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文化的载体,作为校园这个特定社会区域的产物,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学生精神需求变化的情况。通过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分析,将校园流行语与大学生精神需求有机结合,阐述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从求知需求、爱情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四个维度探讨校园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变化趋势,深入思考当前校园流行语,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并为调适和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快餐文化正以其娱乐性、通俗性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流行校园快餐文化参次不齐,对大学生精神需求产生强烈冲击,具体表现在对大学生求知需求、价值取向等方面。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分析流行校园快餐对大学生精神需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校园流行快餐文化能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避免其消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首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和文化含量更高的消费,文化生活消费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从分析首都文化生活消费的特点入手,进而找出首都文化生活消费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和首都发展特点,提出了发展首都文化生活消费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消费是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经济途径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消费的过程体现着这个社会的经济水平、价值取向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他们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并对整个社会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特点对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要概述了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要求,并阐述了志愿服务活动对培育和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激发和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锻炼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引领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行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传递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志愿服务文化、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等措施强化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对人有巨大的引导激励作用,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和价值冲突现象与日俱增,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令人关注。探讨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精神生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时尚体育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增强人民体质方面深受人们的青睐。高校的发展需要时尚体育参与,将时尚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利于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场所.好的宿舍文化具有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个性、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等功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使网络越来越具有文化的功能,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正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在高校,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网络文化已越来越成为宿舍文化新的重要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9.
生活方式是社会明的标志,它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化生活的发展变化。本探析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特点,认为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必须加强对大学生 赖以学习、生活的校园进行精神明建设,着重加强理想、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注重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提高化消费含量,同时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建立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保证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沿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因,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确保大学生扎根于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从而培养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责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下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主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方向与崇高的精神追求,符合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要建立长效机制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育人联动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社会实践,努力促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确保构建工程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政府发挥作用,要合理区分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三者的界限,要爱护艺术家们的创造性,要因势利导。政府在首都文化生活中最关键的作用就是铸造“首都之魂”———打造北京的文化品牌。人们对文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确定,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各阶层群体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建设首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是城市之魂,失去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文化也是生产力。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充分认识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前途的,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前农民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认为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低水平的,与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不相适应,存在实践的困境。通过调查数据对实践困境进行描述与分析,对改善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现实建构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范围也随之拓展。我国市民游憩公共产品现状反映政府在该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缺失。解决市民游憩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各群体生活方式的健康化,是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作为志愿服务文化的时空载体,承载着志愿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未来走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志愿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从社区发展的角度进行政府推动、志愿主体协调、社区诱导,实现志愿文化主体、志愿文化客体、志愿文化载体的互动共进,从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然而,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却日益凸显。精神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随着社会的实践活动产生并发展。精神生活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有其独特的内涵,具有超越性、历史性和多样性、社会性、阶级性等特点,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解决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建设人的健康精神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已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 ,亟待完善。文章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特征、适用范围、数额确定、现行立法的缺陷及完善四大方面阐述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迁移已经变为一种常态,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对安徽、江西等省二十多个县(区)四百多位农村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明,劳动力迁移时间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劳动负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四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论灵性资本视野下企业价值的内化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性资本"近些年来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她涉及到人们在信仰、宗教、终极价值目标方面的素养,关系到企业家、员工奋斗的原动力,以及人们在内心深处应对变迁与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企业之余迫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经典文化不仅对个人"身"、"心"、"灵"修养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对此,文章将以企业为分析主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投资"灵性资本"的探讨:一是在管理过程中净化文化环境,探寻"灵性资本";二是让管理文化回归人本经济,投资"灵性资本";三是在实践中担当企业社会责任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累积"灵性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