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户联保贷款是指由社区居民组成联保小组,贷款人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是为解决农户贷款难、  相似文献   

2.
《云南金融》2012,(8):45-45
产品定义 农户联保贷款是指不少于3户的农户组成联保小组,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等用途、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  相似文献   

3.
《云南金融》2011,(10):35-35
基本概念 农户联保贷款是指不少于3户的农户组成联保小组,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等用途、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  相似文献   

4.
(一)开发贷款品种。一是推行农户联保贷款。按照"多户联保、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按季结息、分期还款"的原则,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签订联保贷款协议,明确信用社、联保小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信用社根据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状况对联保小组成员提供贷款。  相似文献   

5.
试办农户联保贷款业务 ,对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户联保贷款是指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 ,按照“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原则 ,在自愿基础上由多个农户组成独立经济联保组织 ,对小组成员互为担保并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一种信用互助形式。最近 ,人总行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中 ,明确了这种新业务的操作流程。农村信用社积极稳妥地试办这项业务 ,将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正面效应 :一、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拓展信贷资金零售市场。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贷款管理难度大 ,经营成本高 ,农村信…  相似文献   

6.
宋延边 《金融博览》2004,(11):59-59
20 0 0年以来 ,各地农信社积极推进农户联保贷款 ,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贷款难、信用社放款难问题。但由于农信社信贷管理和农户信用差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户联保贷款出现了较大的隐性风险。一、存在“一户多保”、“多贷一用”或“同户联保”取得农户贷款现象 ,形成欺骗性贷款风险。当授信额度满足不了部分种养大户和多种经营大户的资金需求时 ,他们便以个人或配偶、子女的名义同时参加一个或多个联保小组借款 ,或者动员其乡邻、族人、员工分头组成联保小组借款 ,供其一户使用 ,一旦该户经营出现问题 ,便给贷款带来风险。部分农户为获取联保…  相似文献   

7.
1、联保成员限制条件多,农户联保小组建立难。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规定,联保小组由5-10户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0但在贫困地区,农户在自家尚未达到预想收入的情况下,自愿为其他农户提供担保的极少,加之目前农民仍以家庭式生产经营为主,因此导致出现具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要求组成联保小组,却又不符合规定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情况 梧州辖区农信社自开办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以来,截止2003年3月底,已有近90%的县(市)联社、44%的农信社开办了此项业务.累计已向1188个联保小组发放7034万元联保贷款,累计支持农户5900多户.联保贷款累放额及支持的农户数逐年增加.2003年3月末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为4550万元,占同期农户贷款余额的5.36%,分别比2001年和2002年末上升2.48个百分点和0.4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联保贷款业务在梧州辖区呈逐步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9.
农户联保贷款是指在同一社区内,由无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共同相互联保,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提供贷款的一种联保互助形式.农户联保贷款是信贷支农工作中的一大创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是制约农户获取贷款的因素之一。联保贷款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本文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凶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户在选择联保贷款小组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分析农户在联保贷款中的信任选择趋向,为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农户小额贷款多户联保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户联保模式向农户发放贷款.是成功的经验。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采取多户联保模式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了巨大成功。笔者结合这两家银行多户联保模式.从联保小组的组建、运行到还款阶段.对多户联保内在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其精髓在于通过联保小组成员的“相互了解”,强化联保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选择、相互监督、相互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2007,(23):74-75
农业小企业极具活力和成长性,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担保难、贷款难仍是农业小企业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成为影响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桎梏和“瓶颈”。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大胆创新,实行了农业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办法,即由多家小企业自愿组成“联保”小组,“联保”小组成员共担风险,连带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效果良好,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农户联保贷款是小额贷款的主要品种,农户联保贷款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有效地支持了"三农"的发展。本课题采用山东省荣成县域调查数据,探究农户联保贷款需求现状,联保贷款申请意愿,分析探讨不同情况下的农户联保贷款的获得情况以及联保贷款资金是否达到满足。研究表明:存在难以选择合适的联保人的问题,贷款发起人与联保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邻居、亲戚和朋友,借款人对小组联保人的考察主要是基于自己的了解和判断,贷款发起人与联保人之间存在权利义务不对等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以交易信息这个崭新的角度对农户联保贷款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提出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由于经济规模小,与金融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致使难以获得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制度通过连带责任在成员间形成风险识别和相互监督机制,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但联保小组必须保持一定的规模,太大会导致“搭便车”和小组成员之间信息不对称,太小易使成员之间形成共谋,二者都会使农户联保的作用丧失。因此农户联保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发展合作经济、民间金融等方式以适应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通辽市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现状 (一)农牧民开办的信用、联保、财政贴息、抵押类贷款等是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产品。辖内农村金融机构在对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评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信用档案,对贷款户进行持续跟踪,从而发放具有一定额度限制(1万至5万元)的无抵押贷款或互相联保贷款。截至目前,通辽市已为35.81万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占到农户总数56.88%;通辽市8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发放以农牧民为主的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财政贴息贷款、农牧民抵押贷款19.5亿元,有26万农户获得贷款支持。  相似文献   

16.
农户联保贷款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联保贷款是信用社的一个重要信贷产品,随着国家把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做为“富民工程”来抓,农户联保贷款在信用社贷款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以A县联社为例,2003年农户联保贷款占总贷款的34%;2004年农户联保贷款占总贷款的49%;2005年农户联保贷款占总贷款的66%,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户联保贷款在操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隐患。一、贷款介绍信只给了推荐人权利,而没有约定推荐人应  相似文献   

17.
农户联保贷款的运行机制及其实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扶贫模式,农户联保贷款具有自动瞄准、互相监督、还款共生和培训互助等独特的运行机制。然而,农户联保贷款在我国还存在着排除最贫困农户、小组组建困难、道德风险大和贷款手续繁杂等缺陷。本文提出:重点向最贫困、信誉好的农户倾斜、培育良好信用文化环境、灵活确定联保农户数量、免费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财培训等完善与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是出现"弱弱联合"现象在农村,弱势群体往往找不到联合对象,只能弱弱联合,贷款风险大。 二是出现行业联合现象。同行业间信息通畅,愿意联保,一旦出现行业风险,如养殖业贷款户的联保贷款,发生自然灾害,易造成贷款损失。 三是联保小组人数达不到规定要求。有的信用社出现了3户联保现象,达不到联保分散风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农户联保贷款是当前许多农村信用社实行的一种贷款方式。联保贷款间接便利,解决了农民贷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但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农户联保贷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为加大支农信贷投入,解决农业信贷服务范围广、贷款数额小且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状况,解决农民因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将乐县从1999年起率先在万全乡进行试点、并在全县逐步推广了“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到2000年8月止,全县成立了3000多个联保小组,1.5万多户农民参加联保贷款,占全辖农户的45%,与140多个行政村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种烟户、食用菌栽培户建立了信贷关系。2000年1—8月,全县累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1565万元,占农户贷款累放额的98.06%,占全县信用社贷款累放额的29.83%,深受农民的欢迎。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