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吸纳和农村内部转移;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企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现代化过程自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提高的过程 ,同时 ,也是现代农业排挤传统农业人口的过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的现状是数量巨大 ,素质低下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障碍。因此 ,如何实现我国农业劳动力快速有效的转移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 ,剖析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并进而提出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了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相关措施,加速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正> 1949年后的30年间,我国人口一劳动力变迁只有不正常的波动,没有出现过实质性的转移。1952—1978年,我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份额异常稳定,近30年时间里只分别下降5.4%和0.2%;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之比仅由88.0%降为76.1%。从绝对数看,农业劳动力反而净增加1亿多。与劳动力转移呆滞相对应,此间我国也没有什么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运动,1962—1980年近20年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稳定在17—19%,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停滞在12一14%的水平上。为了适应中央集中计划的偏重工业化模式对资本积累的需要,我国现代经济部门的扩张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被人为分割为互不相关的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季丹虎 《生产力研究》2007,51(2):95-97,128
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文章以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为研究对象,从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考察英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次序。这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地区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业人口转移涉及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以及社会与经济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英国和日本城市化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会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以城乡关系演变、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借鉴这些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广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黄林同志在《论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模式》(《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2期)一文中说:“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长过程中(初期、中期、甚至后期的大部分时间),无一例外地都是采取以农业劳动力的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要途径和目标模式,尔后才转入以兼业型分散转移为目标模式的。”据此,“黄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兼业型为主是超前发展。笔者数读“黄文”,觉得上述结论根据不足,有待商榷。本文拟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过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三阶段划分及其价值作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黄林及学术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8.
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完成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我国刚刚起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短短历程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曲折的弯路。为了尽可能在今后的征程中多一点辉煌,少一点曲折,我们不仅要勇于探索,也需要学习别人的经验,接受别人的教训。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一、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始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经历了  相似文献   

9.
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工农业观代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这是一切工业化国家都曾经历的过程。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很大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现代化、也不能避免这个过程,但这一转移将有我国自己的特点。本文着重研究我国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特殊道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农业剩余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视角,运用局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城市许多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利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机会, 是各国保持低工资优势的共同经验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凡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保持低工资优势的国家,无一不是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国家。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而言,英国和美国之所以工资水平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过程在战前已基本完成,可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已大大减少甚至微乎其微了。据统计,英国和美国在1945—1961年间的农业劳动人口占全部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仅为5%和12%,1970年又分别降为2.8%和3.7%。与  相似文献   

13.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15.
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基本原则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工业化发展和全面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实现。拓宽工业化发展的渠道,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构建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化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联动,无疑都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各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文明的繁荣与农耕文明的衰落相互交织,由此带来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严重威胁。面对农业劳动力急剧萎缩的现实,美国采取了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凝聚农业生产职业吸引力等措施;法国注重采取土地资源整治、生产主体代际更替、科技要素替代劳动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等政策;日本重视采取兼业化方式来暂时缓解劳动力的匮乏,同时适度扩大农业种植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务农人员新生力量、构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等,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不良影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虽然国情有所不同,但美、法、日三国应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这一阶段正是加速农业人口非农化时期.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龙口市作为山东百强县榜首,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当地农村劳动力总量大,剩余劳动力就业任务重.因此本文通过调查数据,采取理论分析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制约龙口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原因,发现国家政策、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文化水平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同时为了加强龙口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加快龙口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只占2%.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8%,农业劳动力只占全国劳动力的2.8%,但美国政府却对农业及农户的利益非常重视,采取一系列的具体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文章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北京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北京市农村大概需要转移3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北京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产业能够用较少的劳动力就可以生产满足全社会需要的农产品,从而产生农业劳动力剩余效应;第三产业高于农业的劳动报酬吸引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形成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在工业化时期,当农业劳动力报酬高于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时,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表现为"挤出效应",以上三种效应共同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