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经济》2005,(12)
我是谁   王志刚:作为一个广东籍的学者,能够看出这么深刻的问题不容易.15年前我就对广东说了一句话,广东人敏于行而拙于思,广东人动手快,讲求落袋为安.往好里说这叫实干,没有形而上的约束,而且就近有香港为师,香港怎么整咱们怎么整,不就完了嘛.但是刚才你这个问题说到了点子上.本来,中央说放开福建和广东,结果广东成功了,福建没有成功,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中原文化的约束比较少,敏于行嘛.……  相似文献   

2.
吃在香港     
不是"吃在广州"吗,怎么变成了香港?"吃在广州",这是老话。以衣食来说,广东人是不在乎穿得随便,却比较讲究吃喝。"饮茶粤海最难忘",广东人爱上茶楼饮茶,其实就是吃饭,或者来一顿点心餐。别的地方也有茶馆,但不及广东茶楼之盛;喝茶也有点心,花样也远不如广东之多,可以想到说"吃在广州"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三四年来,"吃在广州"已经被"吃在香港"代替了,尽管近来广州也在重新振作,力争恢复这方面的声誉,但要压倒"吃在香港",却不是轻易就办得到的事。香港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美食世界。要说"吃在香港"首先是方便,香港的每一条街几乎…  相似文献   

3.
成功与读书     
马云 《商周刊》2012,(23):100-100
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跟读书没有多少关系。但是读书跟你成功以后很有关系,成功人士不读书他一定往下滑,而且会滑得很惨。我不是说假话,我书读得真不太多。当我接到金融博物馆书院读书会的邀请时,我和书院提过,我做事成功与否跟读书多少没有关系,但是我认为读书跟你成功以后很有关系。我看到不少人没有读多少书就去创业,获得成功。但是成为成功人士后不读书他一定往下滑,而且会滑得很惨,我们看了太多这样的案例。所以,我觉得读书要会读,我不算会读书的人,但是我争取做一个会读书的人。有时候我在公司里碰上很多人特能读书,属于智商很高,情商极低,但创业时,成功与否却跟情  相似文献   

4.
大学时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那时我看电影是不思考的.当时在杂志上看到很多人都说这个电影是作秀,因为用一群人的生命去换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没理由.我觉得这么说有其一定的道理.最近看了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怒火》,其中有一个片段也是谈“拯救”:一个排的士兵被困在了一个镇子里,长官派坦克和步兵去营救.看完这场电影之后,我对“拯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也明白了当年的“拯救大兵”和“作秀”没有一点关系.因为这种不抛弃不放弃、冒险拯救的精神,呼应的是危机中的坚守;如果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铁律,那么坚守的人就会有希望,会有胜利的信念.战争是一个团队的配合,“拯救”其实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需要出走     
我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要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后来我就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 当时我身上就是一个背包、两件衬衫.我曾经睡过火车站,那时候戛纳火车站里有一堆年轻人睡在里面.他们问我:“你怎么没带报纸?要铺报纸的.”他们就分给我报纸.早上5点,警察带了一大桶的咖啡,当、当、当敲着桶子,叫醒大家,请大家喝完咖啡离开,火车站要营运了.  相似文献   

6.
《经济》2002,(8)
“其实我们这些人,也不是什么正派人,无非是为赚钱打打擦边球而已,但太缺德的事做不出来。”福建的一个“中间人”答应跟记者见面,一见面就如此坦率。“中间人”是内地民企香港上市流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个群体处于一种灰色状态。这位“中间人”说,到香港上市“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姓什么会影响你成为经济学家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这一辈子,有很多东西是生下来就注定的,例如,性别、种族、血缘、相貌等。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与注定的东西关系不大,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是公平的社会;反之,如果一个人后天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先天因素的束缚,那么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不公平的。好比说,如果一个黑人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取得白人那样的成功,那就说明这个社会存在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8.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4,18(3):61-61
刚开始做网页的朋友正处于学习阶段,经常使用免费空间,但是免费空间又不能运行ASP、JSP等代码,所以申请一个好的免费留言本就很必要了!毕竟别人的反馈可以帮助自已进步嘛!但是现在网上的免费留言本要么样式不好,要么给你添加大量的广告条,要么在下面给你协商由XXX提供等,真是很让人不满意。今夭我就来简单说说自己该如何加工“别人的留言本”。  相似文献   

9.
买眼镜     
<正> 我的太阳眼镜让宝贝儿子打掉了,得赶紧买一副,不然这火辣辣的太阳,叫人怎么受得了。再说大热天出门,鼻梁上没有副太阳镜,总觉得不是个味儿,缺少风度嘛。  相似文献   

