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果我们问:独生子女一代员工最喜欢那位企业家,我想,王石一定是第一。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前卫的企业家,却坦陈自己已经过时:他对记者说,我不具备带领万科进入世界级公司的能力,这个使命要郁亮这批新领导人才能完成。我在2005年11月9日召开过一个主题为“为独生子女正名,逼过时企业家退休”的记者招待会,我想对目前当红的那些企业家说,如果你们不能够领导独生子女,那么,淘汰的将是你们。道理很简单,独生子女未来是我们的员工主流,消费者主流,而你的成功却是在双轨制下,在依赖型员工环境,在不成熟的消费群环境中形成的,如果你不超越自己,等待你的是什么?所以,我个人觉得超级女声是一个历史性的象征,是中国独生子女走上历史舞台的一个预演。王石从这个活动中看到了的是未来企业家的自我反省,我也建议那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放下架子,去借一套“超级女声”录像带来好好看看。从各区域的“海选”开始看起,看看新新人类们是如何选择心中“英雄”?看看他们是如何把那些所谓的专家扔到一边的?看看决赛期间,各地兴起的“粉丝”是如何自发上街拉票的……如果你懂独生子女如何 DIY 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你就懂他们正在 DIY 中国新型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2.
新闻背景“合法合规”、“曝光频率”、“创新精神”、“个人魅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词汇往往成为我们评判一个企业是否成其为优秀的企业,一个企业家是否成其为受欢迎的企业家的固定标准.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共识、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的运营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都与之相对应地发生着悄然改变.我们又该如何评判一个企业优秀与否,一个企业家成功与否?围绕这些问题,借着2014年8月8日召开的第五届大学生社会责任夏令营间隙,本刊面向参加此次夏令营的24名大学生发起了一个“谁是你最喜欢/不认可的企业和企业家”小调查,希望藉此调查,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企业具有哪些特质,另一方面亦希望能够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评判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们不想刻意去“炒作”某个富豪的问题,但“问题富豪”现象值得全社会来关注、来思考—— “富豪们”或多或少地出现问题,是否有其共性?或者说,他们出现问题是偶然还是必然? “问题富豪”多为民营企业家,这对当下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否形成冲击?我国的民营企业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健康发展? 毋庸讳言,正是因为“问题富豪”的相继出现,我们对财富有了相当沉重的解读。我们不必“仇富”,但对“富豪”的问题我们必须警醒——要让财富在阳光下攀升,让民企成为催生真正企业家的摇篮,需要我们共同来努力!  相似文献   

4.
白友文 《浙商》2008,(24):56-57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商业世界,一线企业家或许没有专家们那么“高瞻远瞩”,但他们最先、也最真切地体会到经济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们的动作,受经济形势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到经济走势。在经历着经济衰退这个“寒冬”的同时,我们仿佛也从“熊市”里看到了曙光。眼下民营企业家是如何看待经济走势的?又是如何看待并购的?为了解这些情况,  相似文献   

5.
苏小和 《商界》2006,(1):18-20
用于实验的一代人 我很能理解众多在多元化道路上狂奔的中国企业家,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之下,他们可能是最善于生存的一群人,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态”。但理解归理解,我却要说,中国目前的企业家群体只是“用于实验的一代人”,他们之中极少有人能最终成为大器,他们所管理的企业绝大多数将成为过眼云烟,他们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复杂而坎坷的国家在通向自由经济过程中必须的实验品。  相似文献   

6.
《商界名家》曾做过《中国企业家生态警示录》的专题报道(见《商界名家》2003年10月号),对“转型时期的企业家之死”、“中国企业家非正常死亡”、“中国民营企业家生态现状”等方面均有详细披露,业界反响强烈。而让我们痛心与不安的是,在2005年的头3天,又有赵恩龙、徐凯两位民营企业家以“自杀”这种极端方式先后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再次向我们凸现了民营企业家生态问题的严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用激情建造     
丰田公司开始实施精益的时候,他们对员工有这样一个要求,他们希望在三年内追赶上欧美的汽车公司,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汽车公司,然而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却用了三十年。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谁想成为下一个“丰田”,那么就现在开始精益吧,它会帮助你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商》2004,(5):49-51
关爱员工是小善,但积小善可以为大善,心胸狭隘的企业家是度不过危机时刻的,一个欺骗员工的企业家是在欺骗他自己。为了企业能够长久,还是从“关爱员工”这个小“善”做起吧。  相似文献   

9.
《进出口经理人》2009,(9):76-76
4年前,柏唯良教授告诉我们“细节营销”的精妙之处,现在他又精益求精,对自己有了很多“破”和“立”。这是“发现、测试、完善、科学管理”的再生之旅,也是学问家、企业家的达善之径。  相似文献   

10.
一双筷子值多少钱?在张军的筷子专卖店里,最贵的一双筷子标价一万多,最普通的筷子一盒也是好几百,他们一年卖筷子的收入是5000多万。张军的人生和筷子密不可分。“我们一家人都跟筷子打交道。”在江西,他们自己种毛竹生产筷子,但一年到头辛下来,挣不了两个钱。便想自己设摊卖筷子。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环境,这其中的生态环境质量,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目前频频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让我们行动起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为“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作出贡献。面对西北的主态环境,甘肃众多民营企业家已经采取多种方式,投资荒山、荒漠他们的出发点不仅是要在甘肃多营造一点绿色,他们看重的是在此而生的一个全新产业。 正是在这样背景之下,中国光促会有关领导意在甘肃营造“中国民营企业光彩世纪林”,其目的既在鼓励民营企业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又为东…  相似文献   

