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事探源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即“买荼”之荼非“烹茶”之荼说,“买荼”之荼即 苦荼”说以及荼为巴蜀方言汉语音译说。从《僮约》“武阳买荼”之荼,即《尔雅·释木》 、苦荼”之茶论起,由荼之字源,一直考到“茶”的早期正名始出巴人、蜀人的口语,从而进一步认定,我国茶叶文化,当也发于我国古代巴蜀。  相似文献   

2.
<正>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今安徽省颍上县,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3.
《茶经·一之源》“其字旧注”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茶经》版本较多,均存有旧注,有人认为这是陆羽原注,但揣其语意,当非陆羽自注。至于此注出于何人手笔,今不可考。旧注对原文的解惑增益之处自不待言,但是,其中关于“其字”一注,若有所失,且对当今的研究影响甚大,似有必要对此以及陆羽原文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辨。陆羽《茶经·一之源》中,关于茶的字形有如下记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旧注云: “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者(“音”之误——笔者)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  相似文献   

4.
补白一束     
“■者■之”析疑《吕览·辩土》曰:“■者■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从梁仲子、孙诒让说。案曰:“‘(?)’即古‘饱’字;‘泽’与‘释’字通;梁、孙二氏之说是对的。‘(?)’字,字书音义全缺,当是由其它形近之字所讹误。此句承上始垆、后靹而言,亦即上句之申论。‘坚者耕之’谓己将干坚之土要先耕了。由此可知,‘(?)’字于此当有后、缓、暂置之义。以形近之字求之,‘(?)’为‘挺’字之误。《仲夏纪》:‘挺重囚,益其食。’高诱注:‘挺,缓也。’正与此  相似文献   

5.
战国以前无茶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健 《中国农史》1998,17(2):6-14,39
本文考辨了先秦古籍中有关“荼”字的各种含义,对被误认为今之茶的“咤”、“葭萌”、“”等字的确切释义也作了逐条考辨。笔者认为:茶起源于战国以后。有些论著之所以产生认识上的迷误,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对史料的认识和理解有意、无意间发生了偏差;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小学知识,对“荼”字的形、音、义进行望文生义的曲解、臆解;三是古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鲁鱼之讹导致的夹缠不清。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证明:战国以前无茶,茶当起源于秦汉之际,这丝毫无损于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学书录》补正六则冯秋季(秦皇岛造纸总厂)一、《洛阳牡丹记》之初刻及其“花品叙”之误王毓瑚先生(中国农学书录)①第66页“洛阳牡丹记”条言是书“流传颇广”,但对其初刻只字未提。今按:是书初刻为治平三年(1066)或四年。《欧阳文忠公全集·外集》...  相似文献   

7.
新年说福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福”,什么叫福?《韩非子》一书说:“全寿富贵之谓福”。从福字的结构来看,福字由“示、一、口、田”四个字组成。示,古时指神祗,也指地神。田,通佃,又通畋,即耕种、打猎。“焚林而田,竭泽而鱼”。通过种田,打猎,祈求神灵赐予黎民苍生有衣穿,有饭吃。《尚书·洪范》把“福”归为五方面,称之“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里所说…  相似文献   

8.
今年为我国“茶圣”陆羽诞生1250周年。陆羽以一代茶学宗师创研茶学、著述《茶经》而举世闻名。宋代诗人梅尧臣曾赞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所倡导的“事茶”之习,而今仍蔚为世界风尚。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东冈子、东园先生,晚年更号广宵翁;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自云“不知所生”,传为弃婴。三岁对为竟陵龙盖寺(后更名西塔寺)智积禅师所收养,稍长,为积公煮茶,做杂务。因不愿皈依佛门,备受劳役折磨,不堪其苦,十二岁时逃离寺院当伶人,诙谐善辩,所编剧本极受欢迎,颇显才华。十四岁时,适河南尹李齐物左迁竟  相似文献   

9.
20ee21无篇名篇名为:《诗经·国风·幼·宇冬有中》据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诗经》.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322一23无篇名、文字、年代顺序有误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如祀梓皮革自落崔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得庆氏之木百车于连{。飞睿袄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于山.据前书《春秋左传》275页.287页.32。页.无篇名、有错字《战国策·燕策》:蓟丘之植,植于汉皇.无卷次、有错、漏字《尸子·卷下》:荆有长松文梓,掖朔.豫章,宋无长木.106无篇名,有错字 《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相似文献   

10.
关于都匀毛尖茶的生产历史,民国《都匀县志稿》上记载:“茶,四乡多产之,产小菁者尤佳(即今都匀市的团山、黄河一带),以有密林防护之。”而且说都匀毛尖茶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茶获优奖。 黔南《农业名特优资源》(黔南州农业区划办公室主编,1988年6月)上说:“都匀毛尖茶有悠久的历史,成名也较早,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毛尖茶中的‘鱼钩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贡品,到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茶和茶文化的故乡,这已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所肯定。但野生茶的发现时间和食用茶的开始时间及其地点,却仍然众说纷纭。本文仅从文字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尽可能详尽地列举出古代文献中有关茶的记载,考析了从“荼”到“茶”的演变过程,论证了“荼”字的多种释义。笔者认为,据可信从的史料揭示;茶的食用和茶文化的肇始当在我国的战国时代(即公元前476—221年),距今已有2000余载。  相似文献   

