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关于行业工资差距与行业垄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利用理论模型分析了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工资差异存的必然性,再利用Miner工资收入模型和Chow检验法,对我国的行业工资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行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垄断程度差异是造成行业职工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但行业垄断程度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影响结果不同,而且行业属性的差异是造成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1978年以来中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点考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中行业因素的影响。基于回归方程的Fields分解发现,2003年、2005年和2006年,行业间的工资差异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不断扩大,而且主要是由一些高收入的国有垄断行业所造成。同时,区位、教育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也非常显著,而年龄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有明显下降。因此,缩小中国城镇收入差距,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进入壁垒和产品市场行业垄断。  相似文献   

3.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产业内贸易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1985-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整体上抑制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有效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加深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对此,本文提出坚持发挥劳动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加快非技术人才向技术人才的转变,缩小城乡之间的人才水平差异将成为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行业门类和行业大类的中观统计数据,采用极值比、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多个指标测度,可证明我国行业工资差距近期重新出现扩大迹象;且与世界主要国家横截面数据比较,当前我国行业工资差距依然偏大。结合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泰尔指数分解等实证研究结果证实,行业盈利水平、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差异、行业吸引新增投资从而造成人才需求旺盛等是造成行业工资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行政管制和垄断也是重要原因。政府应当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持续提升劳动者技能、促进传统行业工资增长,减少行政垄断、约束垄断行业的超高利润,特别是通过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业绩考核机制,调节国有垄断企业过高收入等途径进一步调节垄断行业不合理过高收入、缩小行业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行业收入差距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行业职工收入低、行业间收入差距大。从初次分配比例、行业对国家的贡献、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行业劳动生产率四个方面对行业收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业垄断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行业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增加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大消费带动行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工资调整机制,使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协调;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强化政府的分配调节职能;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本定价机制,打造初次分配的公平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研究了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正在一步步扩大;人力资本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主要原因;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现阶段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行业国际竞争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国际竞争力效应.结果表明,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于我国工业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当考虑行业要素密集度差异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均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正效应存在行业差异性,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的竞争力提升效应要远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对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偏效应并不存在门槛条件,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行业国际竞争力会直接产生积极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转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引发收入分配问题。文章采用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最终落脚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的“灯塔工厂”所发挥的行业引导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工资水平,且这种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垄断性较低行业、劳动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明显;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工资增长的影响存在时变现象,数字化转型成熟期带来的生产率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对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劳动替代效应带来的抑制作用,并构成了企业工资增长的主要成因;数字化转型在扩大企业内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同时,还会通过提升行业垄断程度扩大同一行业内的企业间收入差距;“灯塔工厂”虽然造成了同一行业内其他企业的高技能劳动和资本要素部分转移,但是有助于提升行业内最低生产效率,缩小企业间的生产率差距,促进行业内企业工资水平的全面提升。文章的结论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防止收入差距拉大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笔者利用投入产出表以及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对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及工薪差距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工业行业国际服务外包促进了就业,并且扩大了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薪差距.当考虑行业要素密集度差异时,国际服务外包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和工薪差距均有正向扩大作用,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这种扩展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0.
王倩  姜琪 《财经科学》2013,(5):95-104
基于资本深化视角考察行业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发现资本深化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呈快速增加趋势,垄断行业之所以"得到"的多,是因为本身"拥有"的多,投资的行业差异促成了收入的行业差距。通过MLD指数对行业收入差距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表明,行业收入组内、组间差距都成扩大态势,尽管组间差距小于组内差距,但组间差距对整体收入差距的贡献却始终呈上升趋势;因此,行业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愈发严重,我们必须从根源上打破垄断,促进行业市场化,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1.
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的贡献四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四个部分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三次产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较小;(2)效率虽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但却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3)技术是要素非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有效劳均资本较高的地区。(4)1978-1992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而在1992-2007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则主要来自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二元经济结构是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国情之一,这一说法被学界广泛认可,但鲜有量化分析辅以验证。论文基于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估测数据的整理与校准,有机结合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指标,在1933年与1931—1936年短时序数据上进行了统计分析,希冀能够加深理解二元部门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结果表明,30年代上半叶二元经济特性明显,部门间工资差距甚大,且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收入差距大于其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不足,呈现出不成熟、非独立的发展形态。由此,20世纪30年代二元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不平衡与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两个方面,且两者辩证统一,共同影响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Feenstra等人的三要素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国际外包影响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理论机制,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包对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及分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包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均存在明显的正效应,但外包对劳动力资源密集型部门和中等技术部门的影响效应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考察了1995-2013年我国服务业内部不均衡发展对城市居民收入不均的贡献和动态变化。研究发现,服务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行业因素。由于行业内"进步的"服务业与"停滞的"服务业并存,服务业具有不均衡的二元收入结构。这种不均衡结构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日益增大,主要表现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其他行业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仅如此,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内部也有相当大的收入不平等。以上结果表明缩小收入差距政策的重点放在低收入人群会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孙宁  李明真  李达  王永路 《技术经济》2023,42(10):38-48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行业内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的“技能-技术”匹配关系和收入分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扩大了行业中的性别工资差距,但使整体工资水平趋于上升;(2)技术进步使低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缩小,但却扩大了高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3)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教育程度、行业内性别偏好、女性精细化能力优势以及低技能工作对体力技能需求下降的方式影响性别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6.
资本深化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工资上涨及政府投资等角度分析转型期的资本深化,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力量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借助不同时间段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政府投资主导的资本深化的作用显著大于工资上涨的作用,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发挥作用,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显著但呈下降趋势。此外,技术进步及行业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整体上显著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各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不变系数的静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我国制造业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变迁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制造业贸易模式的变迁中,出口扩大了行业间工资差距,而进口缩小了行业间工资差距。(2)制造业贸易模式变迁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扩大了行业间的工资差距,而技术机制和个体机制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差异、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间的社会保障差异,提出如何运用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再分配工具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行业收入随之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行业工资水平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和行业收入位次呈现不同变化的两方面特征,为此,运用2004年-2009年全省19个行业的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行业劳动生产率对行业工资收入影响具用较强的正效应,行业垄断度对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具有扩大效应,技术含量高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对行业工资收入的影响较显著。为此提出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建议,从而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统计年鉴宏观数据和吉林省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查微观数据,采用两步骤回归模型分析吉林省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成因。结果发现,个人特征对吉林省行业工资回报具有正向作用;行政垄断等行业特征变量对吉林省行业工资差距同样产生正向影响。可见,个人特征和行业特征都是行业间工资差异形成的原因,相比之下,行业特征因素更为显著。因此,政府在调控现阶段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方面,更应该倾向于关注行政垄断带来的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