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益分配不均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可将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源开发企业和地方居民(含移民)等,由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冲突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权利冲突,所以政府应该完善资源开发的产权归属政策,成立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加强管理,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补偿形式与制度,以改善利益相关主体间收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权与利益分割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其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带动和中央与地方合理利益分配关系的确立。然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乃至财政优势转换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西部资源富集区政府和居民并未充分享有资源开发的经济成果,“繁荣”中的贫穷成为当地一大特征。本文从我国矿产资源产权配置视角出发,剖析了西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矿业企业与居民之间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应推动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及财政分配制度改革,以期构建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益分割机制,促进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西部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实地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数据,分析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问题。研究发现,西部矿产资源开发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并存,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带动资源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负外部性表现为对资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而通过明晰矿产资源产权、强化资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唤醒民众环保意识、统筹利益相关者利益,可促进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西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资源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进入成熟阶段,各利益方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公共旅游资源具有公益性质,但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片面注重经济利益,弱化公众利益,导致利益分配失衡引发矛盾.在公共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背景下,从各方利益相关者诉求、权责主体分离、环境保护系统等视角,探索公平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旅游共富是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浙江舟山虾峙岛为例,对旅游共富进行探讨。在共富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业、海岛居民、旅游者四个重要角色,并分析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和相互关系,最终构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模式,以期对海岛旅游共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繁荣地方经济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除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实矛盾,旅游开发中的"人及其关系"的多种问题和利益冲突随即产生.文章试图找出民族地区旅游地利益诉求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引发相关利益者主体间问题冲突的结构性原因,构建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模型,为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后续研究提供条件,从而能为旅游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提供直观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关于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阶段,我国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根本途径是多渠道畅通民主;关键是加强利益诉求制度保障,平等享有制度资源;着眼点是拓宽和畅通渠道.同时.还要以社会组织表达利益诉求,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良性互动:发挥大众媒体利益诉求表达作用;引导群众用合法正常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困境表现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这些因素导致实践中城镇规划滞后甚至无效,使得土地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城镇发展逐渐偏离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文从地方政府、开发商及当地居民的博弈关系出发,分析了出现该困境的原因,并以期探索出一条有效实施规划、兼顾三方利益的政策之路。  相似文献   

9.
参与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主体并非是全部应然主体,这就导致许多应当参与到利益分配中的主体未参与到利益分配中,侵害着这些主体利益的同时也在损害着社会公平。后代人缺位、资源地居民利益保障弱势以及公共利益保障的空白均是现有分配制度下存在的主体保障缺陷,通过构建一系列法律制度保障这些和应然主体的应得利益,实现矿产资源利益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演变的研究,发现我国矿权体制的演变动因主要是矿业活动中政府与企业双方各自利益的变化,以及相互的利益;中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天然林保护固有的特征决定了其公共产品特质和政府集中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易出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划分的不一致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保护与工程实施地经济发展的矛盾,因而呈现出无效化特征。以分析中央政府和林业企业的目标差异性为基础,提出中央政府是天然林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同时,在遵循各相关利益主体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保证企业合理的经济收益才能实现天保工程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区域内生发展成为国外农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成功模式,对我国农村、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区域内生发展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科学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区域内生发展内容包括区域内生发展力量、资源科学利用与实现综合效益。区域内生发展单元由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组成,文章从利益相关者、产业和城乡视角分析区域内生发展机理,构建区域内生发展机理模型,以促进区域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府的制度安排服从于收益最大化目标是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它决定了国有银行绩效目标由社会目标优先逐步向自身绩效优先的转化。由于中央政府对公有产权保护的内在倾向性,强制性变迁方式下市场机制发育的不足,以及地方政府、国有银行本身以及国有企业等利益集团的利益约束等,政府具有对次优制度安排的选择偏好。最终国有银行制度安排的优化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建设和政府市场角色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监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群  杨悦月 《商业研究》2006,(21):168-170
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负债风险日益加大。任其蔓延与发展,必将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诱发各种社会矛盾。所以要建立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监管的配套机制,只有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实现了良性循环,财政管理趋于规范,负债风险监管的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产权制度的不完善是引起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的重要根源。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造成土地所有权收入被政府获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本应属于全民获取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被国有企业获得,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缺陷使得本属于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收入被少部分人获得。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深层次问题,未来应该从制度根源上进行改革,不断完善产权制度,从根源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其中,居民储率平稳增长,政府和企业储蓄上升明显。储蓄率的上升给中国经济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现有理论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性别比例失衡、政府和企业收入增加、房价快速上涨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储蓄率的畸高和上升。而本文认为,其根源在于中国的权力(资源)结构失衡和地方政府之间为GDP而展开的竞争,因为以GDP最大化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竞争会导致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重资本、轻劳动"、"重城市、轻农村"、"重投资、轻民生"、"重国企、轻民资"等问题,并且权力结构失衡会导致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7.
运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采取Hsieh等的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源错配及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有、集体企业的资源错配较为严重,港澳台、外商企业则较低;中西部地区资源错配程度高于东部,中部高于西部;重工业企业资源错配高于轻工业。从企业TFP发展潜力来看,如果有效消除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错配,全部工业企业的总量TFP可提高51%以上,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总量TFP有望分别提高45%和18%以上。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存在历史、理论和资源三大陷阱。分别由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与民众所求的差异和不经济的空间格局造成。若要跨越三大陷阱,这就要做到:投资项目由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决定取舍;政策要帮助穷人,不帮助穷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由国家投资,压缩西部不经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我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并未产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现象,这既与转出地区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集群产生的效应有关,同时也受到了转入地区政府政策选择的矛盾、产业配套能力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物流成本高等的负面影响。指出转入区和转出区都做出产业政策和布局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