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合的主体。通过对城市区域中的中小城市区域发展路径的观察,其区域发展路径应充分的依托和融入所在城市区域,以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为主线,谋求在全球或全国城市协作网络中的能级跃升。河南省巩义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中小城市,以专业化、特色化为发展思路,确定建设全国重要的专业工业基地、密切对接郑州都市区产业分工协作和组建自身"中心—腹地"次区域协作体系发展路径。通过积极调整自身空间发展策略,落实具体区域协调行动的抓手,保证三个区域发展路径落地实施,为城市区域的中小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国涛 《科技与企业》2014,(13):422-422
文章通过区域一体化的背景分析,探讨安达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的资源生产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分析了制约这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围绕通过区域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探讨了从资源开发城市的特殊条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抓住后发机遇,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先决条件.在区域发展的初期,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资源的开采、加工、贸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转型无论在世界还是我国都是突出而迫切的问题.在解决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本文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特点,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以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市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和论证大庆市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区域城市联盟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联盟模式.进而探索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气候变化问题急剧升温,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低碳城市创建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湖南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开展低碳城市创建工作,紧跟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战略要求,是推进"两型"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探索传统城市化向高效低碳经济模式全面转型的重要举措.洞察国际社会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向;明晰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确定湖南低碳城市创建的战略重点;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为湖南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中西部区域城市发展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迎来了资源需求的新高潮,使得资源不可再生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源型城市如何发挥好自身优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拟对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典型资源城市娄底市进行分析,探求资源型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讨——以盘锦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本文以油气资源型城市——盘锦市为例,在分析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及其模式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盘锦市自身的资源和地域条件,针对盘锦市历年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和模式,提出与盘锦市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对策,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凤岩  王剑 《物流技术》2014,(21):58-61
在阐述资源型城市发展空港物流园区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大庆市为例,分析了大庆空港物流园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其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包括大庆市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合理规划空港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通过做大机场平台、丰富机场航线、制定优惠政策、利用物联网络等措施推动空港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为优化产业结构、活跃对外经济、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对钢铁需求度的不断提升,从而使钢铁生产规模不断增大,在这种生产规模加快条件下,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较好地探讨资源型城市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这对于推动河北省钢铁城市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底,国务院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太原市作为这一全国最大试验区的中心,面临着探索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任务。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区域和区域中心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揭示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对太原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太原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得五大对策:优化重组产业空间结构;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进一步加大对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太原、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大太原经济圈;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贵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研究与思考,对现有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提出城市规划应具有的城市区域观、城市容量观、城市生长观与城市空间结构现,并对当前城市规划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外低碳城市建设案例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低碳城市建设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众多低碳城市建设案例,其中的先进经验亟待剖析和总结。基于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案例的梳理和概述,针对其发展模式、实践要点、空间发展策略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多个维度对中外低碳城市建设案例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出国内外案例城市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异同并对国内低碳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枣庄市为例,首先在明确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其次,通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和模式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以经济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最后结合枣庄市自身资源特征、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与枣庄市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与对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曹旭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1):12-15
中国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模式亟待完善.本文结合我国几个典型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经验,以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为基础,对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模式的典型省份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地理上与苏浙沪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了安徽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作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回归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论文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分层次、分时序融入长三角的模式,探讨了"东向发展"的安徽省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并对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都与经济的空间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整体、以高端聚集为中心的中国经济空间发展战略。首先以美国为例阐述经济高端聚集这种空间发展模式在辽阔的国土地域上的实现过程;然后分析中国经济的高端聚集趋势以及所面临的空间分割和低端离散的局面。本文认为,中国目前应该实施无地域分割的空间发展政策,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自由贸易,促使中国经济包括市场、人口和产业走向持续高端聚集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8.
安吉生态立县的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北安吉是我国紧邻发达地区的生态县典型代表,为了为区域保护住一片"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在周边区县大干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安吉有意识地抑制工业发展,致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区域平均水平。如今,安吉毗邻的发达地区逐步进入由工业化高级阶段向发达经济阶段过渡时期,亟需顺应区域发展趋势,走出"保护"与"发展"此消彼长的困局,引导安吉走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之路,为此制订适宜的空间发展策略,成为本研究集中破解的课题。本研究试图在空间统筹、产业引导、城乡协调、土地利用、生态技术运用方面提出可行的策略和适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绿色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的研究发现:2008—2016年中国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显著,地区间差异在缩小但差异仍较为明显,且地区间的联系突破地理邻近效应,呈现为广泛复杂的网络关联和结构形态并趋于稳定。绿色发展空间分布呈现:以环渤海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体现出经济及技术外溢以及能源输入;以西南地区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主要进行资源供给及接受技术外溢;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的“主受益”板块,体现其绿色发展得益于西北及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供给,各指标水平较高且均衡,但板块外的溢出效应不明显;西北地区省份为主的“净溢出”板块,各方面发展均比较落后,主要对环渤海地区进行资源供给;陕西、河南作为资源密集型省份,其绿色发展受自身经济、产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但因其地理位置居中,处于网络中心性最高的重要地位,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广泛密切的联系,建议培育为新的绿色发展增长极;总体上,板块内部聚类明显,但仍存在板块内部分省份及板块间的互动不强,需打破行政壁垒,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板块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及资金流动,实现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