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服务业的集聚特征非常明显,这种特点对各地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服务业集聚对其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推动作用,同时服务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对其生产率也显著起到正向影响作用;不同层次的教育水平对服务行业的生产率的影响方向不同,且教育水平对生产率的影响在逐步减弱。本文还发现集聚弹性所反映出来的各服务行业集聚水平变化对服务业增长产生的影响不同,大多数服务行业的集聚能促进服务业规模的增长,但有3个行业的集聚反而会对服务业发展不利;服务业集聚弹性在不同地区是有差别的,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次之,西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2.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赋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通过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农村三产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并在空间层面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异质性分布格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农村三产融合驱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3.47%;相比于专业化集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中介效应更显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介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按中介效应占比由大到小对四大地区排序的结果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因此,政府部门可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打造平台模式驱动农村三产融合;行业协会可通过创建示范区、构建全国性平台、构筑示范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供支持;东部地区政府和生产性服务业应发挥辐射作用,带动西部、中部及东北地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物流业集聚影响工业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效应机制,利用中国265个城市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全国、东中西部内部、东中西部之间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外溢效应及总效应,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考察了这三种影响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整体层面,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通过技术效率路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和总效应。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工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在中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的外溢效应不显著;在东中部地区之间,物流业集聚对工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外溢效应;在东西部地区之间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没有显著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4.
《商》2015,(50)
本文采用2004至2014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5个省的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假设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因子分析对金融集聚指数进行了度量,其次建立了金融集聚指数与经济基础、对外开放、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程度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结果发现金融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与政府参与经济活动负相关,而对外开放程度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影响并不明显。最后通过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诸如东西部分区制定财政政策,实行区别性的金融与外贸鼓励政策,共享基础设施和金融专业人才,逐步解除金融业对外限制等政府应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重新测度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指标基础上,本文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与相关城市变量,深入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对外资进入影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服务业工资差距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总体上有利于缩小企业工资差距,通过调节变量回归分析也证实了二者的调节机制同样会缩小工资差距,且服务业集聚会调节外资进入的负向工资溢出效应;无论是高EG地区还是低EG地区,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对工资差距均呈现负效应,且其对缩小低EG地区工资差距的调节效应比高EG地区更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外资进入与集聚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与上述结果一致,其对缩小公共性服务业工资差距的调节效应明显强于生产性服务业,但对消费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多种城市功能集聚。本文利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统计数据以及高铁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网络发展对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城市金融集聚产生了促进作用。(2)高速铁路对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具有多维性,既有“高速铁路—城市金融集聚”的直接效应,也有通过产业集聚所体现出来的中介效应。(3)高速铁路对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高铁发展对西部地区的促进效应要强于对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而高铁发展对中部地区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最弱。基于此,应继续推进高铁建设,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关注高速铁路发展产生的区域间资源分配效应,充分利用高铁的集聚效应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商》2015,(40):268-270
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代表省份、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区域,在服务业聚集方面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文章根据迈克尔·波特在"钻石模型"中提出的产业集聚五大影响因素,对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验证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安徽省服务业集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服务业集聚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一大动力,服务业集聚促使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服务业集聚可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服务业集聚为城市经济发挥扩散效应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对服务业的集聚又产生促进作用,城市的发展刺激了对服务业的需求,城市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城市的发展为服务业提供了合理的质量和价格信息,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服务业外部经济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运用基于跨期生产前沿的方向性距离函数(IFDDF)测度了2001-2014年中国各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并利用Tobit和2SLS法实证检验了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整体而言,进口贸易显著提高了中国的绿色发展效率,但出口贸易对绿色发展效率改善存在阻碍作用;分地区看,东部和西部的进口贸易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中部的进口贸易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负影响,东部和中部的出口贸易对绿色发展效率是显著促进作用,而西部的出口贸易则抑制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陈钊 《中国市场》2013,(34):131-133
西部地区由于受交通制约,对其空间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西部地区经济集中明显、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差异明显、使西部地区形成大量原材料及初加工城市。为此,西部地区要大力建设交通线路、加强西部省级区域经济集聚、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1.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江苏省各城市近几年的外商投资分布,用集聚经济的思想来解释这种分布现象。然后,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上述解释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代表产业内集聚经济和示范效应的因子和代表城市发展水平对外资支撑程度的城市化集聚经济因子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产生影响,前者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现有关于FDI如何影响绿色发展的文献往往忽略经济集聚的作用,文章构建"FDI-经济集聚-绿色经济效率"的逻辑框架,并基于2004~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FDI对绿色经济效率扮演着双重角色,其既通过产业结构产生负面效应,又通过经济集聚与节能减排技术发挥正面效应;(2)FDI总体上有利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这得益于经济集聚在削弱FDI产业结构效应的同时,强化其节能减排技术效应;(3)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地区,当经济集聚适度时,FDI与经济集聚能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促进绿色经济效率;当经济集聚超过临界值,全国与东部地区呈现拥挤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效应,由此致使FDI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沈沁 《江苏商论》2012,(9):57-60
本文计算了2003年-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值,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stata 11.0软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人力资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这几个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明显推动效应,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产值、城市规模、通讯技术等指标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群 《商业研究》2012,(8):175-179
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从FDI和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出发,对二者间关联性进行机理分析之后,利用29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工业企业数据(1986~2008)验证FDI与我国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关性,阐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水平,最后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利用FDI推动集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等方面。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在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姜文仙 《江苏商论》2014,(12):71-76
采用人均GDP指标在多个空间层次上综合运用极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对江门2002-2013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基本结论是:江门四市三区之间、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均经历了逐步增大继而略有缩小的发展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与佛山对比,江门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突出,并且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构成江门总体差异的主要力量。影响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区位、要素投入、外向化程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区域经济政策等。促进江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需要着力关注江门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18.
聚集经济问题与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 《商业研究》2005,(2):48-49,151
“聚集经济”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 ,“聚集经济”的本质是通过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应用“聚集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特点和不利后果 ,探索实现我国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对全国物流产业集聚研究较少的状况,论文将全国31个省级单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运用区位熵法对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度,发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差异,东北地区物流产业集聚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一般集聚,东部地区物流产业弱集聚;然后采用灰色关联法对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以国民生产总值为表征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度较高。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经济和物流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叶德珠  潘爽  武文杰  周浩 《财贸经济》2020,(2):146-160,F0003
高铁拉近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重塑了人才这一创新第一要素的空间配置,为中小城市吸纳创新资源拓宽了空间。本文采用全国284个地级市2005—2015年面板数据,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PSM-DID模型对“距离与城市创新”命题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显著地提高了全国整体的城市创新水平;(2)高铁开通的城市创新效应呈现依“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而递减的特征,同时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创新提升效果不明显,表现出虹吸效应特征,综合这两种效应,最终高铁开通的城市创新效应在“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这个维度上呈现“∽”型结构特征,其作用的最优半径为距离中心城市200公里的范围;(3)高铁开通促进城市创新的机制之一是促进城市经济集聚;(4)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随着开通时长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特征以及区域异质性。本文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工具变量等处理后依然成立,可为中小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和战略定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