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益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越来越显示出学理的重要性与研究的基础性,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从三个方面论述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整体来看,利益范畴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离开了对利益范畴的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尤其是其历史观,在理论上就无从理解、在逻辑上就无从展开、在实践上就无从运用。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关系来看,利益范畴较之生产力、生产关系范畴,是更为初始和基本的范畴。最后,从利益的类型与主体来看,利益范畴涵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的二重性学说与企业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人的二重性学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是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的有机统一。作为社会生态经济人,实现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与社会义务。马克思的人的二重性学说是现代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具有社会性与一般性。文章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二重性可以更好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利益是这一矛盾运动中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4.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它是对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和谐社会从广义理解,既包括人和人的关系,又包括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关系,包括直接统一、对立统一、和谐统一。三种状态依次占据主导地位,构成一个动态结构,形成了性质和水平不同的三个发展阶段:直接统一阶段、对立统一阶段和和谐统一阶段。在和谐统一阶段,不能再让征服自然的思维定势来指导我们。人和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问题就应该到生产力中寻找根本的解决办法,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的问题就应到生产方式中去寻找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生产率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相比较的效益和效率关系的反映,是现实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的量的客观描述和测量尺度。本文通过对中国生产率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揭示生产率与其相关变量的变化关系,进而提出有关未来发展的一些选择。  相似文献   

6.
谢连生 《广东经济》2016,(14):239-240
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又以人为目的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与人的二重性密切相关,需要实现“理性”与“价值”的内在统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以创新性实践为基础,而人民群众是创新性实践的主体.因此,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和国家软实力,促进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物质变换"既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代谢,也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还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交换;正是由于资本的逻辑导致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断裂,从而造成资源环境问题;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仅要从制度上进行变迁,还要在观念上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一种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二重性;科学技术必须与人文科学相统一;共产主义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论荟萃     
应重新定义生产力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刘振英在《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说,自从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生产力是“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之后,我们对生产力的表述均由此而来。如,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程度”。事实上,我们给生产力所下的定义,不仅不符合马克…  相似文献   

10.
商学群 《生产力研究》2003,(1):59-60,83
人类任何一种生产力都生产着一定的价值。生产力基本结构有对应的价值关系结构。人类社会发展中 ,自然生产力、手工生产力、大机器社会化生产力、现代社会化生产力的基本结构变化 ,使对应的价值关系结构也发生变化。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具有二重性 :既推进着商品价值关系结构的发展走向极限 ,又促进人为价值与自然价值相统一的价值关系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     
《经济师》2000,(9)
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 ,包括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 ,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 ,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的劳动者 ,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 ,在生产资料中 ,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 ,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一笔者认为,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与转化点,必须从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点与转化点谈起。从“结合点”意义上来说,实践是物质与精神相互结合的中介。马克思说:“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劳动实践使猿变成人,使人具有独立的意识从而与自然界区别开来。人类实践不仅造成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相对立,而且促成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相统一,这是因为,人类实践足一种与主观认识相联系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唯一能使原先隔离的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相互结合与过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既是生产力的产物,又有力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商品生产主要是物质资料商品生产,商品的交换也主要是物质资料商品的交换。这样,市场主要是物质资  相似文献   

14.
丁社教 《生产力研究》2004,27(6):78-80,83
生产力是人类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进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我各种矛盾的综合能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与人自身生产力既是生产力的三种类型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也是生产力的三个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是“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①这里的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可见生产力作为人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物质力量,是由人的因素即主体生产力,对象性因素即客体生产力和以工具为核心的手段性因素即中介生产力这三大要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自身的发展。 主体生产力作为生产系统中人的因素,包括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人的需要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内在驱动力;人的能力又由体力智力两部分构成,其中人的智力主要是来自于科学的思维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武装。因此,主体生产力应该是物质和精神高度结合的统一体。当人们在需要动因的驱使下(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凭借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再利用由自己创造的劳动手段即中介生产力,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到客体生产力之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对人的精神世界改造和知识技能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其学术知识与生产力存在内在的密切关系。文章从三个角度揭示了高等教育通过知识渗透与转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分析了大学学术知识与潜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内在一致性,发现学术活动生产和创造知识成果,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知识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为物质生产服务。而大学学术活动的知识贡献和知识本身的生产率决定于学术生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文中被称为学术生产力;其外在表现为人或物化的知识载体。  相似文献   

17.
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妥善解决的课题。所谓环境,就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生命和非生命的物质空间。环境是人进行劳动活动的领域和居住的空间,人作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在这里实现着再生产。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人与环境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相似文献   

18.
雇佣关系的交换关系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凯 《生产力研究》2011,(12):31-32,100
雇佣关系的实质是交换关系,归根到底是雇佣双方利益的反映和交换。因此,雇佣关系可以从交换平衡的视角寻求治理机制和路径,关键在于找到雇佣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标准,基于雇佣关系交换平衡的微观框架,雇佣关系治理的核心在于雇佣双方利益目标维度的内在统一,以及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维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已证明,认识民营经济不能简单化陷入公与私之辩。只有超越公与私之辩,才能更好全面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民营经济在生产力、财富、分配和生产关系上都体现出二重性。在生产力上,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主体;在财富方面,民营经济是私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统一;在分配方面,民营经济体现了“先富”与“后富”的统一,发展民营经济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生产关系方面,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相似文献   

20.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