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预计2023年国内物价水平温和可控2022年,国内通胀呈现出“PPI高位回落,CPI低位回升”的特征,通胀剪刀差逐步收窄。进入2023年,在外需持续走弱、内需企稳回升的背景下,预计CPI温和上涨、PPI低位震荡,通胀压力总体可控。笔者预计,2023年CPI同比中枢为2.2%,PPI同比中枢为-0.5%。从CPI方面看,防疫政策优化将带来年内消费需求回暖,通胀中枢或将小幅上移,食品与非食品走势相反,结构性通胀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
高谦 《证券导刊》2013,(38):16-16
9月CPI同比上涨3.1%,环比上涨0.8%;PPI同比下降1.3%,环比上涨0.2%。我们认为,尽管CPI同比涨幅超预期,但整体上看,其涨幅尚在可接受区间,完成将CPI同比涨幅控制在3.5%以内的年度目标应无问题。但从环比看,CPI环比涨幅扩大,显示CPI进入上行区间,通胀压力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国通胀走势将是前高后低,春节后通胀的压力将有所缓解。预计2011年CPI为3.8%,PPI为4.6%。  相似文献   

4.
数据分析     
《证券导刊》2013,(17):6-6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跌幅超出市场预期,该数据也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低。同时发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上月略有上浮,同比增速为2.4%。当前CPI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不大,而PPI的超跌则预示经济动能不足。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经济增长呈现出了结构性失衡的特征。一方面,工业生产的快速恢复,但服务业和居民需求的恢复仍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就业率有所提升,但青年群体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突出。通胀方面,PPI仍处于高位,而PPI向CPI传导的速度较慢。本文就解决这些结构性失衡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增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物价上行的压力。今年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4.9%,涨幅和1月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7.2%,涨幅比1月份增加0.56个百分点,创两年半以来的新高,未来CPI仍然面临上升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央强调要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管理好通胀预期,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7.
潘向东 《证券导刊》2009,(29):16-16
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通缩"阴影逐步远去,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或面临"结构性通胀"。未来,资源和资产价格将快速上涨,但反映通胀状况的经济指标CPI和PPI并不会出现大幅攀升。  相似文献   

8.
经济转型期,影响我们预测通胀的诸多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经济逐步实现内在调整,地产以及相关投资减弱,消费贡献度相对提升,服务业步入快速增长期。经济转型将直接影响当前乃至中长期通胀的结构性趋势,不仅会体现在PPI和CPI上,还会体现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上。  相似文献   

9.
编辑手记     
《新理财》2007,(9)
已经习惯了通货紧缩,突然间听见了通货膨胀的脚步声。今年3-7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5个月上涨超过3%,7月份更高达5.6%,为1997年2月以来的10年新高。尽管数据表明,此轮通胀主要来自食品价格上涨,表现为结构性通胀;作为CPI先行指标的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4%,与6月份的2.5%相比,增速小幅回落,缓解了CPI走高带来的通胀压力,但通货膨胀的身影正越来越清晰,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证券导刊》2010,(28):67-67
据国家统计局近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CPI同比上涨2.6%,PPI同比上涨6%。展望下半年通货膨胀的趋势,业界普遍认为通胀压力长期存在: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空间可能不大,而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马骏 《国际融资》2008,(9):32-33
通胀预期减弱、PPI向CPI传导能力弱于预期、全球经济将持续放缓等因素表明,中国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通胀压力已经比年初减弱。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增长下滑和资产市场进一步下行调整的风险在增大。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应适度放松,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应该放缓,企业融资渠道应该拓宽  相似文献   

12.
从紧的货币政策在CPI难以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今年的指导方针不会改变,央行仍严厉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观察未来通胀形势,应关注能源、PPI运行情况。未来几个月CPI应是逐步走稳并小幅回落,PPI仍在上攻。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份的美国经济还是处于一个低通胀温和复苏的状态。首先,最近的价格数据反映经济中的通胀压力并不严重,6月份CPI指数月增长只有0.1%,低于预期的0.2%,核心CPI指数增长了2.8%,也低干预期的2.9%和上个月3.5%。反映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的PCE平价指数增长了2.2%,也低于预期的2.3%和上个月2.6%;核心PCE指数也只月增长了0.2%。  相似文献   

14.
人物     
《证券导刊》2009,(21):8-8
左小蕾:实质性通胀压力尚未形成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4日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通缩状态,尚未形成实质性通胀压力。左小蕾表示,虽然目前货币供应非常充足,但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并未有效启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低位运行,通缩压力非常大。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我国CPI一直高位运行.尽管进入7月份以后,由于2007年同期CPI基数较高,CPI或从高位回落,但推动CPI继续高位运行的基本压力尚未释放,通胀压力尚未缓解.面对高通胀,个人和家庭应适时调整私人资本的配置,确保私人资本不被通胀吃掉并获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价格指数演变不平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出发,采用CPI与PPI的相对变化测度我国通胀的结构性特征,并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其形成机理展开研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20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结构性通胀显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显著的溢出效应。供给侧冲击对价格指数具有持续长期的影响,是导致结构性通胀的根本原因,其中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和产业结构问题是关键因素。此外,需求层面和外部冲击也与供给相互作用导致价格水平发生结构性偏离,塑造了长期价格变动的趋势,最终呈现为结构性通胀或结构性通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CPI与PPI多次出现背离式增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通过构建SV-TVP-FAVAR模型,利用三维脉冲响应分析货币政策对CPI与PPI的时变效应及CPI与PPI相对背离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显示: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均具有价格效应,效应维度、效应极值与经济周期、价格指标有关;因此,从CPI与PPI背离的宏观经济效应看,CPI与PPI的阶段性背离实属“虚假背离”,并未带来“外部不经济”。新常态下,中央银行应充分认识CPI与PPI的背离态势,破解物价调控失效的“货币政策之谜”。  相似文献   

18.
政策     
《证券导刊》2008,(34):6-6
交行研究部: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交通银行研究部10日发布研究报告称,CPI连续四个月显著回落,物价逐步企稳,宏观调控效果显著,货币没有进一步紧缩的必要。此外,CPI显著回落,但PPI仍然处于高位,通胀压力出现结构分化,近期稳定物价基  相似文献   

19.
券商大看台     
《证券导刊》2008,(20):38-40
南京证券在控通胀和稳增长之间寻求平衡防通胀依然会是当前政策关注的重中之重。基于统计"翘尾"因素的存在,全年CPI"前高后低"的走势是能实现的,但受困于全球通胀的外在压力和国内要素价格重置的内在要求,绝对价格水平不会下降,"通胀"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孙兴全 《财政监督》2004,(10):62-62
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了5.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同比上升9.5%。从这三项物价指数中,我们能比较直观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目前通胀压力相对较大。其二,负利率时代又一次到来,以CPI达到5.3%衡量,将利息税因素考虑在内,这种条件下每百元存款一年将缩水3.716元。而且从趋势分析来看,通胀压力并没有减缓,反而有继续上升的可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终端产品的影响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翘尾因素"也会即将推动实际物价的上升,形成更大的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