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三刚 《消费导刊》2011,(1):119-119,68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革命行者,而且是中国现代国家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宪政思想是现代国家建设在政治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伟大的政治家,它的政治思想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更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孙中山政治现代化思想的内容包括五权宪法、权能分离、政党政治与地方自治,这些政治思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时代的基础上孙中山思想又有所创新,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国家自由观、社会进化民权、复合民主制,这些制度为我国在民主制度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开辟了道路。孙中山政治现代化思想沿用至今,使政府与公民的权力协调发展,民主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民主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章 《消费导刊》2009,(11):237-237
中国的民主之路究竟怎么走,这是牵动世界的大问题。走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和宪政民主相结合之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大力拓展社会民主、实现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互动、坚持宪政民主,保障民主的有序推进,是中国民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吴玲 《商》2014,(40):46-46
在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两大思想流派,这两种思想一直相互冲突又相生相伴。伴随着管理主义的发展,宪政主义理论大体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本文以宪政主义对管理主义的批判为线,通过分析早期公共行政学、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五个阶段的理论主张变化展现宪政主义的理论演变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科学、健全、合理的财政体系是维系国家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正源于此,从宪法的高度认识税收制度,以宪政的实施规制税收行为,从而形成一套民主财政制度,便成为现代国家的普遍价值追求。民主财政在结合了宪政主义与法治主义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的功用,对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意义重大。因此,结合中国国情,在宪政视角下探讨民主财政制度的内涵及其制度构建要点,无疑是甚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报刊理论家。他热衷创办党报,宣扬党报思想,是中国新闻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报纸应是党的喉舌的革命家。一、孙中山党报思想的形成1.个人自由还是国家自由孙中山历来重视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7.
通过阐述人民主权理论的基本含义、人民主权的实现等问题,着重探讨了在宪政的框架之下人民主权理论的意义和启示,旨在说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人民主权理论已经从资产阶级革命的工具变为了现代宪政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原则。因此,我们不应当仅仅把人民主权学说作为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正当性的宣言,更应当建立严格的措施保障其在宪政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孙书建 《商场现代化》2007,2(18):217-219
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其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维护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的历史使命,而反垄断法的根本使命却是通过维护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来实现政治领域的自由与民主,促进和保障宪政的实现。正是因为反垄断法中具有浓厚的宪政理念,反垄断法才具有经济宪法的重要地位。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垄断法已成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尽快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宪政的角度,对反垄断法的理念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制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正本清源。秉承宪政的理念,我国反垄断法的尽早出台和有效实施才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9.
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就在10月9日这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百年锐于千载。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对19世纪的描述。而20世纪初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那场革命及革命后至今的一百年,更何尝不锐于千载?我们该如何打量辛亥革命这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征途中,这场打响亚洲民主第一枪的伟大革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一不同于以往王朝更迭的社会巨变之下,蕴藏着怎样的时代逻辑、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得失,又凝聚着怎样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人类历史的伟大事件。纵观中国近现代史,20世纪,中华民族在争取解放和振兴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中,相继造就了三位伟大代表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毛泽东同志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倒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奠定了转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石;邓小平同志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义无返顾地集中力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向芬 《中国报业》2011,(10):31-32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报刊理论家。他热衷创办“党报”,宣扬“党报思想”,是中国新闻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报纸应是“党的喉舌”的革命家。一、孙中山党报思想的形成1.个人自由还是国家自由孙中山历来重视思想启蒙,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问题,促使他在政治革命中以“国家自由”为重。  相似文献   

12.
宁慧娟 《致富时代》2011,(8):198-198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宪法必须在民主的社会中方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必须具有民主的特质,宪法才能获得真正的实施,人民的自由和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公权力才能不为所欲为。近代德国的宪法是在取得战争胜利和推翻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致力于将民主制度引进本国的政治体制中,这一努力充分的表现在德国宪政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该文正是通过对近代德国宪法制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德国如何用宪法来实现政治民主,从而为我国的宪政民主化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郭晓果 《消费导刊》2009,(17):155-156
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制度样式,民主法治构成了现代社会宪政制度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增进人民权利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和完善民主法治的过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社会,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在谋求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进行了艰辛探索,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成果,独创中华民族的治国方略,形成了以主权在民为核心的现代民主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直到今天对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纵观孙中山先生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一方面是受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影响,是对古代的民本思想、古代的监察制度以及科举考试制度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评理论基础,本文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社会并科学地阐释其宗教批判思想,以当代视域来探究马克思宗教批评理论所存在的当代价值,从而得知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实践层面上、无论是在宗教领域还是现实生活领域都有其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荣鑫 《商》2016,(4):108-109
20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开始关注民主理论的另一种动向,或者说民主理论的延伸: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并不是一种新的民主形式,从1980年约瑟夫·毕赛特提出"协商民主"这一概念,到后来尤尔根·哈贝马斯、伯纳德·曼宁、乔舒亚·科恩、詹姆斯·博曼等对这一民主形式的详尽阐释,都在很大程度上将协商民主视为选举民主即代议制民主的一种补充形式,如何定义协商民主在多元文化现实、全球治理复杂化的今天很难做到,但作为一种程序理想,协商民主更进一步的阐述了政治决策的合法性,同时受到哈贝马斯思想影响,民主观念从偏好转换取代偏好聚合,协商民主更能适应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在代议制民主日益趋向庸俗化精英主义的当代民主模式下,协商民主为自由的个人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的参与政治的方式,尽管协商民主在其理论构建及初步实践中,抑或出现协商过程中的精英主义或寡头政治,但协商民主的民主价值为当代民主实践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发展模式,本文就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相关思想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下协商民主理论发展达到更明晰的认识的同时创新协商民主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7.
若单独、分离地看待民主和宪政的问题,通常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而民主、宪政都各自存在内部缺陷,它们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互相批评、互相补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有始无终的,但此过程的稳定状态便是民主和宪政的良性互动.民主与完政在精神上的融合,就要求构建完政民主体制,以程序法则为规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平思想是中国近代最具普遍意义的精神追求,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也是传统仁人志士的美好理想。我国近代思想家洪秀全、康有为以及孙中山是近代社会公平思想的代表人物,对构建公平正义社会作出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他们的公平思想进行分析有利于当代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以推进高校党支部履行职责体系,搭建服务师生的平台为目的,将"微时代"与党支部建设融合,成了加大思想理论宣传、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务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本课题探讨"微时代"与高校党支部建设融合的意义,提出了从理论层面把控"四项结合",从实践层面落实"五大保障",确保"微时代"与党支部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党支部更好地履行职责。  相似文献   

20.
常晓波  李俐 《华商》2008,(11):121-122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就是民主与否的问题,在宪政的视野之下,用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不仅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在践行宪政,而且还可以衡量这个国家宪政尤其是民主的水准如何。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