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策略也从最初的产品输出和生产的本地化向销售、生产、品牌、人才、研发等全面的本地化转变,而且很多公司在本地化方面取得了成功。我国企业要与之竞争,必须取长补短,充分发掘我国企业的优势,其中本地化优势就是克敌致胜的一件利器,培养和强化这种优势是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研发的本地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中国来说,跨国公司实施研发本地化战略一方面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活动中趋利避害,成为中国企业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提高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水平是东道国获取外资企业技术转移与扩散的重要途径,但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水平的提高却受到东道国区位优势、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采用我国2001年-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以及对面板数据模型的分组,实证研究了各种因素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程度的影响及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外资企业出口的强制性要求等因素对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具有正面影响;市场规模因素仅对市场占有型的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具有正面影响;市场化水平、贸易体制的对外开放水平、东部地理区位优势等因素对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具有负面影响或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加入WTO为中国建筑企业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全球化的竞争。这个全球化竞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国建筑企业将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全面竞争,中国建筑市场变成了国际建筑市场的中国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建筑企业将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市场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但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中国企业都将直接面对拥有高度信息化优势的国际企  相似文献   

5.
聚焦董事会本地化的“度”,从个体和群体角度分析本地董事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通过匹配2007—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注册地与董事会成员籍贯地数据,实证检验董事会本地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权力、文化情境下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本地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适度本地化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但过度本地化会损害企业创新,而且这种倒“U”型关系在董事长是本地人、地区信任文化氛围浓厚的情况下更加显著。进一步的中介机制检验发现,董事会本地化通过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董事会人力资本质量进而作用于企业创新。此外,良好的媒体监督和法律环境有助于抑制董事会本地化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从董事会成员地缘属性视角丰富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揭示了董事会本地化对企业创新的“双刃剑”效应,对推动企业创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如今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外企业纷纷抢入中国市场,分得甜羹,使中国企业生存空隙变的狭窄,是模仿,还是抗衡,已使很多企业失去方向。企业要想走出低靡状态,何不尝试下业态创新,寻找新的竞争力优势,说不定企业就能成为行业大军的领头羊。不难发现,成为行业老大的企业,都  相似文献   

7.
老板箴言     
《企业家信息》2012,(10):128-128
跨国互联网企业能否在中国取得良好发展.与其本国市场大小、中国市场环境都有关系。跨国公司的应变机制无法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是本地化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这个高速成长的市场中,一个本地化的、高度授权的、能够灵活快速应变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腾讯CEO马化腾  相似文献   

8.
1 机械产品国产化创新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外商纷纷投资中国办工厂,如著名的ABB跨国公司在中国设有20多家企业,其产品的销售主要是中国国内市场。这些外资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人才本地化、产品零部件制造国产化,即产品的核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物流业的逐步放开,已经使国外的物流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国外的物流企业多为大型跨国公司,在硬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我国本土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进行服务创新是有效的解决途径。文中从物流服务创新的内涵及思路展开论述,最后提出了物流服务创新的五条具体途径,为企业开展物流服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欣华 《企业文化》2012,(12):59-60
微软与苹果,两大IT巨头不约而同地发布最新产品。专家指出,微软、苹果新品皆向迎合市场方向转变.中国企业除了发挥本地化优势外,还耍更加重视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艾默生在中国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扩张的越来越快,需要大量熟悉国内市场、熟悉国内员工管理和消费者习惯的人才协助公司进行市场扩张,因此,艾默生非常重视人才的本地化,国内员工本地化率达到95.5%。为配合艾默生在中国业务发展的策略,保留和发展企业的目标人才,也需要一套员工职业发展计划来提升和配合组织发展的能力。艾默生在国内积极开展了高级人才的职业发展计划,通过这个计划在国内培养企业的接班人。我们  相似文献   

12.
产品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但也是比较困难的。企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市场的真正需求在哪里?市场非现实的潜在的需求在哪里?企业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现实的或潜在的市场需求?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企业在产品创新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是难题,这也致使这些企业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客户的现实需求或潜在需求,甚至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原因而无法作到产品创新,而导致企业产品销售不畅,企业缺乏活力。  相似文献   

13.
国外的企业是用品牌、用文化占领中国纺织服装的中高端市场,而中国的企业却是用成本、用生产优势,为国外品牌做加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技术创新的状况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面访调查与问题发现 根据对北京、天津、四川、湖北4省市7个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表明:近15年来,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培育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能力和活动已有所提高;政府对创新的激励、引导和支持正在加强;社会对新颖商品和服务的容纳、偏好和追求逐渐形成,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的宏观环境已经初步具备。中国企业在当前和未来的市场角逐中加大创新力度,谋求优势的趋势十分明显。在面访过程中,各地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15.
<正>一、企业持久创新的演化模型企业的市场表现处于本文主题的核心。首先,我们需要准确地定义企业绩效。Metcalfe和Gibbons(1986)用三个概念描述了企业在竞争中的表现:效率、适应度和创造力。效率是企业将技术优势(即创新)转化为经济优势(即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由企业在技术和商业上的表现来衡量(如劳动生产率)。技术和商业的表现是企业经济优势的指标。事实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企业开始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如何通过全球学习路径创新与战略设计来迅速培育和积蓄能够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与核心知识,又如何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合作中学习其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与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首要的战略问题,并进而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WTO,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小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但要实现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还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入WTO,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遇到契机 加入WTO是一个双向市场开放的过程,一方面是国外产品和企业将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是我国产品和企业将有更多机会打入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小企业将与世界先进技术、新的工艺流程和科学管理方法频繁接触,从中获得诸多技术创新机遇。 1、一体化市场的更多获利,引…  相似文献   

18.
胡天存  陈超 《经济界》2003,(4):79-82
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更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决定该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产品创新,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已成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产品创新领先企业作为市场第一进入者在市场份额和获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经济还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全球化市场既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也提出了很多严峻挑战,想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企业就必须要在保证自身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打造国际品牌,提升中国企业知名度,只有如此才能够与国外的企业进行高层次的竞争。然而,目前我国在世界上知名的品牌并不多,很多优势企业都忽视了打造国际品牌的相关问题,这无疑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中国企业要拥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社会担当,做强中国企业品牌。  相似文献   

2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江西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江西的企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江西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发挥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开海外市场,扩大出口贸易;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市场经济规则和运行机制,加快制度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