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这个主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和现实意义给予理论阐述,深入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技术和价值链演进相耦合,并且需要构建系统性支撑体系,其实质是一种产业利益融合。通过产业与城市融合、产业与市场融合、产业模块化融合等策略路径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契合模块化与价值网理论,结合实践背景与发展趋势,提出一个包含产品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关键价值区域生成与强化的模块化三维研究框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理论内涵,构建了基于模块化三维框架的产业价值网分工模型,探讨了模块化分工条件下产业价值网的价值提升路径。以广西北部湾产业群为例,从专业化水平、协同能力、对接东盟市场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推动广西北部湾产业价值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3.
契合模块化与价值网理论,结合实践背景与发展趋势,提出一个包含产品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关键价值区域生成与强化的模块化三维研究框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理论内涵,构建了基于模块化三维框架的产业价值网分工模型,探讨了模块化分工条件下产业价值网的价值提升路径。以广西北部湾产业群为例,从专业化水平、协同能力、对接东盟市场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推动广西北部湾产业价值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4.
模块化背景下产业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产业已进入模块化大发展时期,产业创新呈现出新的特点,模块创新、模块重组不仅引起产品链内部、产品链之间的高效率创新,而且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模块融合而引发了产业融合,致使在模块化背景下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由此催生了大量的边缘产业,带来了产业创新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经济的到来,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拓展.因此,对产业融合及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组织创新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着重分析了产业融合时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企业组织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得出产业融合是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产业变迁与产业发展重要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业态,当前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四条路径。在纷繁复杂的旅游产业融合实践中,有效探寻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需遵循摸清市场、找准"融点"、善于创新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打破我国产业军民分割、相互独立的封闭发展模式,率先通过军民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军民融合主要通过科技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组织融合、产业融合等,推动信息、技术、人才、设施、服务市场等资源在两大体系之间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  相似文献   

8.
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生产模式是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的需求结构及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它能够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一个高效运作合作网络平台,使集群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中国创意产业集群在未来发展中应充分利用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实现地理范围内的网络创新发展的同时,主动融入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以最大化分享创新收益。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技术推动了传媒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使得原本市场边界清晰的不同产业之间出现了可相互替代的产品与服务。本文在探讨传媒产业融合动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融合的路径,认为产业融合使市场边界发生变化,改变了产业竞争格局,形成新的传媒企业组织结构,促进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绩效和规制改革,并有效地拓宽了传媒盈利模式,催生新的传媒服务理念,这些最显著的环境变化必然要求我国传媒产业发展作出新的发展路径选择,制定科学、合理的传媒产业规制。  相似文献   

10.
北京现代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融合最早表现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所推动的电信、广电和出版等部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融合逐步向产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全面渗透。产业融合以产业之间的技术、业务融合为主要手段,以管理、组织融合为过程,以获得新的融合产品、新的市场和新的增长潜力为主要目标。产业融合是产业创新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茹莉 《经济问题》2008,(11):41-43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河南要实现向工业强省迈进的目标,也必须走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从经济基础、资源、市场等方面来看,河南已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并且面临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资源集聚、大力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等措施的实施,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提高产业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2.
刘俊清 《经济论坛》2012,(11):113-115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业态。本文依据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现有的实践基础,总结出旅游产业融合的四种具体模式,即技术渗透、资源共用、市场共拓和功能附属融合模式,并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可采取的途径及其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13.
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企业竞争优势呈现出新特征。针对企业产出多样化以及产业融合等经济现象,提出了主产业和子产业的概念,并探讨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3个要素:产业盈利能力、模块化分工价值以及企业在模块中的竞争位势。据此,提出了产业模块价值谱系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结合现代产业组织结构集聚化、融合化和模块化等新特征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剖析动力机制、创新机制、利益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发展演变机制等五大机制。认为随着物联网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演进,市场容量的变化,将导致物联网传感器供应商、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在全球价值链增值环节中处于不同地位,因而具有不同增长速度,这对五大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也直接关系到长三角物联网产业集群成长机制的培育。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模块化产业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之一,对于促进企业之间共享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企业竞争与合作为出发点,通过对产业网络中企业模块化、技术进步、价值整合三者之间的耦合及博弈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模块化产业网络有利于促进以企业为载体的产业链资源的合理流动,提升基于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进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价值链由低层向高层演化。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链价值整合具有回旋波作用,不断扩展和加强产业网络模块化,能够达到市场最优边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经济现象,模块化迅速而彻底地颠覆了产业规则。分析了模块化的发展路径,即遵循着"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产业模块化→组织模块化"的演进路径,并指出技术域、生产域、组织域、产业关系域之间的协作与影响是模块化演进的制度诱因。  相似文献   

17.
王人辉 《经济师》2006,(3):141-142
信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了模块化,而模块化的发展与信息产业集聚息息相关。文章拟从企业专业化、信息产业转移、模块集中化、模块创新等几方面论述模块化信息产业集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服务型制造模式下产品服务模块化演变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块化是当前企业适应客户需求变化的一种生产组织创新模式。针对客户大规模定制化需求问题,指出制造业产品服务模块化过程包括产品模块化、生产过程模块化、组织和供应链模块化、服务模块化4个阶段。并在产品模块化和服务模块化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型制造模式的特点,创建了产品服务融合模块化的过程模型。研究表明,产品服务融合模块化在服务绩效、服务能力、服务创新、客户价值增值等方面积极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制造业的服务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但与福建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要占福建省GDP的8%目标相比,福建省文化产业还需要加快发展。集群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形态,通过分析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及其模块化适用性,认为模块化治理方式能有效解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模块化集群的运行机制,并提出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模块化集群发展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一、新工业革命下产业发展排他性特征新工业革命有着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我们把握产业发展脉搏的思路来源。新工业革命下,模块化和定制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彻底改变了旧有生产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而为人和机器提供二维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也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理念与现实的碰撞更是为产业竞争优势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