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迪  肖闪 《北方经贸》2006,(12):77-79
助学贷款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讨论了制约助学贷款发放的基本原因,指出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实质和作为商业贷款发放的制度性错位.以此为出发点,认为实现与社保基金的结合才是助学贷款的最好出路.社保基金的制度特点也决定了由其发放助学贷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有着切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高群  马宣 《商业会计》2006,(12):44-45
我国基本社保制度框架为统账结舍的半积累制,这个基本制度在设计当初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社保制度的要求和设计已不适应和满足我国社保基金管理的现状。其中有两个主要问题,即基金资金缺口和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谈助学贷款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学贷款,作为一种教育融资方式已有很长一段的发展史,在欧美的许多 国家,已建立了成熟的贷款模式,众多优秀人才借此得以完成学业,毕业 后不但顺利还款;而且创造了成倍的财富,对欧美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估 量,而我国的助学贷款仍处于起步阶段,收效甚微,但有着极大的市场需 求和发展潜力,本文将在介绍美国助学贷款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助学贷款 的现状,并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助学贷款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助学贷款制度的特点有:政府直接参与助学贷款的运作;助学贷款的贷款种类多,运作方式灵活;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有效、违约制裁手段有力。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启示:一是政府应加大参与力度,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二是加快国家助学贷款立法;三是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四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5.
九月份是大学新生入学的时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有关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就会尤为令人关注。虽然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每年都有修订,正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制度上的缺陷。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让商业银行完全退出,国家助学贷款由农村信用社提供显得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贴息、商业银行和高校协同操作的一种商业信用贷款。从近年发展情况看,其推进状况并不理想。本文尝试从制度角度出发,探寻提高助学贷款制度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资助学生的主要手段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本文拟通过梳理分析澳大利亚HECS(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 Scheme)制度,结合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应用现状,总结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优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社保基金已拥有相当大的规模,如何管理和使用好这笔基金,避免社保基金出现损失,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保障。本文通过对审计报告暴露的违规资金进行分析,探寻其深层的制度风险根源,找出社保资金违规案的某种必然性,进而给出规避违规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助学贷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使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不利的原因,对助学贷款制度中各方利益关系进行重新梳理,构建了相应的制度确保助学贷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幸佳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53-54
重庆作为全国社保基金贷款公租房建设的三大城市之一,45亿元贷款不仅为重庆市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一定挑战。针对一系列挑战,提出了加强廉政风险评估管理、保持重庆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公租房债务风险的防控、以及对公租房质量管理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猛 《北方经贸》2006,(12):135-137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经济当前仍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关系到农民、农村、农业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针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进一步完善农村相关制度的改善,建立健全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杨波 《北方经贸》2005,(1):98-100
货币市场应成为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社保基金产生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是有区别的。货币市场和社保基金的互动对一国金融市场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加快货币市场上的短期金融工具的创新 ,为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货币市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