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比较优势衰减理论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形成强力支撑,结合对经济转型理论梳理,切实考察内蒙古中部地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筛选区域动态比较优势,包括高端新兴产业、虚拟经济、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模式、城市经济广泛的协作与合作空间,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独特的区住特点,以及内涵丰富的多元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综合动态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鲍务英 《北方经济》2008,(14):14-15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浙江紧紧抓住了几次大的发展机遇,形成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浙江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浙江省企业家群体优势;浙江劳动密集型和中低技术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对优势劳动力的吸引力;浙江民营企业与城市化互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比较优势;浙江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外贸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取得较大经济剩余,但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本文详尽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自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同时,也对我国外贸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不适应性作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比较优势战略不适应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广西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广西也必须以增强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的改造与优化升级。应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指导,正确认识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将其与竞争优势理论相结合,与广西的产业结构现状相结合,通过对若干重点行业的分析,找出自身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区域和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在资金、技术与人才等方面的比较劣势,进行战略调整,促进广西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产业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杨宝仁 《北方经济》2010,(12):70-73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布局合理化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对阿克苏地区所辖8县1市种植业及林果业进行动态比较优势分析,评价并确定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支柱产业,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争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诺贝  段愿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6):139-142
文章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争论的系统梳理,从理论脉络上勾勒其基本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各种理论对比较优势原理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对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作用、内涵等有不同的解释,这是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随经济发展而演变的反映.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演变,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用、转换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培养国家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东北地区工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创新动能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区域制造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融合水平低等问题。本文认为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度结合本地区比较优势,统筹制造业发展和保障国家五大安全,打造区域性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融合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找准方向、精准施策,避免内耗经济和政策浪费资源。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理论的要义是贸易可能性,而不是贸易效益。比较优势战略作为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战略的具体运用,并不能保证一国获得持续、较高的贸易效益。追求贸易效益的最大化是理性国家对外贸易长期追求的目标,只有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获得贸易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发展中赶超。中国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对贸易水平的提高和贸易结构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应在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11.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工贸易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文就外资对中国加工贸易偏好的因素及对出口增长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以竞争战略为指导,适时地促使我国加工贸易的战略性转型。  相似文献   

12.
王润玲  张伟 《特区经济》2007,(12):153-155
比较成本原理是依照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来实行国际区域分工的理论,它的本质是"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在加快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中,利用比较成本原理,选准西北地区比较优势或创造比较优势来制订开发西北地区旅游业的策略。发挥西北地区特种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同时依据其不利的交通区位禀赋条件,动态地创造比较优势而实行区域网格化管理及促进旅游的信息化,注重旅游营销、宣传,促进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森 《中国经贸》2012,(16):6-6
比较优势理论正是基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若干经验教训的观察,在比较成本论和要素禀赋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发展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发展,单纯地依靠原始的比较优势或者要素禀赋来定位一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已受到不少质疑,即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说。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由于出口配额许可证等措施的实施,稀土价格飞涨,出现白银价的高价稀土,甚至出现稀土泡沫现象。在这种现象下,中国的稀土出口是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文章结合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陷阱的理论,分析了稀土行业现状,得出高价稀土同样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并且更加不能自拔,并提出运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完善生产体系的一种重要投资方式,以往有关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忽视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国际贸易理论角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对跨国并购活动的适用性通过模型进行论证,同时运用中国数据,借助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比较优势构成跨国并购的基础这一结论,进而从全球化的视角形成对跨国并购活动的客观认识和正确态度。最后根据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的实际经济意义,提出中国对待外资并购的相关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昌林 《改革与战略》2012,28(12):38-42,58
离岸服务外包是国际服务贸易中一种新兴的重要形式 . 文章分析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对离岸服务外包的适应性,并在分析中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指出从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出发,中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应该是一种“积极改变”的策略,需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以产业政策和发展策略在更高级的产业领域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基本上都将战略重点放在其比较优势领域,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文章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应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中国人口的能源使用、消费行为两条主要途径出发,不断创新,形成中国独特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欧玉芳 《特区经济》2007,224(9):268-270
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综述兼论我国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此之后,比较优势的思想成为了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把对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创立了要素资源禀赋理论,该理论又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市场竞争不完全、要素密集度转换、产业内贸易和规模经济发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的主要理论有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以及萨克斯、杨小凯等人的内生分工与专业化贸易理论,这些理论被统称为"新贸易理论"。本文旨在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和综述,并由此把握住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并对贸易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给予较为全面的再认识,同时提出广义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经济和贸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俊芳 《特区经济》2006,(12):45-47
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认为各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并可以从中获益。但比较优势并不总是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中国外贸数据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主体才能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影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