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2.
历代以“三良”为题材吟唱的诗作代不乏人,这一题材在世代传承中一再被改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主题的发展表现为或异化或深化。这种变化超越了文学本身,是作家品格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这种发展变化也揭示了古代诗歌主题通变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3.
诗的含蓄,体现在诗句上的模糊朦胧和诗意上的丰富多彩.朦胧含蓄的诗能为人们所欣赏,这说明人们的审美活动也有其模糊的状态.所谓诗歌教学的模糊性,是指教学中在不影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教学模糊性的运用主要有四个方面:诗歌的模糊性在诗歌教学中的体现;诗无达诂的诗歌欣赏准则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模糊含蓄艺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模糊含蓄艺术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效果体现.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认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都市繁华的全面反映,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歌妓和市井女性思想感情的表现,表现羁旅行役之感,以词咏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灿烂而丰富,女性诗人的作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女性诗人受性别与社会地位所限,其诗作大部分脱离不了传统的离别相思、风花雪月题材,但仍有部分女诗人努力拓展女性诗歌题材范畴,向男性诗人学习,使诗歌内容不再局限于闺阁之中,主动投身公共领域,关心国家兴亡,并以女性独特的思维方式观测历史与社会现实,通过诗歌从女性的角度记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现状,揭露了广大女性艰难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派诗歌在诗歌意象理念、构建上有契合及相异之处:二者都主张简洁、直观,诗歌应体现意象。意象并置、叠加、复合等手段在诗歌创作中加以体现;相对于意象派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更尊重传统、更感性化,意象的构建更密集、更富于跳跃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欧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到一些技巧,如拆字拼合、断句组合、意象叠加。中国古典诗词因其严谨的格律和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意象拼合”现象比比皆是,多个名词组合和意象叠加现象司空见惯,被西方意象派广泛引入到汉诗翻译和创作中。  相似文献   

8.
汉末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期“三曹”“七子”等众多作家积极创作实践,继承并发展汉东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的风格。本文试图对建安文学的各个时期的评述分析,归纳总结建安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文献史料的爬梳钩沉,发现宋代女性诗歌有民生诗、丧乱诗、讽谏诗、咏史咏物诗、游仙访道诗等十种之多,说明宋代女性情感已经从“男人与女人”拓展到了“女人与社会”,相应的其诗歌也由内到外的从“身边文学”而变为“社会文学”。  相似文献   

10.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首先是学主题的交鸣与内在情绪的共振,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的失望而归向内心的体验与思考,在这种心理体验与思考中呈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刻理性批判,对人类自我的冷峻反省;其次是以纯诗追求为价值目标,分别从诗歌的音乐美、象征美、语言等形式的陌生化方面,表现出对诗歌形式本体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首先是文学主题的交鸣与内在情绪的共振,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的失望而归向内心的体验与思考,在这种心理体验与思考中呈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刻理性批判,对人类自我的冷峻反省;其次是以纯诗追求为价值目标,分别从诗歌的音乐美、象征美、语言等形式的陌生化方面,表现出对诗歌形式本体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文理相通,具有全面人文素养的林徽因,代表着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那批学界精英,其成就不仅光大了中国传统文明,也无愧于当时的世界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朱林 《企业家天地》2009,(3):147-149
湖湘文化多姿多彩,而湖湘建筑居住习俗是湖湘文化的载体之一。影视作品拍摄场景中建筑物的不可或缺性和居住习俗准确、巧妙的运用,不仅能将观众直接带入特定的历史、地域、民族的社会时空环境之中,而且能使影视作品出神入化,别添一番神韵。影视文化传播如何利用湖湘建筑居住习俗文化,应该事前深入调查湖湘地区建筑居住习俗的历史特点、现状及其地区差异。先了解,其后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该地区建筑居住习俗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识,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由艾兹拉.庞德倡导、名噪20世纪初英美文坛的“意象派”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向中国文化借鉴了许多东西,并形成和式艺术。在近现代,两国文学艺术界人士在诗歌领域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仍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17.
李贺是一位极富独创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他无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但他的诗作,无论是就思想性还是就艺术性而言,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艺术上,瑰丽不俗,富于独创,给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流下了很深的印象。透过戛戛独造、警迈瑰丽的外表,我们可以窥视到其诗歌语言的本质特色:如实地折射出了古文运动对诗人的深刻影响,恰切地传递出了诗人丰富独特的联想与想像,展示出了诗人高深的修辞造诣。  相似文献   

18.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语句长短,即语言容量,是随着汉语的日渐成熟而不断增加的。语言容量的大小,客观上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语句承载能力。对于四言及其以下的语句而言,单句难以完整容纳主谓宾和定状补,所以,在二言诗和四言诗中,一个完整的句意,往往需要由两个二言句或者四言句来配合完成;当语言扩容到五言及其以上语句时,一个五言句就可以基本完整地容下主谓宾甚至部分定状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四言诗过渡到五言诗,绝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字的问题,而是本质上改变了诗体。因为有了五言句,所以才能诞生五言和七言的格律诗,才能把中国古典诗歌推上辉煌的顶峰。  相似文献   

20.
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不同策略的比较,可见埃兹拉·庞德等的异化翻译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因而也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特色.因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异化翻译,意象派找到了诗歌创作的同谋,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诗歌在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