10.
<正>经济类论文论题的选择,对初学此类文章写作的人来说,恐怕是遇到的第一个难题。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不知道写什么好”,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写一般文章不外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写什么,另一个是怎么写。这两者确定下来,文章就好写了。如果想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又模糊,那是无从下笔的。写经济类论文也是如此。 如果仅仅从经济类论文的写作来看,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从写出来的经济类论文能否发表,发表以后所产生的效果和所起的作用来看,那么写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只有论题选择得有意义,写出的经济类论文才有可能发表,只有发表,经济类论文才有用,才有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一项毫无意义的选题,即使花了再大的精力.研究得再好,经济类论文的表达再完美无缺,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广东经济》2013,(4):59
4月3日下午,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在广东省社科院发表演讲。他演讲结束后表示,广东当前发展任务十分迫切,压力和挑战比以前大得多。他说,改革开放后,广东率先发展起来,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有特区政策,通过香港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起来。现在,广东已经没有了特区政策,跟江苏、山东其他省份地位基本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纵横》2009,(Z1):82-87
面对这样一个冬天,有人依旧豪情万丈:"逆水行舟方显英雄本色";有人我自岿然不动,坚守"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可以不成人","守土有则,天道酬勤"。这是北京站该主题对话中,让我比较深刻记忆的几句话。而回首对话伊始那个别无选择的假设,感受所有人参与者认真的思索,纵览三地同一主题的交锋,我竟然只剩下想象。我在想,要是在上海和深圳,当时的对话嘉宾会怎么思考这个不要被质疑的假设?若是在北京和深圳,又会怎么讨论发红包的问题?还有那个员工自动降薪,帮助企度难关的案例,北京和上海的专家和干将,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个想象是没有结果的,更没有求证的途径。因为这些身份各异、经历有别的专家和实力战将,或者同时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对话者,也许会因为时间、场合、心境等等的不一样,对于同样的话题表达不一样的观点。不是他们信口雌黄,而是因为人确实会变,好比女人对于自己相貌的永远不满足,习惯思考的人,对于自己观点的修正,也永远难有止步的时候。当然,其中也会有许多已经成熟而固化的东西,但是时过境迁,支撑的某一项又不一样的时候,它们依旧会活跃不休。生命在于运动,其实思想也一样!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缺点     
我的父亲有很多很多缺点,这一点在母亲去世后更加显露出来。两老人家相濡以沫六十载,2007年5月我的母亲突然丢下我们去了天堂。当我从美国赶回家时慈母已不能说话,但我相信她老人家最惦记的还是她走了后父亲怎么生活。昨天晚上我与二姐打电话一个多小时,说起我的父亲现在的境况,我非常难过。我父亲很在乎名,多次希望我给他老人家写点东西,但是我总说没有时间。现在应该说是我在美国最忙的时候,但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如果他老人家有一天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或许会感到一丝欣慰。事实上,父亲不识字,可能只要他知道我写了也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4.
"香港户口比北京户口还便宜."在香港尖沙咀的一间咖啡厅,陪妻子来香港产子的张力(化名)说. 他和妻子在北京打拼5年,有房有车,但都没有北京户口.而现在想办一个北京户口,据张力打听,耗资巨大.但是他们想生孩子了,孩子不能没户口.没户口就小能在京高考,甚至连准生证办理起来都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5.
王石 《商周刊》2012,(21):92-92
很多买房子的人是因为怕迟买房子买不起了,我一听就知道这个市场有问题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只能对年轻人开导说:"你买不起房,不是你的问题,是这个市场出了问题。"有一部电视剧在内地非常火爆,叫做《蜗居》。后来,就有人问我对"蜗居"的看法。我说:"内地城市的住宅一定会香港化、东京化。"我们在香港看到了,60平方米算小房子吗?不算。而在国内,100平方米以下的全算小房子。我想问:"凭什么我们就有资格比香港人、东京人住更大的房子呢?"我们地多是吗?我们可以说地多,  相似文献   

16.
现在拥有一台DVD刻录机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梦想,那么在使用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的朋友就会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好注意的,不就是和CD刻录机一样嘛,我用过CD刻录机,所以使用DVD刻录机自然也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这次能够来参加江南企业家与市场经济研讨会,感到很高兴,但是我也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在这个研讨会上讲。研讨会的发言应该是经过总结上升到理论,能够说明一些关键的问题,我说我那些事情还没有这么成熟,秘书处要我说一说我们豫园商城怎么打入国际市场的,对我出了这个题目。那么既然出了这个题目,我就向大家作一个汇报,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到深圳是1988年,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最高的大楼就是国贸大厦,香蜜湖算是很遥远的地方,更不要说蛇口了,简直觉得和深圳属于两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广东话的香港电视台,可以去中英街,感受狭小的马路对面的香港,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舶来品.最重要的,这单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生意人,谁都显得很有把握地在做着这样那样的大大小小的生意.虽然来自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是深圳,这个夜晚总是显得特别热闹的城市,让我充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19.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世界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生态破坏一点,环境污染一点,是必然的,等到人均达到8000-10000美元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发达国家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嘛,比如美国、英国、日本。有这种认识的人为数不少。这种说法好像有些道理,其实似是而非。不少政府官员还用这个理论或者是这个观点作为自己不重视环境保护、不重视生态保护的托词。我认为这种看法、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什么是小康社会,一些人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在一些人眼中,就只剩下一个GDP了。现在搞西部开发,西部一些人想的是什么呢?是向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看齐,想尽快发展到东部那样,认为这就是实现现代化了,或者就是步入小康社会了。而东部江苏、浙江、广东的想法又是什么呢?应该像美国、日本那样,每家每户都有小汽车、小别墅,到世界各地旅游。自觉不自觉地把我们国家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包括经济社会的各项指标,都同发达国家相类比。殊不知,如果进入这一误区,我们的发展战略就将陷入一个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问中国人的信用如何?可以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有人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信用为本。中国人恪守信义,他们的言行受着中国传统的“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无信、行之不远”等古训的约束,因此,中国人是守信的。但是,也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用,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用危机。这两种回答你认为哪一个对呢?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我会站在上述这两种之间无所适从。因为关于中国人的信用问题,无论从正反两方面都可以举出许多无可争辩的事实。疑云重重的中国人中国,自古就有“信义之邦”之美誉,中国视信义为面子,为命根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