12.
《左传·哀公六年》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是"孺子",乃是春秋时齐景公幼子的名字。史载齐景公非常宠爱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宫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让孺子当牛骑。孺子正在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下来。  相似文献   

13.
班固《汉书·艺文志》农家类,首列“《神农》二十篇”。关于《神农》一书的作者,班固自注说:“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唐代颜师古引刘向《别录》说:“疑李悝及商君所说。”人们认为颜说比班说“具体”可信,自此谈及《神农》一书的作者,皆奉颜说。笔者近年通过对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探讨,颇认为颜说值得怀疑。兹述理由如次: 一、《神农》、《神农书》以及《吕氏春秋》论农篇的关系《神农》自《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可知书亡佚已久,无法确知其内容。但钩稽古书之征引,虽非完璧,犹可窥斑见豹。清人马国翰所辑《神农书》一卷,即属钩沉之作。由辑本可知,《神农》一书要旨,在于君民并耕与重农。这两种思想从《吕氏春秋》中也可  相似文献   

14.
魏《名臣传》载:“中书监刘放曰:‘官贩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末,请停苦酒。”《注》说:苦酒,“醋也”。“苦酒”一名,晋代犹存。《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七。张华条》载:“晋陆士衡赏飨张华,于是宾客盈座,华开器便曰:‘此龙肉也。’众虽素服华博闻,然意未知信。华曰:‘试以苦酒灌之,必有异。’试之,五色光起”(出《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5.
思适磋言     
后魏邢邵,字子才,与贾思勰同时。《北史》、《北齐书》都有他的传。传中记载他有很多书,但不注意校雠,看见人家校书还笑人愚蠢,并且说:“日思误书,更是一适。”还说:“若思不能得,便不劳读书。”清代著名校雠学者顾广圻,大概因此之故,自号思适居士,並以“思适”作为书斋之名,其文集即为《思适斋文集》。本篇借此为题,谈谈校释《齐民要术》的少部分问题,作为磋商探讨的资料。本文提到的《要术》版本:最早的北宋崇文院刻本,简称院刻;北宋本系统的日本金泽  相似文献   

16.
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礼记·月今》:“仲夏之月……游牝别群,则絷腾驹。”(孕任欲止,为其牡气有余,恐相蹄啮也。) 1.牡气:《要术》各版本及《农政全书》引,均作“牝气”。缪本校记:“按此指怀妊母马恐被牡马所伤害,‘牝’字显系‘牡’字之误,兹据《月令》郑注改正”。石本校记:“‘牝气’,指牡马发情后的冲动;应当是‘牡’字。但为了《要术》的传抄真象,暂仍保存‘牝’字”。按:牝马的性周期为21—22日。发情持续3—7日。牡马的发情是受牝马发情的诱引,已孕母马不再发情,虽与牡马同群,牡马亦不发情。季春之月,游牝于牧,到季夏之月,游  相似文献   

17.
《诗经》章中关于“农人”和“众人”该作怎么解释?笔者对此有不同于一般的看法,现将拙见提请学术界指正。《诗经·小雅·甫田》中的“农人”和“农夫”,不是同一种身份。在《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中却将它们都释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劳动者。这似有其片面性。这篇诗中,共用了一个“农人”三个“农夫”,而且可以看出,“农人”是取报酬于领主的。即(“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但“农夫”的劳动所得,没作明确交代。由此,笔者认为:“农人”同“农夫”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农人”是领主使用的小官儿,也即是管理农事的小头目。所以取得领主给与的口粮,而“农夫”,则是如《豳风·七月》中说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一般种田人。如果是同一种人,那为什么在一篇诗中,用两种不同的称谓呢?这里分明有贵称、贱称的区别。我们说“农人”和“农夫”的身份不同。但又认为他们的等级是相近的,按《甫田·毛傅》:“尊者食新,农夫食陈”。  相似文献   

18.
正沿河茶的前世今生地处乌江下游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战国时属黔中郡,是现今贵州境内最早被称为"黔"的地方。到了唐代,沿河成为思州治所。茶圣陆羽在《茶经·卷下·八之出》中,特别提到茶树"黔中生思州……"。这是关于沿河茶最有名的历史记载。在陆羽之前,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将沿河茶有据可考的种植年代,上推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巴国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南极黔涪(含今乌江流域下游的重庆涪陵,贵州沿河等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相似文献   

19.
贵州自古产好茶,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茶经》中就记载有:“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相似文献   

20.
黄金贵 《中国农史》1993,12(1):107-110
禽畜的阉割技术,商代已出现。首先施于猪,阉猪(?)称“豮”。可供祭祀肥壮者是“豚”,“豚”常作阉猪通称。阉马,早期称“(?)”,后称“骟”。阉牛早期称“犗”,后多称“犍”。阉羊,(?)称“羠”,其黑色者称“羯”。阉鸡称“驐”,江南方言词。“豮”、“豚”、“骟”、“(?)”、“犍”、“犗”、“羠”、“羯”、“驐”都是表示阉畜的同义词,《说文·豕部》:“豮,羠豕也。”《马部》:(?),犗马也。”朱骏声谓“犍、(?)、犗、羯、豮”诸字,“皆去势之谓。”(见《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按)《牛部》、“犗,(?)牛也。”《玉篇·羊部》:“羠,犍羊也。”《正字通·马部》:“骟,割去势也。”《说文新附》:“犍,犗牛也。”《广韵·平魂》:“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