12.
张一杉 《大经贸》2009,(2):51-51
呼唤企业家精神 当金融危机的寒意刚在大洋彼岸萌生之时,马云就做出了“过冬”的预判;而此时此刻,当诸多全球经济体的参与者们不断抱怨这是一场灾难时,他又开始了自己独立的预判——10年后,全球商业社会将进入新的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丰田公司开始实施精益的时候,他们对员工有这样一个要求,他们希望在三年内追赶上欧美的汽车公司,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汽车公司,然而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却用了三十年.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谁想成为下一个“丰田”,那么就现在开始精益吧,它会帮助你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销售与管理》2005,(9):63-64
创业,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蛊惑力的名词,然而在不少理财观念谨慎的人来看,义无反顾地“下海”无异于“赌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在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同时,做投资不多,风险不大的“在职老板”。2003年7月,上海市推行允许在职人员工作之余投资创业的政策,在职老板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们一半是雇员,一半是老板;他们一边为别人的钱程奔波,一边为自己的生意而操劳;他们为兼顾工作和创业而辛苦着,同时也为自我价值的提升而快乐着……让我们走近这些在职老板,听听他们创业的甜酸苦辣,成功秘诀,再看看哪些领域适合更多的人在职创业。  相似文献   

15.
“神六”的成功发射,我们在为我国航天科技人员的又一杰作欢呼雀跃之时,人们很难将航天工程同检验检疫国际旅行保健中心的工作联系起来,然而对江阴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保健中心人员而言,这是他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他们为此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相似文献   

16.
谁在2005年为我们提供了经济新思维?哪些汽车企业家跨越困境异军突起?谁是2005年中国最引人注目的自主品牌新锐?哪位平凡的人物引发了2005年中国汽车领域的波澜起伏?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又为社会做了哪些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7.
谁在2005年为我们提供了经济新思维?哪些汽车企业家跨越困境异军突起?谁是2005年中国最引人注目的自主品牌新锐?哪位平凡的人物引发了2005年中国汽车领域的波澜起伏?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又为社会做了哪些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8.
陈玮 《商界》2008,(6):56-59
在这个浙东南的小镇上,被视为弱势群体的工人们,他们更愿意以己之力维护自己的权利,而非上访、罢工……长屿的行业工资谈判,促成了劳资双方“公开表达”的可能,虽只是开始,但已向我们展示出一条未来的路径。2007年11月26日温总理作出批示:“温岭的做法可以总结推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又将成为全国复制和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企业界,郑永刚和他的杉杉近8年来一直广受争议。连郑永刚都将自己称为“喜欢无中生有”的人,他在1990年代初首创“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建成了当时中国服装国内市场最庞大的直营销售网络;他在1996年将杉杉股份包装上市,成为中国服装业首家 A 股上市公司;同年,他聘下中国名气最大的两名设计师力推时尚女装“法涵诗”,开服装名牌与名师联手之先河;1999 年,他又大刀阔斧地进行“生产剥离”和“渠道再造”,将原有的自营销售渠道全部改为特许加盟模式;自总部从宁波迁往上海后, 郑永刚又涉足多元化,投资与服装八竿子打不着的锂离子电池材料;2001年,杉杉在核心品牌西服之外,又搞起“类 NIKE”模式的“多品牌国际化”运营……这样的跳跃式发展,天马行空得让外人相当摸不着头脑。随着杉杉西服的 LOGO 从大城市高档商场中消失,无声无息中“杉杉系”又起来了一批新品牌。“杉杉现象”甚至成为管理学界的一个话题。在本刊看来,“杉杉现象”确实足以成为一个管理学话题,但并非因为这个昔日霸主市场占有率的下滑——我们发现,8年前郑永刚和杉杉开始的改变,恰恰是今日诸多中国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传统制造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沿着所谓“微笑曲线”的价值链向吴敬琏所说更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对一家主业有着辉煌历史但过于成熟的企业来说,到哪里寻找更具成长性的“第二主业”,以规避原来单一主业的生命周期给企业带来的利润风险?中国企业除了依靠劳动力成本和销售业务员人海战术之外,应该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超越 OEM 的系统锁定?一个传统企业向现代国际化公司的转型,需要完成哪些组织架构、内部管理、战略决策、执行机制、企业文化、绩效评估、人才更替等方面痛苦的嬗变? 横亘在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难题,郑永刚已经提前思考了几年;杉杉摸索走过的道路,为它的同行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案例。因此,本刊试图通过细节性采访,还原8年来杉杉不断改变自己的实践,洞窥经济气候变化下这家中国企业近8年来的命运和探索,也为更广泛的中国企业界展现走向未来的某些可能性。过去的2005年,杉杉迎来了一场丰收:营收超过80亿元,服装销售增长25.8%,利润增长59%,远远超过杉杉单一服装品牌鼎盛时的规模。郑永刚说他自己舒了一口气,但此时论成败仍为时尚早。对最多只有20年历史的中国市场化企业来说,在越来越多变和复杂的竞争局势下,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只有不断创新,如同杉杉的企业口号一样:“Let's change ourselves”  相似文献   

20.
沈天澜 《广告大观》2004,(6):116-123
2004年5月15日上午。众多来自于福建及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齐集福建武夷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生于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企业家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和企业界最中流砥柱的一代,他们身上凝聚着太多的记忆和情感,他们也是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一代。相聚武夷,回忆往昔,共话激情,这次论坛精彩展示了企业家们的个性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