对股价暴跌风险的抑制作用则在牛市中较强;(3)股票转让方式对极端收益风险的影响主要通过股票流动性路径起作用,而信息有效性路径会起作用主要是因为信息有效性和股票流动性之间的高相关性.使用处理效应模型来控制自选择偏差的影响,使用不同的极端收益风险度量指标,延长极端收益风险的计算窗口,均不改变上述实证结果.这表明,交易环节是影响极端收益风险的重要因素,做市转让方式的引入有助于降低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极端收益风险.文章对于深入理解极端收益风险形成机理、改善新三板市场交易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来自台湾股市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台湾股市数据,主要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参照Kaniel et al.(2008)构建了个人投资者交易不平衡性指标─净交易,以反映投资者股票交易的强度。采用这种交易不平衡性指标来构建投资组合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首先研究个人投资者交易和股票的收益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分析投资者的交易策略,然后研究个人投资者净交易的收益预测能力从而分析个人投资者交易的信息含量。本文研究发现:台湾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采用负反馈的交易策略,并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表现出很强的处置效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的信息含量不足;个人投资者交易中的盈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过度反应和价格冲击。文章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EKOP模型,从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在信息公告前后知情交易行为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知情交易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公告期间普遍存在,在信息公告前期最为严重.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的变化对知情交易概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超额收益与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对知情交易概率和超额收益都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揭示了机构投资者是知情交易行为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13.
现有信息披露机制决定了季度内基金投资行为不可观测,这导致了基金及投资经理的委托—代理行为,强化了基金短期炒作和投资风格轮动动机。本文借鉴Kacperczyk、Sialm和Zheng(2006)定义的"收益差值"指标,用以衡量基金的活跃交易收益及隐含成本,采用拓展的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对30只股票型基金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收益差值"指标对基金超额收益贡献明显,进一步采用市场周期虚拟变量说明基金交易活跃程度呈现周期性趋同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加剧市场波动,其内在根源在于现代金融理论中资产定价理论假设与投资者行为的背离。  相似文献   

14.
《经济研究》2017,(11):135-149
本文运用2009—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了企业创新投入与股票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这一关系下管理层的行为决策。研究发现:(1)创业板公司创新投入越多,股价崩盘风险越低,投资者获得的超额收益越高;(2)在可能存在的企业内部"绩效提升"机制与外部"投资者关注"机制中,后者发挥重要作用;(3)企业创新投入越多,管理层减持可能性越高,投资者关注成为管理层主动调整R&D投入并借机减持的工具;(4)当股市是"牛市"或者企业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较高时,创新投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提高超额收益的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投资者对创新的关注使得高创新投入伴随着低股价崩盘风险和高投资收益,理论上讲这有利于鼓励企业创新,然而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创新投入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吸引投资者关注并借机减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角度考察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披露其他综合收益能够显著降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并且该效应在内部信息环境和外部制度环境较差的公司中更显著。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披露其他综合收益不仅能够直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还能够通过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他综合收益各组成项目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宋威 《当代经济》2007,(23):156-158
证券市场上不同证券的收益常常协同变化.传统观点认为基础价值的协同性决定收益协同性,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交易诱导协同性.本文以2002年7月~2006年11月间上证180指数7次调整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回归分析实证发现:国内市场存在收益协同性,交易行为产生收益协同性.本文将行为金融学的最新成果应用于中国的研究中,对证券间收益协同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红兵  张兵 《经济学报》2022,(2):166-200
T+1交易制度通过影响投资者交易偏好与决策行为对投资者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交易约束影响投资者交易意愿出发,构造并度量了T+1交易制度理论变量。通过分解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的投资者高频逐笔交易收益,本文实证研究了T+1交易制度对投资者的利益影响。研究发现:(1)投资者日内买入股票会承受大幅度的隔夜回撤,平均回撤幅度要高于日内赚取的收益,且股灾时期回撤幅度更大;(2)T+1交易制度正向影响早盘投资者的总收益而负向影响尾盘投资者的总收益,原因在于T+1交易制度改变了日内不同时刻的交易成本;(3)融券卖空机制未能缓解T+1交易制度对投资者卖出权利约束的负面作用,强化了T+1交易制度对投资者收益的负向影响;(4)投机炒作者能充分利用制度规则诱导散户交易,个股的彩票、噪音特征越强、后续交易日的成交量越大,参与交易的投资者的亏损越大。本文的研究不仅检验发现了现行T+1交易制度的不足,更为基础交易制度改革完善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设计了优化的发电权交易机制:购买发电权采用不完全竞价方式,出售发电权采用统一出售价方式,企业可以同时提出购买和出售发电权请求,由交易中心通过合理的决策,使节能减排效果最优。根据所设计的发电权交易机制,构建出决策模型。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引入补贴和分享系数,分析了发电企业的报价行为,建立了高效的模型求解算法。  相似文献   

19.
2010年4月6日,我国正式推出了沪深300股指期货,改变了我国原本只有商品期货的历史。我国的股指期货由于交易时段的特殊性,会比现货市场早开盘15分钟,晚收盘15分钟,而在这30分钟的交易时间内反映出来的信息对于投资者对现货市场走势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股指期货前15分钟和后15分钟的对数收益率和上证指数的日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自2007年6月1日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的公开市场交易行为。本文的结论表明,在实施了内部人交易监管法规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依然能够利用私有信息在二级市场上赚取超额收益。当内部人购买或出售公司股票时,股票市场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而这些超额收益的大小直接受到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企业是否为国有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越差,则内部人赚取的超额收益越多。依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