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投入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党中央扶持和发展粮食生产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尽快实现粮食自给的奋斗目标,积极筹措资盘,增加农业投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1992年全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00亿斤大关,达到209.4亿斤,实现了自治区粮食自给有余。1993年粮食产量达到221.6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人均占有粮食1008斤,位居全国第三位。1994年虽遭受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达到216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200亿斤以上.从过去每年调入20亿斤粮食变为调出粮食。据统计,1992—1994年垒区净调出粮食102.8亿斤,年均调出粮食34.33亿斤.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粮食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十一连增’,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粮食供应进入了历史上最充裕的时期,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也处于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在粮食安全局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居安思危仍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些基础正在受到挑战。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局局长程国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上发表的观点。在这个论坛上,中外代表就谁来对中国的米袋子负责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贺菊煌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3-6,18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继续增加,粮食问题仍将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讨论中国未来15年的粮食供给和需求的形势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6.
7.
科技进步与中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玉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14-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依然是粮食问题。随着中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化的趋势加快,中国粮食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在人类即将迈向21世纪之际,要使粮食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不断满足人们的有效需求,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选择、技术扩散等环节 相似文献
8.
陆伟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1):27-31
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粮食的产销变动趋势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是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粮食预警预报系统”的一项阶段性报告,主要通过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反映我国粮食产量、消费量、合理储备量的中长期变动趋势(1995-2020年),并作出相应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近前期中国粮食流通体制与市场化匹配的关联分析 在通常意义下,粮食流通体制指的是产后的商品粮进入流通领域的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及管理权限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专门从事该事宜的是国务院及所属国家粮食局领导下的各省、地、县、乡级粮食部门,他们担负着粮食产后的收购、调拨、储存、加工、销售的繁杂、繁重任务,自觉不自觉地起到了连接“三农”,影响“三农”的作用,继而影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西南粮食流通走廊是打通北粮南运、南粮西进的最优通道;防城港粮食中转库将是西南诸省最大的粮食中转集散基地。广西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优势明显。”自治区粮食局局长梁雨祥在展望广西粮食物流业发展时说。 相似文献
16.
17.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12.65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粮食则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三个台阶。总产达到4900亿公斤以上,年递增率达3.4%,基本解决了人们吃饭问题。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1996年粮食总产量冲上历史新高后,已经连续两年徘徊两年下降,而且这种下滑势头还在继续,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面积、稳定粮食产量,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开放成果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提高质量,是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形势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